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4章 康熙要卖皇家御用品给英国人?明倭和谈风波不断
作者:张石坚   盘点败家皇帝,开国太祖们傻眼了最新章节     
    杨勇沉默片刻,突然喜滋滋地开口道:
    “父皇,现在可不是每个王朝都拥有铁甲战舰呢。”
    “您说,要是历朝历代能碰一碰,咱们大隋岂不是随随便便碾压他们?”
    隋文帝闻言,一时间竟然有些神往。
    那可不?
    以大隋的国力,分分钟就是几百艘铁甲舰堵门啊。
    但很快,隋文帝就沉静下来,失笑道:
    “都是华夏王朝,打来打去的有什么意思?”
    “对了,既然铁甲舰都已经成规模了,那么大隋的海上扩张之路也该是时候进行了。”
    “宇文卿家,你最近主要就负责此事吧。”
    宇文述赶忙点头应是。
    顿了顿,隋文帝又看向高熲。
    “高卿家,联通西域的铁路一定要尽快推进!”
    如今大隋国境线的最西部,已经扩张到了咸海。
    从咸海到长安,已经超越了一万里,这是一个非常遥远的距离。
    故而大隋也暂时停止了扩张,因为再继续扩张下去也难以有效地统治。
    隋文帝已经做出决定,接下来的时间以海洋扩张为主。
    至于陆地上的扩张,则需要等待长安到伊犁的铁路彻底贯通之后,再继续进行。
    任何国家在获得《工业革命》之后,肯定都会发现火车铁路的价值,并进行修建。
    但大隋就比较特殊。
    因为大隋一口气上马了五条铁路!
    第一条是长安到伊犁;第二条是长安——洛阳——琅琊;第三条是长安到成都,第四条是洛阳——涿郡——平壤,第五条是洛阳——汉阳县——南海郡(广州)。
    开皇盛世,就是这么任性!
    杨勇闻言,不由跃跃欲试,振奋道:
    “等这五条铁路建成,大隋接下来就能突飞猛进地发展更多的经济,也能更好的对外扩张了!”
    杨勇确实是一个倾向于仁慈的性格。
    但又有哪个皇帝能拒绝开疆拓土,名垂青史的诱惑呢?
    大明世界之中,朱元璋若有所思。
    “这个鹤翼阵,看起来确实还是有些意思。”
    毕竟已经是看的第三部大明盘点视频,老朱多少是有点被习惯了,能够冷静分析。
    朱棣一拍大腿,恍然大悟。
    “父皇,儿臣突然明白大明缺少什么了。”
    “缺少一套海军的战术啊!”
    像陆军,各种战术、阵型什么的,相关的资料、经验,可以说是车载斗量,比比皆是。
    但海军就不同了。
    在大明之前的宋朝和元朝,乃至再往前追溯的历代王朝,真正足堪大用的海军并不多。
    大唐李世民、李治时代的海军算一个,再往前就得是战国时期的吴国和越国了。
    朱元璋鄙夷地看了一眼朱棣。
    “蠢材!你忘了朕当年是怎么灭掉陈友谅的了?”
    朱高炽闻言,表情顿时变得怪异。
    鄱阳湖大战!
    还是水师之间的战斗!
    朱棣脸上表情僵硬了一下,干笑道:
    “父皇,您那是水师,我说的可是海军啊。”
    朱元璋没好气地瞪了一眼朱棣。
    “水师的经验难道就不能用在海军身上的?”
    顿了顿,朱元璋点头道:
    “你说的这个也确实有道理,远洋航行并非内河航行可比,你和蓝玉两个人上点心,让海军都督府那边早日拿出一个章程来。”
    朱棣心中一跳,顿时觉得颇为麻烦,忙道:
    “父皇,儿臣最近还要负责修撰大明的《帝范》呢,这件事情就交给蓝玉去做吧。”
    朱元璋瞪了一眼朱棣,喝道:
    “别以为朕不知道,你这段时间是不是天天去偷偷开车?”
    “前两天还把车撞宫墙上了!”
    “就是要给你找点事做,免得一天不是折腾这里就是那里!”
