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章 尚方宝剑
作者:浩尼   权谋大明,阉党崛起最新章节     
    尽管昨晚已与许寿、方泽详尽讨论了迁移难民的计划。
    但对李培恩而言,还有一项任务需要他亲自动手。
    那就是催促刘骥尽快从常州府的乡绅那里为他募集足够的金钱和粮食,以备迁移难民之需。
    就算加上许寿带领难民掠夺的粮食,李培恩手中的储备已然充足。
    然而,有机会进一步增加粮食储备,李培恩自然不会放过。
    毕竟,难民抵达崇明岛后能否顺利开垦土地自给自足,仍是未知数。
    唯有手中握有充足的粮食,才能让李培恩更加心安。
    但这事不能急于一时。
    毕竟,他尚未收到崇祯皇帝的回复。
    此时匆忙行事,难免有失妥当。
    就这样,日复一日,李培恩在期待中度过。
    起初,他料想崇祯皇帝对设立皇家海贸司的奏疏答复会在年后到达。
    毕竟,奏疏送达时朝廷已放假。
    按常理,崇祯应不会再处理政务。
    然而,令他意外的是,
    年前,崇祯通过八百里加急,将御批送至李培恩手中。
    在书房仔细阅读御批后,李培恩拿起一同送来的宝剑欣赏。
    \&这就是传说中的尚方宝剑吗?\&把玩着这把崇祯御赐的宝剑,李培恩不禁暗自发笑。
    远在常州府的他,怎会知晓,
    此刻崇祯皇帝的财政状况,已无法用糟糕来形容。
    大明国库及崇祯的私库,都濒临破产边缘。
    仅举一例,几天前,为筹措边疆关宁军的军费,
    崇祯不得不开启天启皇帝遗留的最后一个密库,
    提取其中的三百万两白银作为军费。
    因此,即便正值年节,崇祯手中可谓一贫如洗。
    然而,当下天下动荡不安,
    国内连遭大灾,各地饥民亟待救济,
    关外的女真人,在努尔哈赤去年丧命于明军之后,
    其子皇太极即位,便打着为父报仇的旗号,频繁侵犯边境。
    虽有袁承焕坐镇辽东,倚仗坚固的关宁防线,尚未让女真人得逞,
    但大战在即,崇祯不敢再拖延关宁军的军费。
    毕竟,还得指望他们为他拼死奋战。
    要知道,朱棣当年一句“天子守国门”,将京城设于他的领地北平,导致大明的都城与境外强敌仅一墙之隔的尴尬局面。如今一旦关宁防线失守,女真人只需三日,就能兵临京城之外!因此对崇祯皇帝而言,确保这条关乎生死的关宁防线至关重要!然而这一切都需要金钱作为支撑。
    战事一起,不提战争期间的消耗,单是战后的奖赏和抚恤,就是一笔天文数字。而此时的崇祯,根本无力承担这笔开销。正当财政紧张之际,李培恩呈上的海贸司奏疏,立刻引起了崇祯皇帝的关注!
    他急切的心情并非无理,李培恩的奏疏与朝臣们的截然不同,没有繁琐的引经据典,全是实实在在的数据,让人一目了然。崇祯皇帝收到奏疏后,不到半个时辰便已下定决心。他亲自书写御批,并赐予李培恩象征权力的尚方宝剑,鼓励他放手去做,尽快为皇帝带来财富!
    李培恩接到这样的御批,不禁喜形于色。崇祯不仅批准他动用郑家抄没的房产,更赋予他这柄剑的特别权力,允许他在某些情况下先行动后禀告,即所谓“先斩后奏”!
    李培恩把玩着这柄权力之剑,然后起身,吩咐秋月去叫李德,同时将宝剑收进黄布剑鞘。李德来到书房,李培恩仔细打量他,见他面色红润许多,欣慰地问:“修养两天,气色好多了,感觉好些了吗?”
    李德是府中少数深得李培恩信任的人之一。上次危急时刻,也是他被派往京城传递重要信件。刚从京城归来的他,在严冬中奔波,吃了不少苦。李培恩估计,他至少瘦了十斤,原本就消瘦的脸颊更加嶙峋。本想让他多休息,无奈事多人少,李培恩只能让他迅速投入工作。
    目前也只能让他逐渐跟上步伐了。面对李培恩的询问,李德连忙拍着胸膛保证:
    “大人请放心,我身体硬朗得很!早就好全了!”
    李培恩瞧见他的神情,不禁微微一笑。这毕竟是正值青春的少年,复原力确实惊人。
    然而转念一想,自己实际上比李德还要小一岁多,心中不禁觉得有些好笑。
    驱散心中的杂念,李培恩将那柄用黄布包裹的宝剑递给了李德,同时叮咛:
    “这是皇上赐予的宝剑,今日你携它与我一同出行。”
    “在外头要多加小心,这是皇上的恩赐,万一失敬,恐怕会招致大不敬之罪!”
    这些叮嘱,李培恩不得不言。因为皇上的赐品总是这般棘手。
    平日里在家里,得用专用的祭台供奉,不容许丝毫亵渎。
    一旦带出门,更要加倍留心。
    否则不小心落地磕碰一下,说不定就构成了大不敬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