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陈家村的新夫子
作者:海棠铺绣   大汉穿越变寡妇,一心只想搞事业最新章节     
    陈长生边吃边听着几个孩子的汇报。
    大福放下筷子,率先说道,“我每日负责伺候家里的田地,还有劈柴挑水洗衣裳,还要早起磨豆浆煮豆腐脑。”
    二禄接着说,“我负责送货,从城里一来一回,差不多要一个上午,然后就是喂牛。”
    “我和四喜负责喂鸡鸭子猪羊和兔子,去地里捉虫扯草。”三寿想了想又继续说道,“白天心里的婶婶们还会送艾草榆树皮过来,我们还要给她们结算银钱。”
    每个人都说完自己手头的活,看向陈长生。
    “天气还是转凉,等入秋后蚊香的生意就会少很多,只有南方还有一些市场,到时候你和四喜也不用这么频繁地每天收购了。”
    过了立秋后,北方蚊蚁基本上就没了,只有闽南和越地还是热的。
    蚊香产量会适当减少,需要收购的原料也自然相应减少,这个活可以全权交给陈有金和陈有银兄弟俩。
    这样三寿和四只需要喂养家里的牲畜,可以空出大把时间。
    接下来就是大福和二禄手里的活儿。
    她想了一会儿,看向陈二禄安排道,“娘决定把送货的事给交出去,到时候二禄你帮你大哥分担些事儿,像劈柴挑水这些。你们把早上的时间都空出来,去学堂上学。”
    二禄点头应下,不过还是担心家里的产业情况,忍不住问道,“那咱们找谁送货呢?”
    是啊,找谁送货呢?
    这个送货的人要会赶车,还要心细,最重要的是人要可靠,不会对食材动歪心思,有时候可能还需要结算银钱。
    想了一圈,陈长生她心里大概有了人选。
    吃完饭,几个人又再次温习了一下知识,早早躺下休息。
    里正的动作很快,仅仅一天就将陈长生家腾出来的旧院子找来人打扫干净,房顶也重新添了茅草,简单翻修了一下,只等詹夫子的到来。
    第二日,陈长生早早便进城去接人。
    她驱车直奔梁家。
    詹夫子已经收拾好了行李,东西不多,一个包袱里面装着一套换洗的衣裳,还有两箱子的书。
    他在梁家教了许多年的书,从梁少钦入蒙一直到他考上秀才。
    得知他要走,梁少钦不舍地道,“夫子,你去了乡下,可别忘了时常回城里,我可是你的关门大弟子。”
    幸好他的先生是去村里教书,而不是回乡下养老,而且去的也是陈家村,不算远。要是想先生了,还能去陈家村看看。
    “梁少爷高中秀才,还能不忘老夫我,是老夫的福气,老夫自然也不会忘梁少爷。”
    一旁的梁实秋没说什么话,只从袖中掏出一张银票出来,一共是二百两。
    詹夫子推拒,“梁老爷,使不得。老爷您每月给我的学费已是极其丰厚,我怎好意思再跟老爷要钱呢。”
    “先生,这是我的一点心意,您教少钦这么多年,视他如己出,倾囊相授,区区二百两,务必收下。”
    梁少钦从他爹手里夺过银票,一把塞在詹夫子的包袱里,“夫子 ,您就别和我爹客气了,您以后不在府里,到时候要用钱的地方多着。”
    他甚至都觉得他爹给二百两还给少了呢。
    “那老夫便不客气了。”詹夫子将银票仔细收好,恭声道。
    陈长生与他一同出了府,两个人边走边聊关于学堂方面的事。
    “村子里那帮孩子都没读过书,基础弱,夫子您教学的时候多担待些。”
    詹夫子捋着胡须笑道,“只要肯用心学习,不怕基础弱,考童生一年考不上那就两年,两年不够就三年嘛。”
    一个村子里的学生肯学习,何其难得。
    “夫子,我们村的那帮孩子,其中有些是为了科考而去,但大部分只是想多识几个字,往后就能比寻常的人多一门技能。并非人人都想考、能考秀才。”
    詹夫子不在意地朗声道,“无妨,就像陈夫人以前说过的,读书也不是全为了科考嘛,老夫也是一个开明的夫子。”
    他对在村里教书这件事内心极为期待。
    等二人回到了陈家村,里正早就安排的妥妥的。
    村里人并非都像陈长生那般舍得给孩子买笔墨纸砚,也没有那个实力买得起,学习写字就遇到了问题。
    不练字那怎么学的会呢?
    陈长生让里正通知各家各户,用木板和木条做了个简单的方框,再在板子上铺上一层薄薄的细沙,用木棍儿就能在沙盘上练字。
    这方法一出,大受好评,人人都奔向陈家村河边去捞沙了,生怕晚了一步,沙子就让其他人给捞光。
    课桌是由村里会木工的人来打的,学堂由会泥工的人来翻新,夫子的住处也打扫收拾干净,有人拿出家里最好的床单,还有人把被褥拿过来垫上,屋子里摆上专门打制的大书桌。
    总之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等候着新来的夫子。
    待牛车稳稳地停在学堂门口,陈长生开口道,“这里就是陈家村的学堂了,往后还希望詹夫子费心,能提点一二。”
    詹夫子看着眼前的学堂,叹了一口气,“提点谈不上,你们陈家村对求学这般用心,相信自有造化。”
    就在俩人聊天之时,里正拔腿狂奔来了。
    “您就是陈大嫂子请来的夫子吗?请容我介绍一下陈家村学堂的情况。截止今日早上,一共有学子二十二名,最大十八岁,最小四岁。
    从本月开始,孩子们读书一个月的束修费暂定四十文钱,一个月可收八百多文,再从村里公账上支出二百文,给夫子您每月一两银钱。当然啦,夫子您的食宿由村里包了,不知能行吗?”
    虞夫子摸了一把胡须,不以为意道,“老夫孑然一身,一个人也用不了什么银钱,一两银子绰绰有余了。”
    他本就没什么开销,而去梁家之前每月给他的教授费不少,临走时又给了他二百两,这些钱足够他养老了。
    里正面上欣喜,恭敬的说道,“住处早已收拾好了,请詹夫子进屋稍作休息。”
    夫子果然就是夫子,把银钱看成身外之物,丝毫不嫌弃钱少,着实令人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