    《工业革命》那套书之中,可是包含了详细的内燃机以及最初代汽车的制造过程!
    朱棣一开始最喜欢的是铁甲舰,再后来嫌铁甲舰制造太久又转而喜欢火车,又到后面有一次去工部视察偶然看到了汽车原型,从此转为汽车狂热爱好者。
    朱棣闻言,不由干笑一声。
    “小事,小事父皇。儿臣那不是刚上手还不习惯换挡和油离配合么,而且那台车还是试制车,不能算是正式版本……”
    一边解释,朱棣心中一边暗想。
    娘的,这锦衣卫真是无孔不入啊,等俺以后当了皇帝,一定得把锦衣卫给撤了!
    嗯?也不对。当了皇帝之后,俺就可以用锦衣卫来监视别人了啊?
    一时间,朱棣突然又颇为神往。
    大清世界。
    康熙摸着胡须,缓缓开口。
    “朕差点都忘了,海军可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啊。”
    皇太子胤禛点头道:
    “父皇所言极是,大清有海疆万里,若是敌人从海上而来,极其难以防守。”
    弘历非常乖巧地坐在一旁,没有开口。
    自从上次被十四皇子胤祯当场嘲讽了一通后,弘历就开始降低存在感。
    年轻人可是最要脸皮的!
    康熙缓缓道:
    “咱们大清的海军……”
    说到这里,康熙突然停住。
    在场的所有清朝大臣,表情也是颇为古怪。
    海军?
    大清就没有海军这种东西!
    其实在康熙初年,大清是有海军的。
    但那支海军是怎么来的?
    是郑成功的部下施琅和郑成功儿子郑经反目成仇,然后施琅带着部下投奔了大清。
    最后,施琅带着清军攻上台湾岛,把郑经给灭了。
    郑经灭亡之后,大清就没有海上威胁了,施琅组建的这支海军也就渐渐被边缘化了。
    到现在,几十年的时间过去,这支海军早就消亡,成为历史的尘埃了。
    所以,大清现在是真没有海军了。
    康熙咳嗽一声,道:
    “大清不是应该还有一些造船厂吗?”
    胤禛有些尴尬地笑了一笑,道:
    “父皇,江南和广州确实是有一些造船厂的,但那些都是民间的造船厂,制造出来的船只也是以商船为主,而且也都比较小。”
    清朝是不鼓励民间海外贸易的,理由也并没有多么复杂,就是华夏传统的“重农轻商”。
    都跑去经商赚钱了,谁来种田?
    没人种田,国家的兵源怎么来,统治秩序怎么稳定?
    商人手底下要是有了一大批的船只和船工,怎么保证不会成为另外一个郑成功、郑经?
    反之,只要干净利落地禁止,这一切顾虑就全部都没了。
    一个行业被朝廷打压,或许并不一定就会消亡,但一定不可能蓬勃发展起来。
    毕竟朝廷才是这个国家之中最强大的力量。
    康熙闻言,叹了一口气。
    “所以说,就算是大清短期内想要搞出一支如李舜臣这样的舰队,也是很难的事情了?”
    胤禛张了张嘴,最终还是决定实话实说。
    “至少十年,才能初具规模。”
    十年其实都少了。
    毕竟有一句话说得好,十年陆军,百年海军!
    康熙嗯了一声,缓缓开口。
    “懂了,那就派人去伦敦,让胤禩想想办法,看看能不能从欧洲那边买一批战舰吧。”
    胤禛吃了一惊,忙道:
    “父皇,欧洲人可都是非常贪婪的,他们若是知道大清有所求,一定会坐地起价!”
    之前和英国建交和火器贸易,就让大清吃了不少苦头。
    英国人运送的火器火炮,虽然数量确实是够的,但质量就一言难尽了。
    鄂尔泰的大军还没离开国境呢,就已经传回情报,说有上千支火枪在行军途中出现失灵、走火等各种质量问题了。
    火炮,也坏了十三门!
