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三章 华夏奶牛不配吃苜蓿吗
作者:野生的冰糖葫芦   开发大西北从种子开始最新章节     
    郭阳叫来宁小婧,让其配合宣传部门,将辉煌和苜禾农牧的订单信息整合一下。
    然后联系各大媒体和网络平台发表。
    苜蓿,或者说牧草,给国人留下的印象太少了。
    想了想。
    郭阳又给导师去了电话。
    “老师,最近草业协会有啥动静没?”
    翁立新平静的说道:“草业协会准备起草一份报告,会递交到g务院,有几位草业科学家准备在上面签字。”
    郭阳心中一凝。
    从苏国洲教授下场后,草业分会虽时有专家下场,但终究还是停留在媒体层面。
    对奶企来说,就如同隔靴瘙痒。
    国家级别的标准他们都能操纵,用作互相攻击的武器。
    舆论闹得再大。
    怎么改,还是这群人说了算。
    所以,最根本的办法还是从顶层入手,只可惜瞿阳至今还没有抓住足够多的案例。
    缺乏类似‘三聚氰胺婴儿奶粉’事件的助推,这份报告能起到多大的作用,还有待验证。
    郭阳说道:“苜禾农牧和外商又签订了苜蓿出口的定单。”
    “有多少?”
    “苜禾11.2亿元。”
    郭阳能听到手机里传来的惊讶声,又说道:“辉煌也签了1个亿的订单。”
    翁立新赞叹道,“辉煌还真是好运啊!”
    “嘉禾在写材料,准备给草业再加一把火。”
    “好!材料写好发我一份!”
    通过联系各种人脉资源和渠道,苜禾农牧和辉煌种业大张旗鼓的补了个外贸订单签约仪式。
    九泉和陇省本地的媒体都来了。
    至于远处的,嘉禾也将准备好的材料发了过去。蒙省日报,草业分会,畜牧协会,商界,经济观察等媒体。
    对于这些媒体来说,就是顺手的事。
    唯独农民日报,因为级别高,郭阳还稍微费了番功夫才搞定。
    随后郭阳又联系了瞿阳,让其手下的马仔将收集到的各种案例和数据汇总好。
    同时也找到愿意播放视频材料的电视台。
    全套备份资料给电视台,让地方电视台去质检总局、工商总局、卫生部进行投诉举报。
    能做的都做了,事情已经偏离了原本的历史。
    郭阳能想到的,就是带领河西乳业苦练内功。
    一方面,让在各地的负责人,加快三个配送中心和超大型牧场项目的签约落地。
    一些可有可无的政策就不要争取了。
    同时也让财务部不要再吊着各大商业银行,可以先进入了解面谈的阶段。
    平均每个超大型牧场,含引进国外的优质奶牛在内,需要投资约2亿元。
    自建3-6个牧场就至少要去掉6亿元。
    而除了大型牧场外,未来河西乳业还需要在各地建小型牧场,以满足鲜奶供应的需要。
    无形的压力瞬间压在郭阳身上,让整个集团的工作节奏都跟着加快了起来。
    宁小婧上身穿着白色的衬衣,露出完美的曲线,脸上还画着淡淡的浅状,正在工位上专注的处理着文件。
    有人敲了敲桌面。
    宁小婧抬头一看,是罗修,“啥事啊?”
    罗修给他看了看手表,“老板的行程,时间到了。”
    宁小婧闻言慌乱的起身,一边收拾着文件,一边说道:“我去,忙忘了,快去提醒下老板。”
    “不用了。”
    郭阳快步的向门外走去,罗修紧随其后,“快点,在车上等你。”
    宁小婧看着两个看都不多看她一眼的男人,心想,今天这状是白化了。
    汽车一路往河西乳业的牧场驶去。
    ……
    国内的各路媒体上。
    牧草企业和科学家还在论证着优质牧草对乳业的重要性,呼吁大力推进发展苜蓿产业。
    但却都只局限于圈子里。
    在社会上偶尔掀起的浪花,又很快的平寂了下去。
    渐渐地,有人开始丧气了。
    “唉,没意思,说来说去,都是这些人,人家根本没拿我们当回事。”
    “算了,有这功夫还不如多回去发两篇论文呢。”
    “奶企都只想着扩展奶源基地的版图,对原料奶的深度开发根本就不重视。”
    “农户都是小规模散养,自家种什么,奶牛就吃什么,怎么可能有营养。”
    “我们闹腾了这么久,国家怎么不管管?”
