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扶贫小队全员负伤进医馆
作者:小面包   穿越替嫁流放县,种田发家我最横最新章节     
    朱金华刚从铺子里回家,附近几个邻居就上前来将他团团围住。
    朱金华听到有人说林宝初的不是,他立刻沉下脸。
    “你们说啥呢,谁捅刀子了?再敢胡说我拔了你们的舌头!”
    “怎么不是捅刀子。”
    一个邻居不服气,“如果不是捅刀子,你怎么解释小夫人在下冰球子之前就单单把自家的菜地盖上棚草的事儿?”
    “你在县衙待了三年,鞍前马后,小夫人连下冰球子都不告诉你,你不觉得寒心吗?”
    “你瞧瞧你家菜地。”
    那邻居指着朱金华院子里的菜地,“都烂成这样了,你还帮小夫人说话,你们是不是有一腿啊……”
    “砰——!”
    “啊!”
    朱金华一拳朝那人脸上挥去,那人跌坐在地上,一声惨叫过后,捂住自己的嘴巴。
    然后从嘴巴里吐出两颗牙。
    “你、你……”那人看着朱金华,不可置信。
    其他邻居都散到一边,被吓到了。
    朱金华这个人脾气和嗓门虽然大,做事有时候也霸道暴躁,但他从来都不会主动去得罪人。
    除非触及到了他的底线。
    “小夫人的名声岂容你这张烂嘴随意玷污,舌头若是不要了就割掉。”
    朱金华眼里迸射出寒光,看得那人心惊胆颤。
    就好像朱金华今晚真的会潜入他家,把他的舌头割掉一样。
    他赶紧捂住自己的嘴,把牙吃了,咽下去。
    朱金华见状,冷哼一声,转身进门。
    门外几人立刻散开,不敢多留。
    这几日城里关于林宝初明知会下冰球子,却知而不告,害得大家受灾的传言很多。
    朱金华在铺子里、地里都听到了。
    不仅如此,百姓们还试图挑拨、离间他们扶贫小队的人和林宝初。
    许牧、李余他们全都经历过。
    有些百姓蠢笨,不懂权术,就当着面说出他们心里的真实想法。
    让扶贫小队的人帮他们去县衙偷粮种和粮食!
    田翻耕好了,垄也起了,就等着下粮种育秧苗呢。
    去年的粮食他们不是卖了就是吃了,少有留下来做粮种的,而且以前都是衙门发粮种。
    他们从未想过要自己留粮种啊。
    现在好了,一场天灾打得他们措手不及,衙门又撂挑子。
    这不是让他们自生自灭嘛。
    城里人的想法都是如此,更别说那些靠着种地为生的乡里百姓了。
    “开仓!我们要粮种,我们要种地!开仓啊……”
    “开门开门!再不开门我们就要闯进去了!”
    县衙聚集了无数百姓,他们个个手执扁担、锄头等农具,用力敲打着县衙的朱红大门。
    林宝初和沈戟,还有几个闻声赶来的扶贫小队的人就在门里。
    他们听着外面的动静,那梆梆梆的砸门声儿,让人害怕。
    却也让人气愤。
    “真是活腻了,胆敢在本公主面前这般嚣张,看我不打死他们!”
    沈筝撸起袖子,作势就要去开门跟百姓们对峙。
    林宝初赶忙按住她,“咱们人少,不要吃眼前亏。”
    “就让他们喊吧,等他们喊累了自然会走。”
    “嫂嫂!”沈筝可不是忍气吞声的性子,“怕什么,他们有人,咱们也有人啊。”
    “大不了,我去跟池公子借兵!”
    沈筝说去就去,立刻转身。
    “不用了借了,本公子亲自给你们送来了。”池朔和谢执带着一群人从公堂后面过来。
    他们一行人,精神抖擞,气势如虹。
    林宝初看着这阵仗,无奈说道:“池公子,你们就不要添乱了好吗?”
    是还嫌现在的丰耕县不够乱吗?
    都要翻天了!
    “我怎么是在添乱了。”池朔委屈,“他们说你入户抢钱、霸占粮仓,是匪头子,你难道不生气?”