    这要是打起仗来,都不敢想。
    康熙瞪了一眼胤禛,道:
    “那有什么办法?大清现在已经组建火器工厂了,等购买的新战舰到了,再仿制一批也就是了。”
    “至于坐地起价,呵呵……”
    康熙说到这里,双目中闪过一丝精芒。
    “让胤禩告诉英国国王,朕可以卖给他只有大清皇家专享的特等瓷器和丝绸,用来冲抵购买战舰的费用!”
    “哼,战舰是什么价格确实由他们开,但瓷器丝绸是什么价格,那就得由朕说了算了。”
    胤禛闻言先是一愣,下意识道:
    “父皇,皇家瓷器和丝绸,怎么能给那些西洋蛮夷?”
    康熙大为不满,怒视一眼胤禛。
    “愚蠢!《工业革命》都已经摆在眼前,尔难道还不知道西洋人马上就要超越大清了吗?”
    “不,他们已经超越大清了!”
    “朕能用瓷器丝绸换来战舰,总比将来朕死后,英国、法国人用战舰大炮指着你们的脑袋,逼着你们交出瓷器丝绸要强!”
    胤禛闻言,只能狠狠地瞪一眼弘历,然后选择默然。
    弘历非常机智地低头装死,主打一个“我什么也不知道,乾隆和我没有一个铜板的关系”。
    金幕中,视频继续播放着。
    镜头一转,已经是倭国之中。
    丰臣秀吉脸色难看,连连拍桌。
    “宇喜多秀家这个废物,我给了他十五万的大军,他竟然连一座粮仓都看不住!”
    “他到底知不知道,那些粮食是我费了多少劲才积攒给他的!”
    龙山的粮仓大营之中,囤积着超过十万石的粮草。
    这些粮草之中一部分是从朝鲜本地缴获劫掠得来,还有很大一部分是丰臣秀吉辛辛苦苦从倭国关东诸侯那边搜刮,运送过海的。
    毕竟丰臣秀吉最开始的目标可不仅仅是朝鲜,而是要一举打到大明京师!
    但这些天来,坏消息接连不断。
    先是李舜臣接连击破倭国舰队,甚至还几次围攻倭国在朝鲜半岛最重要的根据地釜山港。
    在这种情况下,倭国对朝鲜的运输就变得颇为困难。
    这其实也没啥,因为龙山粮仓的粮食怎么也足够支撑到明、朝联军军粮耗尽。
    可现在,龙山粮仓被一把火烧得精光,倭国前线的十几万大军粮食瞬间告急。
    这仗还怎么打下去?
    听着丰臣秀吉的咆哮,在场没有任何一个人敢开口说话。
    片刻后,一名倭国大臣战战兢兢地开口。
    “关白,为今之计,不如先暂时和明朝议和?”
    “咱们毕竟还保有朝鲜南部四郡之地,以此议和,也不算失了体面。”
    “况且,明军数量有限,他们也不可能将大倭国的军队逼出朝鲜,想来明朝皇帝应该也不会拒绝。”
    丰臣秀吉默然半晌,缓缓点头。
    “也只能如此了。”
    镜头很快切换到了大明皇宫。
    “议和?”朱翊钧皱起眉头,显然颇为不满。
    “朕的军队在朝鲜节节胜利,凭什么议和!”
