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全新作物
作者:琅邪王   皇后,你也不想皇上丢了江山吧最新章节     
    就在刘煦拜访王家大宅的当天晚上,王济便费尽唇舌说服了其他族人,晓以利害,最终王家绝大多数族人都一致同意暂且支持萧恪,助萧恪守住徐州这一方净土,待将来朝廷再次平定白巾之乱,他们王家再另做定夺。
    毕竟刘煦说得确实不错,一旦萧恪垮了台,谁也不知道青徐两州会滋生多少路贼寇,取代萧恪的新都督能不能守得住徐州,等待他们琅琊王氏的又将会是什么命运。
    河间卢氏血淋淋的例子在前,萧恪只是要打压他们这些世家大族,但白巾军可是欲将他们这些世家大族给斩草除根。
    两害相权取其轻,相比之下,他们宁愿相助萧恪,换取整个王氏族人的无虞。
    因此,就在萧王两家在琅琊郡的庄园被贼人洗劫之后的不久,兰陵萧氏和琅琊王氏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做法。
    萧家以徐州多贼寇为由,将其他庄园中大量的粮食转移去了邻近的豫州,而王家却反其道而行之,将大量的粮食运去了青州各郡县以斗米三百钱的价格出售。
    虽说这个价格比旱灾之前斗米几十钱价格要高上不少,但相对于其他州郡动辄斗米上千钱的价格,已经算得上是良心价。
    与此同时,楚家也在青州市面上以略低于王家的万记粮店的价格投放大量粮食,青州缺粮的情况顿时得到了极大的缓解。
    而不少青州的商人和豪强本来看粮食价格暴涨,手中囤积了大量的粮食,想待高价再出手,可如今眼见楚家和王家将大量的粮食运到青州来售卖,粮价一跌再跌,哪里还坐得住,为了避免更大的损失,纷纷开始大量抛售手中的粮食,导致粮食价格又进一步下跌,很快便跌到了斗米一百多钱的价格,青州粮食短缺和粮价暴涨的问题同时迎刃而解。
    虽然青州的旱情依旧严重,不少河流都已经干涸见底,但因为青州各地官府都在积极组织百姓兴修水利,还是使大多数的良田都得到了灌溉,极大缓解了灾情。
    而青州各地官府在面对这次旱灾时之所以如此卖力,皆因大都督府有令——
    若是其治下有一人饿死,当地县令就地免职;
    若是其治下有十人饿死,当地县令以渎职罪处斩,上面的太守免职;
    若是其治下超过百人饿死,当地县令和太守皆以渎职罪处斩。
    为了防止这些县令和太守之间勾结串连,欺上瞒下,萧恪还将那些等待出缺的举人都任命为判官,派往青州各郡县督查那些太守和县令。
    这下可苦了青州的那些太守和县令,因为他们比谁都清楚,这些举人出身的判官一个个都在虎视眈眈盯着他们的官位,毕竟只有将他们这些地方官拉下马,官位才会有出缺,那些举人才有机会取而代之。
    因此,这些县令和太守在治理旱情上一个比一个卖力,甚至有些官员为了避免自己治下出现百姓饿死之事,竟不惜自掏腰包买来米粮施粥赈济百姓,反而赢得了百姓们一片赞誉,成为一时美谈。
    而青州各地的百姓也没有辜负当地官员的期望,在官府的组织下兴修水利,引水灌溉农田,使原本到处干涸龟裂的田地都重新恢复了生机。
    而此时时间已经来到了五月份,虽然错过了春耕,但不少百姓还是打算继续种植小麦,还能赶在冬天到来之前收割。
    但此时大都督府却给各地官府下了一道奇怪的命令,要求青州各郡县的百姓今年不种植小麦,而是改种一种叫做马铃薯的新作物,粮种由大都督府提供,并会派屯田都尉下乡去指导百姓如何种植。
    青州的各个地方官看到命令都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因为这个马铃薯为何物他们是闻所未闻,也不知道这东西能不能吃,更不知道这个东西产量如何。
    有些官员本着为当地百姓着想的本意,上书大都督府陈明利害,表示青州百姓从未有人种植这个叫马铃薯的东西,不知在青州的产量如何,若是水土不服,导致产量不理想,到了秋收之时恐怕会让不少种植的百姓陷入饥荒之中,恳请萧恪三思。
    他们还在上书中建议,若是萧恪有心推广新作物,不如先让百姓们一半土地种植小麦,一半土地种植马铃薯,如此一来,即使马铃薯产量不理想,这些百姓也有足够的粮食过冬。
    可是面对这些地方官的合理提议,萧恪却是一律置之不理,只是要各地官员严格按照大都督府的命令执行,若是发现有人阳奉阴违,一律严惩不贷。
    不过也许是为了消除青州各地官府和百姓的顾虑,大都督府还特意补充了一道新的命令,那就是到了秋收之时,百姓们可以拿收获的马铃薯来跟大都督府换大米和小麦,一亩地产出的马铃薯可以换到一石大米或一石小麦。
    虽然谁也不知道他们的大都督为何如此执着要百姓去种植马铃薯,不过既然萧恪承诺兜底,青州各地官员和地方官也就只能无奈接受了大都督府的决定,整个青州的田地都在屯田都尉的指导下,怀着一颗怀疑的心种下了这种谁都没有听过见过吃过的马铃薯。
    青州的局势早已经稳定下来,但相邻的冀州却是另外一番景象。
    因为大旱已经将冀州百姓折磨得苦不堪言,偏偏白巾军和官兵在冀州各地混战,导致战火纷飞,百姓流离失所。
    面对天灾和人祸,冀州不少百姓只得纷纷背井离乡,南下投奔青州。
    对于这些前来投奔自己的流民,萧恪是来者不拒,将他们安置在青州各郡县充实人口,同时分给他们田地。
    当然,对于这些刚分到土地的流民,大都督府一样要他们在新分到的田地上种上了马铃薯。
    萧恪此举一经传到冀州,便吸引来更多的百姓纷纷南下投奔青州,极大充实了青州的人口。
    随着青州的局势渐渐稳定下来,萧恪一颗心也早就飞回了南边的下邳。
    早在上个月,他便知道薛翎给自己生了一个儿子,但是萧恪忙着组织和监督青州各地官员抗旱,根本无暇分身返回下邳看一眼自己刚出世的儿子,心中一直对他们母子深感愧疚。
    如今青州诸事已毕,萧恪便立即踏上了返回下邳的归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