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康熙的心声,仁者无敌
作者:张石坚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最新章节     
    大隋世界之中,隋文帝看着金幕,表情沉凝。
    “这个乾隆皇帝,只得到了治国之道的皮毛,并未得到精髓啊。”
    杨勇抿了抿嘴唇,道:
    “儿臣觉得,其父亲雍正或许是更好一些的皇帝。”
    隋文帝点了点头,淡然道:
    “雍正的诸多政策,在视频之中只是一笔带过,在没有得知大清实情的情况下,朕也不好判断是对是对。”
    “但雍正皇帝的各项政策,出发点大多是为了解决国家的弊病。”
    “这乾隆皇帝嘛,征服准噶尔尚且可以说是贯彻满蒙一体国策,但四次对缅甸战争就完全只是为了满足他个人的好大喜功了。”
    “这样的皇帝,通常都有着极其强烈的掌控欲,无论是对外还是对内都是如此。”
    “用文字狱这种方式来迫害和禁锢百姓,是这种喜欢一意孤行的偏激性格会做出来的事。”
    “勇儿,你要引以为戒。”
    杨勇正色道:
    “父皇放心吧,儿臣绝对不可能像这个乾隆一般,儿臣可是汉人的皇帝!”
    隋文帝露出了笑容,欣慰点头:
    “对,我们啊,绝对不能忘了自己的根!”
    大清世界,乾清宫大殿之中,气氛又变得微妙起来。
    弘历已经离开,故而大部分人的目光都落在了太子胤禛的身上。
    胤禛脸色阵青阵白,无可奈何地朝着康熙皇帝跪下。
    “父皇,是儿臣教导无方,让弘历变成了这种性格。”
    康熙皱起眉头,表情很不好看。
    作为一个偏向仁慈的皇帝,再加上隔代亲的加成,康熙对弘历自然是颇为偏爱的。
    但这一部视频看到这里,康熙皇帝确实心中也有很多不满。
    老皇帝哼了一声,道:
    “这个弘历,怎么想一出是一出的,哪里有皇帝不让臣民开口的道理!”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两千年前周王朝时就已经验证过的事实,他心里就一点数没有?”
    “胤禛啊,朕真不知道你平时是怎么教育孩子的。”
    胤禛羞愧地低头,说不出话来。
    康熙叹了一口气,道:
    “朕是经历过吴三桂叛乱的,那个时候啊,大半个南方都跟随吴三桂叛乱,那种景象朕从奏折之中读来,也是触目惊心啊。”
    “朕问你,你可知道吴三桂没有占据的南方之地是哪里吗?”
    胤禛立刻做出了回答:
    “是湖广和浙江。”
    康熙嗯了一声,道:
    “湖广没有叛乱,是朕派人招降了尚可喜和尚之信父子,真正没有叛乱的,是浙江,也就是江南。”
    “你可知江南为何没有叛乱?”
    没有等胤禛说话,康熙就自顾自地开口了:
    “因为多尔衮派人把江南的汉人都杀得差不多了,新一代的汉人尚未成长起来。”
    胤禛有些头皮发麻,不敢接话。
    这毕竟是老祖宗们的黑历史!
    十四皇子胤祯就没有这个顾忌,直接开口道:
    “若是按照父皇这个说法,三藩之乱的时候大清把南方各省全部敢反抗的汉人都杀了,岂不是就都能和江南一样安定了?”
    康熙突然暴怒,恶狠狠地瞪了一眼胤祯。
    “愚蠢!若是兵甲就能解决一切,那这个天下应该由最出色的武夫统治,而不是朕这样的皇帝!”
    胤祯撇了撇嘴,没有说话。
    在这位武功赫赫的十四皇子看来,天下确实可以由最出色的武夫统治。
    但他并不敢和父皇顶嘴,只能顺从地低头。
    胤禛看了一眼胤祯,冷冷开口:
    “老十四,在父皇面前说话要注意分寸!”
    四皇子胤禛和十四皇子胤祯,两个人是同一个母亲生出来的亲兄弟。
    但就是这样真正的亲兄弟,反而相处得并不融洽。
    之前的九子夺嫡中,十四皇子胤祯并没有支持亲哥胤禛,而是支持八皇子胤禩。
    真正对四皇子胤禛死心塌地的,反而是同父异母的十三皇子胤祥。
    故而,胤禛在和这个亲弟弟说话时,也是一点都不客气。
    他已经察觉到了这个弟弟那颗蠢蠢欲动的心。
    八皇子倒台,谁最有威望和能力来接手八皇子班底,继续和胤禛竞争?