    兵部尚书石星干笑一声,道:
    “陛下,李如松虽然烧掉了倭军的粮仓,但大明这边其实也还是缺乏粮草啊。”
    “眼下的情况是,咱们无论如何也没办法派出更多的军队前往朝鲜了。”
    “而单单凭借在朝鲜半岛的李如松五万兵马,确实难以击败一心防守的十余万倭军啊。”
    其他几名大学士也七嘴八舌地开口。
    “陛下,对倭国用兵,若是旷日持久,辽东女真、北方的鞑靼恐怕都会有所异动。”
    “只要朝鲜不灭亡,那大明和倭国之间就有缓冲,事情对大明而言便能接受。”
    “还请陛下三思。”
    朱翊钧陷入沉吟。
    【此时的朱翊钧虽然已经彻底不上朝了,但他只是厌恶那些敢在自己面前直言不讳要求立朱常洛为太子的低级文官,对于较为听话的内阁大学士们并无意见。】
    【故而,最终朱翊钧还是接受了赵志皋等人的意见,派遣谢用梓、徐一贯作为正副使者,前往倭国议和。】
    【但是,真正决定了这次议和的人却并非这两位使者,而是一位名不见经传,在各种史料上记载寥寥的人。】
    金幕中,很快浮现出了一个人。
    此人身材并不算高,看上去颇为精明,一双细长的三角眼是浑身上下最容易让人认出来的标志。
    【浙江嘉兴人,沈惟敬。】
    【沈惟敬出身平平,并非什么读书人或者富贵之家,但他拥有一个特点——精通日语。】
    【这在当时的大明,其实是一个非常罕见的事情。】
    【自从嘉靖二年的“争贡之役”爆发后,大明全面禁止了对倭国的所有贸易、来往。】
    【而嘉靖二年,距离大明和倭国议和的万历二十一年,已经过去了整整六十九年,三四代人的时间。】
    【沈惟敬之所以精通日语,原因只有一个——他是一位在大明和倭国之间悄然来往的走私商人。】
    【他的第一次出场,是在祖承训败走平壤之后。】
    【大明朝廷一方面决定从全国调集兵力出征,另外一方面又担心在调兵期间朝鲜被倭国灭亡,于是紧急在曾经和倭国商业往来最为频繁的江南地区寻找精通日语之人。】
    【沈惟敬自告奋勇,凭借着精通日语的技能,被大明授予一个游击将军的身份,前往平壤城和驻守当地的倭军最高长官小西行长进行谈判。】
    画面中,一辆马车驶入平壤城里,很快来到了小西行长临时驻扎的前朝鲜王宫。
    沈惟敬不慌不忙地走进去,对着高居大殿之上的小西行长拱手行礼。
    “小西君,我们又见面了!”
    小西行长看着沈惟敬,露出惊讶的表情。
    “沈桑,你竟然是大明的使者?”
    沈惟敬哈哈大笑。
    “我只是来和小西君做个生意。”
    小西行长沉吟片刻,缓缓开口道:
    “既然是沈桑,那么想必你背后有那几位的意思了?”
    沈惟敬做了一个称赞的手势,笑道:
    “小西君,这就是为什么我来见你,而不是去见加藤君(第二军团指挥官加藤清正)的原因。”
    小西行长若有所思,领着沈惟敬来到了后院,单独商谈。
    “说吧沈桑,他们想要什么?”
    【小西行长,在倭国诸多军团指挥官中,同样也是一个异类。】
    【他是倭国堺市豪商小西隆佐之子,一个商贾之子,同时还是一个基督教徒。】
    【换言之,小西行长并非倭国人这么简单,他其实还是葡萄牙和西班牙两大殖民帝国在倭国的利益代言人。】
    【倭国之所以能从葡萄牙、西班牙手里购买到大量先进的火器,小西行长居功至伟,才得以被丰臣秀吉力排众议,任命为第一军团指挥官。】
    沈惟敬笑了笑,用非常纯熟的倭语道:
    “我就开门见山吧,江南那边,并不希望朝鲜马上被灭亡。”
    小西行长皱眉道:
    “这可不是我能决定的事情,沈桑。”
    沈惟敬呵呵一笑,压低了声音。
    “我就直说了吧,兵部尚书石星是江南的人,如果你们把朝鲜灭了,石星的位置就保不住了。”
    “小西君,你应该知道朝中无人是什么样的结果,那之前江南和你们倭国的生意恐怕就不好办了。”
    小西行长若有所思,突然开口道:
    “关白开战之前信心满满觉得一定能攻克大明京师,莫非……”
    沈惟敬喝了一口婢女送上来的茶,笑眯眯地没有开口说话。
    小西行长沉吟片刻,颇为为难地说道:
    “可这件事情,还是得关白说了算啊。”
    沈惟敬哈哈大笑了起来。
    “小西君,大家都是老熟人,你又何必跟我在这里装呢?”
    “朝鲜各地的义军风起云涌,你们的海上补给又被李舜臣给切断了。”
    “你停留在平壤城,难道是因为不想打到鸭绿江边吗?是你的第一军团根本没有足够的后勤支撑你继续往北了吧?”
