第31章 实实在在的好处
作者:浩尼   权谋大明,阉党崛起最新章节     
    “常反思过往?”听着王承恩的话语,李培恩心中暗自苦笑。
    看来对方对他曾经作为魏忠贤义子的身份仍心存疑虑啊。
    否则,他绝不会直接把这些话摆在明面上来说。
    只是不清楚,让他心生隔阂的是王承恩本人,还是王承恩背后的崇祯皇帝。
    然而不论内心如何揣测,李培恩的外表却无丝毫破绽。
    听罢王承恩的话语,他露出虚心受教的模样。
    一连向王承恩及崇祯皇帝表达了感激之情,誓言日后定不负皇恩浩荡,全心全意为皇帝效劳。
    一番客套话说罢,李培恩整理了下情绪,半是请教半是报告地将常州府近两天的事件告知王承恩。
    王承恩未曾料到,常州府在他抵达前一天一夜之间,竟发生了这么多事。
    他进城时,对城南弥漫的烟雾和水汽感到疑惑。
    如今才知,原来是常平仓燃起了大火。
    听完李培恩的叙述,王承恩心中不禁一阵悸动。
    想到知府在城外聚集了数万难民,却无法从常平仓取出粮食救济,反而放火烧仓。
    导致城外难民恐慌,趁夜色闯城抢粮!
    如果这一切都是真的,那么以崇祯皇帝的性情,沈周的下场只怕比凌迟更为惨烈。
    正当王承恩思绪万千时,李培恩又对堂下的方泽开口:
    “锦衣卫百户方泽,你上来向我和王公公汇报案件详情……”
    “切记我要你怎样叙述,务必据实以告!”
    对完方泽,李培恩转而对王承恩行礼道:
    “启禀公公,微臣率兵平叛刚回城,对当前案情进展并不清楚。不如让参与此事的锦衣卫百户方泽详细禀报吧?”
    王承恩默许地点点头,心中却无比沉重。
    若眼前之事并非事实,而是李培恩私自制造的混乱。
    那么此事必定会在朝廷掀起轩然大波。
    正疯狂清算魏逆党的文官集团,定会像被棍子打过的疯犬,不顾一切地向宦官集团发起攻击。
    他们不会记得,片刻前双方还在共享铲除魏党带来的政治红利。
    在极端情况下,文官集团甚至可能借此施压,迫使崇祯皇帝在文官和宦官之间作出抉择!
    面对如今的崇祯皇帝,王承恩无法确信他有足够手段妥善处理此事。
    然而,随着方泽展示一份又一份的证词和证据,王承恩的忧虑逐渐消退。
    因为方泽口中的这个案子,实在过于确凿。
    他竟连沈周每次窃取常平仓粮食的详情、涉及人员,都调查得无一遗漏。
    甚至连具体日期,精确到哪年哪月哪日的哪个时辰,他也了如指掌。
    在王承恩眼中,这无疑是他见过最确凿无疑的案件,犹如山岳般不可动摇!
    方泽详尽叙述完案件的始末,手持一叠厚厚的口供,接着说:
    “目前可以确定,前任常州府知府沈周,多次亲自或指示其幕僚,利用常平仓的管理疏漏,恣意挪用粮款,已查明的数量就高达十四万石!”
    “在窃取常平仓的粮食后,正逢北方多省份遭受灾祸,难民纷纷南下。”
    “沈周明知仓内无粮,无法开仓救济。”
    “他竟然指派常平仓的内鬼,在大庭广众之下,于仓内纵火,企图销毁贪腐证据。”
    “除此之外,沈周还涉及其他几起贪污受贿案,目前仍在调查之中。”
    听着方泽以公正无私的第三方视角,详尽讲述整个事件,王承恩不得不重新审视他,由衷地称赞:
    “能将案情调查得如此透彻,方百户真乃能人也!”
    面对这位天子亲信的赞扬,方泽激动得面颊泛红。
    实际上,他今日的陈述,全得益于郑家案以来,李培恩的悉心指导。
    最关键的是,李培恩坚决要求他在叙述案情时,
    抛弃以往重罪名轻事实的表述方式。
    他被教导要站在旁观者的角度,
    清晰地、直接地陈述事实。
    至于如何定罪,那是听汇报的人该考虑的事。
    因此,此刻的王承恩就有这样的感受。
    方泽只是客观地陈述事实,未擅自给沈周定罪。
    然而,正因为这样,听完之后,王承恩对沈周的罪行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这比那些动辄在奏折中猛烈抨击他人罪大恶极、应诛九族的激烈言辞,显得更为沉稳可靠。
    此刻的王承恩,虽然是首次听取汇报,
    但他心中对沈周的罪行已有九成把握。
    “这样吧,方百户,回去后请你把刚才向我和李宣抚使报告的内容写下来,我会仔细审阅。”
    “另外,到时候我可能要派几位人手随同方百户一同前往。”
    “方百户和李宣抚使不会介意吧?”
    李培恩和方泽心知肚明,所谓陪同前往,实则是王承恩要亲自派人去牢狱复查,以防他们串通作弊。
    所以他们自然不会拒绝。
    商定此事后。
    王承恩起身,朝李培恩言道:
    “今日便叨扰李大人至此,我一路风尘仆仆,此刻已感疲倦,先回寓所歇息了。”
    “若你们有所新发现,直接到寓所找我即可。”
    王承恩欲行,李培恩不敢挽留。
    只好领着方泽、方广兄弟俩,毕恭毕敬地陪送到府门之外。
    李培恩三人原意再送一程,却被王承恩婉拒。
    最后只得以拱手作别,在府邸门前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