    这要是换做是他,百姓们怀疑他一心一意为国为民的心,还扬言他是匪头。
    他不灭了他们,也要狠狠扒下他们一层皮来才解气。
    “我当然生气,但武力解决不了问题,民怨这种东西……”
    林宝初话音未落,就听到门口的动静突然小了。
    紧接着就是一阵整齐的脚步声,朝县衙的北面去,再然后就是听到竹架垮塌的声音。
    林宝初心头一紧,脸上瞬间失去血色,“我的葡萄!”
    沈戟比她反应快,快步跑去把门打开,然后冲出去把欲图打砸葡萄园的人踹开。
    可闹事的百姓众多,一眨眼的功夫,葡萄园就塌了三分之一。
    还有继续往里面去的。
    池朔见状,脸色也冷了下来,抬手示意身后的侍卫:“来人,给朕把他们的胳膊给卸了!”
    这里毕竟是盛朝,就算是盛朝三不管的流放县,池朔也不好在此做主。
    他只命人把那些百姓的胳膊卸了,不让他们再继续祸乱葡萄园。
    只是人还没过去,就被林宝初拦下。
    她非常严肃道:“池公子,你不可以插手今日的事儿!”
    池朔再度抬手,阻止了要冲过去的侍卫。
    他深深地看了林宝初一眼,眼中闪过一抹庆幸。
    他差点就做了让肃朝陷入危机的事情了!
    “林姑娘,我们就在衙门里,若有需要,尽管开口。”池朔带着人转身回县衙待着。
    葡萄园里,扶贫小队和一众闹粮的百姓还在互相纠缠、互相推搡。
    葡萄散落一地,被踩得稀巴烂。
    林宝初看着好不容易在这场天灾里活下来的葡萄被人踩烂,她真的生气了!
    她生在文明时代,不会打架。
    扶贫的工作也在时刻提醒她,不能跟群众起冲突。
    但此时此刻,这些她全都忘了,抄起一根胳膊粗细的竹竿就冲进人群,见人就打。
    管他是老是弱,是壮是瘦。
    林宝初现在只有一个想法,放下个人素质,发疯创死所有人!
    这场‘恶战’持续了近半个时辰,几乎所有人都受伤了。
    葡萄园里躺了一地的人。
    许良弼带着医馆的人过来的时候,看到这场面,差点被气晕过去。
    做大夫真的太难了!
    大火伤人,冰雹伤人,现在又来一场群架。
    大夫的命也是命啊!
    丰耕县县衙和百姓的这场‘恶战’,闹得人尽皆知。
    不过一日,就传遍了附近的两州三县。
    丰织县的县令孙为民,更像是找到了报仇的机会一样,快马加鞭,八百里加急的把奏书递往盛京去了。
    林宝初不知此事,也不需要知道。
    她躺在医馆的病床上,身边的床位是沈筝。
    二人看着脸色发黑的许良弼,林宝初露出一个讨好的笑,“许太医,别生气,这次是意外。”
    “对对对,我们不是故意的!”沈筝附和说。
    许良弼瞪向这两个他当孙女看待的姑娘,气得胡子都翘起来了。
    “都伤成这模样了,还说不是故意的!”
    一个吊着胳膊,一个吊着腿,头上、脸上到处都是闷棍留下的青红痕迹。
    居然还跟他说不是故意的?
    骗鬼呢!
    林宝初知道自己理亏,也不敢再顶嘴,只是问道:“许太医,沈戟和大家都怎么样了?”
    沈戟以一敌多,双拳难敌四手,纵使有功夫在身,也受了不少伤。
    扶贫小队其他人就更别说了,全都挂彩。
    送到医馆的时候,都是抬着进来的。
    而且是扶贫小队全体!
    听说‘恶战’打到一半的时候,在家里、在地里的扶贫小队听说县衙和百姓打起来,都纷纷赶过来,加入战斗。
    这下好了,县衙扶贫小队全体负伤,全军覆没了。
    那些记恨县衙、等着看县衙笑话的百姓,得偿所愿了。
    “放心吧,死不了,都躺着呢。”
    许良弼刀子嘴豆腐心,恨铁不成钢,“真是长本事了,还学会打架了,不是说为百姓服务吗?”
    林宝初瘪瘪嘴,小声替自己叫屈:“谁让他们踩我葡萄的。”
    如果不是他们对她的葡萄园下手,她说不定会开仓,让百姓们花钱买粮种。
    她空间里始终留着一部分应急的粮食,可以当粮种。
    但他们竟然砸她的葡萄!
    这不可原谅!