    这番话很尖锐,但小西行长却并没有动怒,表情平静。
    “既然沈君都知道了,那之前又何必故意说那些呢?”
    沈惟敬摇了摇头,道:
    “做生意,讲的就是诚信。”
    “我已经将那边的底牌全部透露给小西君了,至少小西君不会让我死在这里了,对吧?”
    小西行长哈哈地笑了起来,露出亲热的表情。
    “沈君说的这是什么话!你我也是认识这么多年的故交了,我怎么可能害你性命呢?”
    “行,既然是沈君发话了,那我就给你一个面子。”
    “两个月,不,三个月内,我的第一军团都不会离开平壤继续北上,如何?”
    沈惟敬笑呵呵地点头,随后低声道:
    “从我们的情报来看,李成梁的儿子李如松应该会带至少四万人进入朝鲜,小西君你这两万人恐怕是不够打的。”
    “我建议你和加藤君交换一下领地,让第二军团来这里驻守吧。”
    小西行长哼了一声,道:
    “沈桑,你未免过于把大明的官军看重了吧?之前对平壤城的突袭,我还不是让那个祖承训死了六成人手?”
    沈惟敬脸上笑容不变,道:
    “这只是一个建议,你知道的,我不过是一个传声筒,改变不了任何事情。”
    小西行长伸出一根手指。
    “我也已经提前答应你了,所以明年小西家的份额要多一成。”
    沈惟敬摇头道:
    “一成不可能,一个兵部尚书值不了这么多,最多半成!”
    双方视线对视了一会,小西行长爽朗地大笑起来。
    “半成就半成!”
    “来人啊,上酒。再弄几个李昖的妃子过来,让沈桑也尝尝鲜!”
    沈惟敬哈哈一笑,连连摆手。
    “不不不,我可是大明使者,怎么能睡朝鲜国王的小妾呢?”
    “这样吧,小西君你找几个还没破瓜的朝鲜官员嫡女,让我玩一玩也就是了。”
    两人相视一笑,尽在不言中。
    【沈惟敬的第一次出使,就带来了惊人的成果。】
    【在所有人都不抱希望的情况下,他竟然真的说服了小西行长停止北进,由此更加得到大明朝廷赏识。】
    【故而在万历二十一年正式议和的时候,沈惟敬作为使团之中地位仅次于正副使的第三官员,全程参与其中。】
    画面中,丰臣秀吉非常隆重地招待了大明使团,举行了一场颇为盛大的宴会。
    【作为实际上的倭国统治者,自认为足以和大明皇帝朱翊钧平起平坐的丰臣秀吉,自然不可能屈尊纡贵地去和大明使者谈判。】
    【非常巧合的是,倭国负责谈判的人,竟然还是沈惟敬的老熟人——小西行长。】
    金幕画面中,大明和倭国两国使节团就座。
    小西行长笑呵呵地坐下来,刚刚打算开口,沈惟敬就提前用倭语开口了。
    “小西君,请用贵国语言说话。”
    小西行长同样也是会说汉语的,此外还会说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
    小西行长愣了一下,思考片刻之后开口道:
    “奉关白之命,我国的议和条件如下:”
    “一,迎大明公主为我国天皇皇后。”
    “二,恢复朝贡\/勘合贸易。”
    “三,明、我两国武官永誓盟好。”
    “四,京城及四道归还朝鲜,另外四道割让于我国。”
    “五,朝鲜送一王子至我国作为人质。”
    “六,我国交还所俘虏的朝鲜国二王子及其他朝鲜官吏。”
    “七,朝鲜永誓不叛日本。”
    沈惟敬听完,顿时皱起眉头。
    只要稍微了解一下战争形势以及大明心态的人,都可以清楚的判断出,大明皇帝朱翊钧是绝对不能接受这种条件的。
    一旁的大明正使谢用梓和副使沈一贯见小西行长叽里呱啦地说了一通,自己却完全听不懂,心中不由焦急,催促道:
    “老沈,这些倭人说的什么?”