    “怎么管啊,行业标准都是人家制定的。”
    鹏城,赵曼玲是位网络媒体从业者,同时也是个牛奶爱好者,每天都会喝牛奶。
    但她比较喜欢那种醇厚的牛奶。
    此前试过了很多牌子,只是味道都不是很喜欢。
    尤其是蒙牛、伊利这些大品牌,完全感受不到牛奶天然的奶香味,反而是一些主营本地市场的小品牌,偶尔还会带来惊喜。
    这天早上,她向往常一样来到公司,拿出朋友从国外给她带回来的牛奶。
    美滋滋的喝了口。
    看着旁边工位上的同事喝着的本地纯牛奶,赵曼玲说道:“怡雯,每天喝燕塘牛奶,喝不腻啊。”
    “喝不腻啊,我从小喝燕塘长大的。”
    赵曼玲撅了撅嘴,她承认燕塘不错,奶味浓,口感柔滑。
    但喝久了也会腻。
    上班时间到了,赵曼玲也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先是看看传统媒体上有没有什么热点新闻,有的话就转载到网上。
    “我靠,这苜禾农牧是何方神圣啊,又签订了这么大的外贸单子。”
    惊呼声引起了赵曼玲的注意,“苜禾农牧?好熟悉的名字。”
    “就那家卖草的企业啊!又签订了12.2亿元的外贸大单!”
    “多少?12.2亿?”
    “我也看到了,经济日报和商界也发表了相关报道。”
    赵曼玲也想起来了,随即也从其它地方找到了相关文章。
    报道的标题和内容都不算夸张,只是如实述说。但正因为真实,才更能感觉到其带来的冲击力。
    “12.2亿元!苜禾农牧再揽巨额外汇订单。”
    “12.2亿!牧草出海,优质苜蓿受到多国客商青睐。”
    员工们议论纷纷,又想起此前几大国资入股苜禾农牧的风波……
    “这苜禾农牧,有点东西啊!”
    “难怪国资都感兴趣。”
    “快,动起来!”
    “大伙儿找下此前国开投和国粮入股苜禾农牧的材料,翻新一下,发上去。”
    赵曼玲将文章看完,她本能的拿起桌上的进口牛奶,发现了盲点。
    “为什么岛国要进口优质苜蓿?”
    “牧草什么时候这么值钱了?”
    “国内的牛奶为什么不好喝?”
    她想起前几天关于牧草的诸多报道,连忙翻了翻。
    “找到了!”
    她拿出几份材料。
    “牧草之王――紫花苜蓿。”
    “应该像抓粮食一样抓好苜蓿产业。”
    “育好牛,从种好一株草开始。”
    看了一会儿,赵曼玲露出恍然大悟的神情,然后就啪啪啪的在键盘上敲起了字来。
    牧草再度出海的消息就像病毒一样迅速传播。
    草业界的人士沸腾了!
    沉寂下去的心思又再度燃了起来,看着那大大的12.2亿,就像是给他们装了颗心脏。
    干tnd!
    推动苜蓿产业发展刻不容缓。
    为什么?
    那你为什么不去问世界各地的客商都来华夏进口苜蓿?
    在有心人的推波助澜下,苜禾农牧再度出圈。
    且是裹挟着更大的浪潮而来!
    尤复先和庄可已经做好了迎接新一轮舆论的准备,但很快他们发现人们群众的目光,只在他们身上停留了一瞬。
    就又转移了。
    赵曼玲的文章写了出来。
    直系领导看了她的稿子标题后,什么也没说,只比了个大拇指,然后就发了出去。
    “来自河西走廊的牧草企业,苜禾农牧再度与岛国等客商签订高达12.2亿元的外贸订单。”
    “外商不远万里的到我国进口,苜蓿究竟是何物?”
    “它是当今世界最主要的豆科饲用作物,被誉为“牧草之王”,苜蓿产业则被誉为牛奶生产的第一车间。”
    “由于我国奶业问题频发,此前已有大量的苜蓿科学家们呼吁发展苜蓿产业。”
    “这些科学家认为,用苜蓿饲喂奶牛,是植物蛋白转化为牛奶蛋白的最理想的技术途径,
    不仅蛋白质转化效率高、质量好,而且绝对安全,再加上苜蓿草的优质粗纤维,可以成为奶牛高效的营养物质来源。
    按科学标准饲喂苜蓿干草,可完全保证原料奶的乳蛋白率达到3.0%以上,乳脂率达到3.5%以上。
    这将大大超过当前原料奶的国家标准,并与国际标准接轨。
    ……实践证明,饲喂优质苜蓿,可以减少奶牛代谢病,使奶牛淘汰率下降5%以上、奶产量提高20%以上。”
    “苜禾农牧的出口创汇证明了我国并不缺优质牧草。”
    “但据业内人士介绍,我国鲜有奶牛能吃上牧草,大多都是以秸秆等劣质饲料为食……”
    “奶牛长期吃劣质饲料,导致现在的牛奶都是水做的,营养成份极低。”
    “以至于国产奶粉长期打折促销,卖个水价,而羊奶粉却高价大量进入国内市场。”
    “作为一名牛奶爱好者,我常常为不能支持国产品牌,而感到羞愧不已。”
    “华夏奶牛不配吃苜蓿吗?”
    赵曼玲的文章迅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共鸣。
    近些年乳企的那些仇事又相继被拉出来鞭尸。
    联合压低奶价,压低等级,将市场风险转移到奶农身上,导致倒奶杀牛;
    早产奶,还原奶,细菌超标;
    私自将学生奶推向学校;
    环境卫生极其差的加工车间……
    这些都是2000年后发生的,短短四五年时间,一桩桩的事件被人再次回顾。
    而这时,质检总局等部门接到了某电视台的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