    “行了,好好养伤吧。”许良弼朝门口走去,“得亏没划伤脸,要是伤了脸,可就坏咯。”
    林宝初闻此,她立刻下床去检查沈筝的脸。
    “幸好没伤着脸,不然商公子回来我都没法儿向他交代了。”
    沈筝吊着一条腿,无法下床,不过她依旧兴奋不已。
    “嫂嫂,打人真的太舒坦了,你都不知道我棍子都打断了!”
    衙门撂挑子的这些日子,特别是丰耕县遭受天灾的这几天以来,百姓们对县衙接连的恶语相向,听得她肺都快气炸了。
    今日一战,让她得以发泄心中的气,沈筝现在感觉浑身舒坦。
    腿伤了都不觉得疼。
    其实不仅是沈筝有这样的感觉,扶贫小队全体都感觉心里舒服了不少。
    这小半个月,他们是被骂得身体、心理都不好过。
    即使可以回嘴,也没有打一顿来得痛快。
    林宝初重新躺下,她能理解大家伙儿的这种心情,发疯确实很有用。
    -
    扶贫小队全体负伤进医馆,平息了百姓们的怒火。
    他们知道,今年是要不到粮种了,所以只能自己想办法出去买。
    百姓们买粮食的第一站,自然是池州城福家的粮铺。
    福家是收购丰耕县粮食的大户,想来可能会有之前丰耕县的旧粮。
    可结果让人失望。
    丰耕县的粮食品相、口感都是极佳,每年到货都是被抢空的,哪儿还有旧粮?
    就算有,那也是留给那些达官显贵人家的。
    丰耕县百姓想用几文钱买一斤粮食,简直是痴人说梦。
    “走吧,看来是买不到粮食了。”
    丰耕县几个百姓结队前来,把池州城的粮铺都走了一遍,一粒米都没有买到。
    正欲离开,回丰织县买些便宜的当地粮种回去种时,就被一人拦了下来。
    那人身穿印花紫袍,大腹便便,是个三十来岁有钱人模样。
    笑起来时,一张胖脸看着甚是亲切,且跟他们说话时,也是客客气气的。
    几人停下脚步,面露一丝面对有钱人时的怯意和敬意。
    “这位大哥找我等,有何指教?”几个百姓中,一人硬着头皮文绉绉地问。
    他们都是庄稼汉,这么说话对他们来说,真是太费劲了。
    那胖男子邀请他们在旁边的茶摊坐下,给他们一人要了一碗茶。
    “几位小哥可是从丰耕县来买粮种的?”
    “是啊。”几人点点头,以为眼前人有粮种,便激动道:“大哥你是不是有粮种?能不能卖我们一点?”
    那胖男子摆摆手,“欸……我没有粮种,但我有比粮种更好的东西,你们要不要?”
    几人面面相觑,好奇心被勾了起来,问:“是什么好东西?”
    胖男子左右警惕地扫了一眼,才从怀中掏出一叠纸张,摊在桌上。
    “银券!”
    “银券?”
    几个百姓不明白这是什么,“是银票吗?”
    “不是银票,但胜似银票,它能换钱。”
    胖男子为几人细心解答,“这银券是盛京钱庄发的粮食保单,只要你买了,粮食收成不好,钱庄就给补上这个差价。”
    “怎么样,你们说它是不是个好东西?”
    丰耕县的几人一听这是关于粮食收成的银券,果然很感兴趣。
    如今他们买不到产自丰耕县的粮种,那下半年的粮食收成定会大打折扣。
    要是有人能给他们补上这个窟窿,他们怎会不乐意?
    “那这个银券能保多少粮食?怎么卖啊?”
    胖男子见几人上钩了,更是起劲儿,“这一张银券只要三钱银子,能保一亩地千斤收成。”
    “要是收成不到千斤,你们就拿着这张银券直接到钱庄领银子!”
    “三钱银子,保一亩千斤啊……”
    几人思索着,在心中算着小账。
    若按照之前丰耕县卖出粮食的价格,一斤粮食四文钱,一千斤就是四两银子。
    要是有了张银券,他们就算只种出两三百斤粮食,也有钱庄给他们补上着七八成的差价。
    三钱银子,换二三两的银子,好像挺划算的。
    那胖男子见几人还在犹豫,他给他们补了一句定心丸。
    “几位既然是丰耕县来的,想必都知道丰耕县衙的消费券吧?”
    “我们的银券,跟它是一个道理,能当钱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