    沈惟敬深吸一口气,缓缓将小西行长的话逐字逐句地按照原意翻译出来。
    “什么?”
    谢用梓和沈一贯也傻眼了。
    这种条件,大明怎么可能答应?
    开玩笑吧。
    大明,不和亲、不割地、不赔款。
    天子镇国门,君王守社稷!
    谢用梓深吸一口气,傲然道:
    “这些条件过于无理,大明是不可能答应的。”
    “大明的要求如下:”
    “一,倭国必须完全退出朝鲜,不得占领任何一寸朝鲜领土,恢复战前状态。”
    “二,大明可以册封贵国关白作为国王,但和亲之事绝无可能。”
    “三,倭国国王必须上降表向大明皇帝陛下赔罪,此后绝对不可侵犯朝鲜。”
    小西行长并不需要翻译,听完之后也愣住了。
    ……
    【大明和倭国之间的谈判,从一开始双方的立场差异就非常巨大。】
    【很快,这一次的谈判就不欢而散。】
    大明使馆临时驻地之中,谢用梓、沈一贯以及沈惟敬三人对坐。
    谢用梓忧心忡忡地开口:
    “两位,倭国这种条件陛下是绝对不会答应的,咱们该如何是好?”
    作为谈判使者,如果不能谈出一个好的结果,那是肯定得负责任的。
    考虑到朱翊钧的性格,谢用梓此时觉得自己的脑袋凉飕飕的,随时都可能会和脖子分离。
    沈一贯也有些没主意,看向了沈惟敬。
    沈惟敬虽然只不过是沈一贯的侄子辈,但沈惟敬来之前可是接受了某些嘱咐,知道这个侄子才是代表着那些个江南大人物大家族的意志。
    沈惟敬并不着急,笑嘻嘻地开口道:
    “此事简单,咱们只需要回去告知宋应昌大人,就说倭国态度恭顺,愿意接受大明封贡。”
    “这也是实情嘛。”
    谢用梓愣了一下,道:
    “可倭国要求的不仅仅只有封贡啊!”
    沈惟敬正色道:
    “谢大人,不是我危言耸听,若真的把倭国人的七个条件如实告知朝廷,那咱们三个有一个算一个都不可能逃得了好,抄家怕都是轻的。”
    “为今之计,只有想办法隐瞒倭国条件,避重就轻!”
    谢用梓深吸一口气,道:
    “可纸是包不住火的,大明也不是没有其他能听得懂倭语的人,这是欺君之罪啊!”
    沈惟敬嘿嘿一笑,低声道:
    “谢大人,咱们若是禀报回去,大明肯定会派出使者来封贡,对吧?”
    “册封国王可是一件大事情,那是轮不到咱们这种级别的人来当使者的,必然会另选他人。”
    “到时候那丰臣秀吉发现大明不答应他的条件,肯定会对使者大加折辱,甚至直接杀掉封贡使者!”
    “到那个时候,陛下的性格不用说,肯定怒而兴师,之前的谈判还有谁会在意呢?”
    谢用梓不敢相信地瞪大了眼睛。
    “你、你这……”
    沈惟敬深吸一口气,沉声道:
    “这是唯一的办法,若是谢大人不同意,那咱们就按照流程完全禀报上去,等待陛下对咱们性命的裁决吧。”
    谢用梓心慌意乱,表情极度挣扎。
    良久之后,他终于咬牙,点头道:
    “那就这么办吧。”
    【谢用梓被沈惟敬说服之后,回到朝鲜禀明负责临时总领朝鲜军政的兵部侍郎宋应昌,还有负责和谈的兵部尚书石星,只说“倭国恭顺愿意接受封贡”,绝口不提其他条件。】
    御书房之中,朱翊钧看着面前几名内阁大臣,道:
    “倭国既然恭顺,那么就按照之前的条件册封丰臣秀吉吧。”
    “此战也该结束了。”
    兵部尚书石星满面红光,高声道:
    “遵旨!”
    倭国之中,小西行长又一次见到了沈惟敬。
    “什么,大明朝廷寸步不让?”
    “沈桑,你应该很清楚,关白对这种条件不会满意的!”