    答案就是十四皇子胤祯!
    胤祯面无表情地开口:
    “皇兄教诲得是,臣弟记住了。”
    皇帝是君王,太子则是储君,这两位是大清仅有的两位君主。
    故而其他皇子在面对胤禛这个储君的训话时,同样也得称臣!
    胤禛还想要说些什么,康熙咳嗽一声,道:
    “老四,继续咱们之前的话题。”
    胤禛忙道:
    “父皇刚刚说到江南没有反叛,原因是江南汉人没有成长起来。”
    康熙嗯了一声,道:
    “大清南下的时候,杀了那么多人,山东和江南为最。”
    “山东毕竟距离京师很近,有什么风吹草动控制起来都很容易。”
    “但江南就很遥远了,足足两千多里的路程,还要渡过黄河与长江。”
    “江南尚且如此,云贵呢,湖广呢?那是真正的天高皇帝远之地啊。”
    “朕平定三藩之乱,讲的是剿抚并重,以抚为主,为的就是不让江南的事情继续重演。”
    “不然,当整个南方大半子民身上都有一笔朝廷的血债,你真的觉得大清能长久稳固的统治这些地方吗?”
    胤禛闻言,陷入了沉思之中。
    良久,胤禛开口道:
    “这就是父皇推行宽仁之道的原因?”
    康熙嗯了一声,道:
    “只要这种怨恨还在,那朝廷这边稍微一点点压迫下去,南方就会变成元末那样烽火遍地,难道你想要看到第二个朱元璋的出现吗?”
    胤禛神色剧变。
    康熙长出一口气,缓缓道:
    “朕宽仁了六十年。六十年,整整三代人的时间啊。”
    “过了三代人,真正心怀刻骨仇恨的那些人基本都死光了,什么样的仇恨也该慢慢消解了。”
    “你给朕上了很多奏章,说了很多大清的弊病,你以为朕看不到,听不到?”
    “弊政,有,但那是小问题。民心,才是大清皇帝真正要考虑的大问题。”
    “解决弊政,是要上手段,是要严刑峻法的。”
    “以前的大清,严刑峻法只会逼出仇恨,逼出第二个朱元璋!”
    “朕用六十年的时间来宽仁,来消除天下万民,尤其是南方子民对大清心中的怨恨。”
    “这样,才能给你将来继承皇位之后施展拳脚的空间。”
    说到这里,康熙疲惫地揉了一下太阳穴。
    “弊政再多,朕不会改。”
    “朕活不了几年了,你就让朕安安心心地当一辈子的宽仁皇帝吧。”
    胤禛身体颤抖,噗通一声跪了下来。
    “儿臣误会了皇阿玛,是儿臣驽钝!”
    康熙看着一脸激动的胤禛,呵呵地笑了起来,抚须抬头,看向乾清宫大殿之外。
    那是大清的世界,是属于康熙皇帝本人统治的世界。
    天下人都笑朕老糊涂了,笑朕是一只从来没长出过牙齿的老虎,笑朕看不到国内那么多的蛀虫和弊政。
    谁又能知道,朕用六十年的时间缝缝补补,用六十年的时间化解仇恨。
    用六十年的时间,换大清将来能多出百年的国运!
    康熙皇帝目光收回,落在了面前桌案上铺开的一幅字帖上。
    上面用中正平和的楷书写着四个字。
    【仁者无敌】。
    金幕之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众所周知,战争打的就是后勤,能支撑起后勤的无非钱粮二字。】
    【士兵需要军饷,武器装备需要钱来维护,就连粮食也可以用钱买到,故而打仗打的就是金钱,此话不假。】
    【乾隆皇帝在位时,多次发动战争,如清准战争、清缅战争更是动用了举国之力,这必然就会导致国库出现亏空。】
    【但乾隆皇帝还有另外一个非常花钱的爱好,那就是出游江南。】
    画面中,乾隆皇帝对着面前的军机大臣傅恒道:
    “朕下江南的事宜,都准备好了?”
    傅恒忙道:
    “回陛下,所有御驾马车,随行人等,大体上都已经由礼部那边拟定了章程,就是户部似乎有些意见。”
    乾隆闻言不由皱眉,颇为不满地开口:
    “户部有什么意见?”