    沈惟敬双手一摊,道:
    “小西君,你也应该很清楚,我只是一个商人,不可能让大明的陛下听我的话。”
    “怎么办?”小西行长顿时着急了,道:
    “如果真谈崩了,你我都逃脱不了责任!”
    沈惟敬哈哈一笑,满不在乎地开口。
    “就算谈崩了,也不影响咱们之前的生意啊。”
    小西行长怒道:
    “你只不过是使团一名普通官员,我可是倭国正使,要负全部责任的!”
    “沈桑,你必须给我想个办法!”
    沈惟敬咳嗽一声,道:
    “那之前的半成份额……”
    小西行长咬牙道:
    “我不要了!”
    沈惟敬哈哈大笑了起来,对着小西行长道:
    “那我确实是有一个主意……”
    【很快,小西行长作为倭国使团的使者,来到了大明京师,也得到了朱翊钧的接见。】‘
    只见小西行长恭恭敬敬,双手递上一份《关白降表》。
    朱翊钧接过来一看,发现这降表上的用词极其谦卑恭敬,各种告饶谢罪。
    在降表的最左下方还写着丰臣秀吉的名字并用印。
    当下,朱翊钧大喜过望。
    “张鲸,尔宣旨吧。”
    司礼监大太监张鲸展开旨意,一板一眼地宣读。
    “……大明皇帝旨意如下:”
    “其一,倭军在受封后必须立刻撤离朝鲜,不得停留耽搁。”
    “其二,只册封丰臣秀吉,不准求贡。”
    “其三,倭国当世代与朝鲜修好,不得侵犯。”
    “钦此!”
    小西行长自然是听得懂的,他面不改色地跪在地上,双手接过了旨意。
    随后,小西行长又和以兵部尚书石星、兵部侍郎宋应昌为首的兵部官员进行了详细的沟通。
    对大明兵部提出的条件,小西行长一律嗯嗯啊啊,痛快地答应了下来。
    结束谈判后,兵部尚书石星喜滋滋地进入皇宫,向朱翊钧报喜。
    “陛下,倭国人确实是被大明和陛下的天威所震慑,对咱们的条件完全不敢讨价还价,全部都答应了。”
    朱翊钧闻言,不由露出自得表情,哈哈大笑。
    “哼,谅那丰臣秀吉也没有那种敢和朕作对的心思!”
    “行了,你下去准备一下封贡的使者人选,早日办成此事,让李如松从朝鲜撤军吧。”
    镜头一转,小西行长又和沈惟敬碰面了。
    小西行长脸色凝重,道:
    “沈桑,你和我说好的东西呢?”
    沈惟敬嘻嘻一笑,从怀中拿出了一份黄澄澄的“圣旨”。
    “小西君,自己看吧。”
    小西行长接过这份“圣旨”,仔细阅读,眉头渐渐松开。
    “这旨意确实是关白想要的,只是,你确定这伪造的旨意能骗过关白吗?”
    沈惟敬嗤笑一声,道:
    “伪造旨意有什么难的?江南那些大人物,谁家里没有几十份圣旨?”
    “而且,你们倭国都已经差不多七十年没有接过大明皇帝的圣旨了,谁能看出来是真是假?”
    “反正呢,只要使者封贡完成,你的差事也就结束了。”
    “将来关白就算发现,你大可推脱说大明背信弃义答应你的事情没兑现,这不就完全没你的责任了嘛。”
    小西行长这才松了一口气。
    “好,希望这一次的议和能顺利成功吧。”
    【由于双方往返路程漫长,这场和谈从万历二十一年开始,一直持续到了万历二十三年才结束。】
    【在这一年多议和的过程中,大明和倭国都开始逐步撤军。】
    【大明方面,主持后勤的兵部侍郎宋应昌和军事统帅李如松带着主力部队凯旋而归,而倭国也只在占领的朝鲜南部四道保留一定驻军,其余大部分主力全部撤回。】
    【万历二十二年十二月,明朝命临淮侯李宗城充正使,以都指挥杨方亨副之,同沈惟敬前往日本。】
    画面之中,负责册封的大明正使,临淮侯李宗城来到了倭军控制的朝鲜半岛最南端,釜山城。
    看了一眼城内诸多倭军,李宗城立刻皱起眉头。
    “怎么回事?按照议和条约,倭军应该已经全部撤出朝鲜了才对!”