    傅恒恭敬道:
    “回陛下的话,根据户部测算,陛下这一次出巡江南的费用至少在两百万两以上,已经是国库一成的存银了。”
    “眼下大清正在准备对准噶尔发动战争,户部也很难抽调足够的人手进行配合。”
    “按户部的意思,还是应该削减一下随行规模,最好能将花费控制在一百万两以内,同时也能为户部节省足够的人手去准备西域战事。”
    乾隆闻言,不由勃然大怒,砰一下拍了桌子。
    “不像话!朕当皇帝十多年了才第一次出京,花个两三百万两银子怎么了?”
    说完,乾隆皇帝拿过户部的奏折,在上面用朱笔做出批示。
    “尔等只知道让朕节流,却不知道帮朕开源,一群蠢材!”
    将批示好的奏折放在一边,乾隆气呼呼地对着傅恒道:
    “准噶尔当然是要灭的,但朕的江南也是一定要去的,明白吗?”
    傅恒身体颤抖了一下,忙道:
    “臣领命!”
    画面一转,乾隆皇帝的御驾在浩浩荡荡诸多侍卫的簇拥下,来到了杭州。
    “最美西湖,果然名不虚传啊。”
    “爱妃你们看,这就是朕的江山,朕的江南!”
    乾隆皇帝身旁,一名妃子春色潮红,柔弱无骨地倚靠在他身上。
    “陛下的江山真美,不知道陛下觉得您的妃子美不美呢?”
    乾隆呵呵大笑,一把搂住了妃子的腰肢。
    “美,美极了!”
    在西湖的另外一边,一群农民正在辛勤地耕作着。
    马蹄声响起,几名官员带着衙役来到了田边。
    一名穿着七品衣袍顶戴的官员跳下马,对着田里的农民们破口大骂。
    “不是早就下了命令,西湖五十里之内禁止出入吗?”
    “尔等这些贱民,怎么敢在这个时候出来?”
    “若是脏了陛下的眼睛,尔等就是全家死了也难辞其咎!”
    农民们直起身子,一脸茫然。
    一名农夫陪着笑脸,对着为首的官员道:
    “县太爷,不是我们想要故意违反禁令,咱们这田地也是要照顾的啊,不然会影响秋收产量的。”
    【杭州府钱塘县县令,纪新飘。】
    纪新飘听到农夫的话之后大怒,右手一巴掌甩在了农夫的脸上。
    “还敢和本官顶嘴?现在立刻滚回去,不然休怪本官不客气!”
    农民们无奈,只能快步离开,在土路上留下一堆凌乱的泥泞脚印。
    纪新飘啐了一口,从怀中拿出一块巾帕擦了擦右手。
    “真是晦气!”
    说完,纪新飘对着旁边的随从们吩咐道:
    “尔等这些天都要好好盯着,谁要是做不好这个差事,那今后就不要出现在本官面前!”
    在一众随从的唯唯诺诺声中,纪新飘看了一眼擦手的巾帕,皱了皱眉头,直接将巾帕丢在地上,骑马离开。
    画面一转,纪新飘坐在钱塘县官衙之中,听着汇报。
    “知县大人,咱们府库中的存银都已经消耗殆尽了,但陛下一时半刻还没有回京的迹象,该如何是好?”
    一名吏员建议道:
    “不然咱们上报知府大人,请知府大人再调拨一笔国库的钱粮?”
    纪新飘大怒,直接将这名吏员劈头盖脸的骂了一通。
    “什么话,这是什么话?”
    “让知府大人知道了,难道不会怪罪本县办事不力?”
    顿了顿,纪新飘哼了一声,道:
    “府库没钱,那当然是要想办法的,尔等群策群力,都说说自己的主意。”
    一众吏员面面相觑片刻,又有人道:
    “不然,咱们找一找县里的大户,让他们乐捐一下?”
    纪新飘又是大怒,骂道:
    “放什么狗屁,县里的大户一个个家里不是出过知府就是同知,还有王家老爷子当年更是浙江的布政司使大人!”
    “你让本官一个小小县令去找他们乐捐,你活不耐烦了,本官还想活着呢。”
    又是一阵尴尬的沉默过后,第三个主意被提了出来。
    “大人,那就只能在老百姓身上想办法了。”
    纪新飘似乎早就在等着这句话,闻言立刻开口道:
    “此计甚妙。尔等立刻发动衙役,告知各地村子,立刻将今年该交的全部交上来。”
    “哦,为了表彰咱们钱塘县对陛下巡游的欢迎,今年上交的份额就算作去年的三倍,不,五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