    沈惟敬心中微微一跳,干笑道:
    “侯爷有所不知,这是最后一批倭军了。”
    “只要等侯爷上了去倭国的船,这批倭军就一起跟随侯爷回到倭国。”
    李宗城越发皱眉,怒道:
    “岂有此理!大明的信誉,难道这些倭人还敢质疑?”
    “而且本侯一路行来,不只是釜山,朝鲜南方四道中竟然还有许多城池有倭军存在,这就是背信弃义!”
    “你立刻给本侯去告诉那些倭人,只有倭军全部撤出朝鲜,本侯才会前往倭国册封那个丰臣秀吉!”
    【李宗城作为大明开国元勋李文忠的后代,敏锐地发现了沈惟敬和小西行长编织的漏洞,当即在釜山停留,拒绝继续前往倭国,除非倭军全部撤离。】
    【沈惟敬和小西行长虽然想尽办法,但他们毕竟不可能真的让倭军撤出釜山乃至朝鲜南方四道,局面便陷入了僵局。】
    【就在此时,变故再度出现。】
    夜色中,李宗城悄悄地在自己的房间里,和身边的亲卫队长交谈。
    这位亲卫队长表情极其凝重,轻声开口道:
    “侯爷,这段时间我们派人乔装打扮在城中寻找当地士族,已经接触到了好几家,打探清楚了。”
    “倭国早在去年就已经宣布釜山归倭国所有,还派来了官员统治此地。”
    “不仅如此,朝鲜南方四道的所有城池中都有倭国官员和驻军统治,两个月前都已经把今年秋税给收完了!”
    “什么?”李宗城闻言,脸色顿时大变。
    又是派来官员统治,又是驻军,又是收税。
    如果这还不是吞并统治,那什么是?
    李宗城脸色变了又变,心中除了后怕之外,还有浓浓的庆幸。
    还好,朝鲜士族必须学习大明汉语和汉字。
    还好,自己事先就发现了不对。
    不然自己要是真的就这么去了倭国……
    李宗城身体一个哆嗦,咬牙道:
    “不行,我们不能在此地停留了。”
    “快,你去弄一套便服来,本侯今晚就要离开此地,回归大明!”
    侍卫队长愣了一下。
    “侯爷,那陛下的差事……”
    “你不和杨大人、沈大人商量一下?”
    李宗城怒道:
    “陛下一定是被某些奸臣蒙骗了,我必须要亲自禀报陛下,这里面一定有一个巨大的阴谋!”
    “使团中一定有奸臣的耳目,说不定就是杨方亨或者沈一贯。不能让他们知道风声已经走漏了,快!”
    夜色中,李宗城乔装打扮,在几名侍卫的保护下,悄然离开了釜山城,一路朝着北方疾驰而去。
    翌日。
    “什么,临淮侯不见了?”
    大明副使杨方亨、沈惟敬以及小西行长三个人大眼瞪小眼,一时间都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突然,沈惟敬回过神来,大声道:
    “快,必须要立刻通知朝廷!”
    李宗城一路北返,风尘仆仆,终于回到了大明京城。
    看着眼前的京城大门,李宗城不由热泪盈眶。
    “快,立刻入宫,我要面见陛下!”
    然而,才刚刚到了城门,李宗城爆出身份后,竟然瞬间就被闻讯而来的捕快捉拿,关进了大牢之中。
    “你们疯了吗,我是大明淮阴侯,我要面见陛下,有十万火急之事!”
    李宗城使劲摇晃着监狱栏杆,大喊大叫。
    突然,监狱的门被打开了。
    一个平静的声音传了进来。
    “淮阴侯,你不好好完成你的册封使命,为什么要偷偷跑回来呢?”
    李宗城看着面前走进牢房之人,先是一脸疑惑,随后震惊出声。
    “是你?你就是那个欺瞒陛下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