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神将陆逊
作者:酷酷的橙子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     
    第275章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三国时期著名的十大谋士,曹魏有四人,孙吴有三人,蜀汉也有三人。
    属于曹操手下的谋士,有司马懿,贾诩,郭嘉,荀。
    在孙权手下任职的,则有周瑜,鲁肃,陆逊。
    刘备手下也有三个著名的谋士,诸葛亮,庞统,法正。
    法正的名望甚至要比庞统大,因为他活的时间比庞统长,尤其在领兵打仗的问题上。
    刘备对法正可以说是言听计从,甚至有一种说法,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法正的逝世就好像蜀汉断了翅膀一样,形式急转而下。
    如果没有法正,也就没有刘备的立足点。
    刘备军团迟早会被孙权或曹操吃掉,顶多二分天下,不可能有三分天下。
    再说如果法正还在,凭借其才华智谋,东吴必败。
    也正因如此,便有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足可见法正的厉害之处。
    在三国时期众多谋士的瞩目之下,苏晨向大家公布了最后一个著名的谋士。
    “法正,字孝直,陕西眉县人。”
    “法正的祖父法真气节清高,颇有美名。”
    “汉献帝建安初年,恰逢天下发生饥荒。”
    “于是法正和同郡的孟达一起南下入蜀,依附益州牧刘璋。”
    “过了很长一段时间,法正才被刘璋任命为新都县令,出外任职。”
    “后来又被刘璋召回成都,升任军议校尉。”
    “当时法正在刘璋帐下既得不到信任和重用,又遭到本州县一起客居在蜀地的同乡非议。”
    “认为法正品行不端,因此才会不得志。”
    “益州一官员张松和法正友善,私下认为刘璋不是有所作为的英主,常常为此暗自叹息。”
    “建安十三年,刘璋派遣张松作为使者前往许昌拜见曹操。”
    “张松没有得到曹操的礼遇,回到成都后就在刘璋面前诋毁曹操。”
    “劝其与曹操断绝关系,转而结交豫州牧刘备。”
    “刘璋听从张松的建议,询问张松可以派谁为使者前去拜见刘备,张松于是举荐了法正。”
    “法正推辞不去,假装不得已才接受了这个任务。”
    法正:我的祖父法真号玄德先生,正好和主公刘备的字完全相同,或许冥冥之中我和主公就有缘分。
    得知自己入选三国十大谋士,尽管早有预料,可依旧欣喜不已。
    他非常清楚这份荣誉的意义,意味着自己的名字得以流芳百世,被后世人所铭记。
    他的祖父法真有很大的学问,名声自是不必说,非常受人尊重。
    由于家学的熏陶,所以他从小的家教以及学问也是极好的。
    建安初年的时候,曹操刚刚统一北方。
    那时候天下饥荒,他不得不和同乡孟达一块儿入川投奔刘璋。
    一是来益州避难,二是混个官做做。
    毕竟他出身书香门第,凭借自己的才学,应该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但他很快发现,刘璋此人是一个不思进取的软蛋。
    而且没有伯乐的眼光,不识人才。
    其次刘璋并没有一统天下的野心,只想安居一方,守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所以尽管他满腹的才学,在刘璋面前也得不到任用,只担任了一个小小的县令。
    乱世之下这个地位对于普通人绰绰有余,但对他而言,实在是埋没了自己的才华。
    不仅他对此很郁闷,就连身边的同乡都嘲笑他。
    和他一起来益州的同乡多多少少都在官场上小有名气,同乡见面会上他就是遭到冷嘲热讽的那个。
    他虽然觉得自己跟别人聊不到一块儿去,但是偏偏和张松一见如故。
    原因无他,因为他们俩人都觉得自己是天下难得的奇才。
    他们两人都知道刘璋不是一个英明的主公,于是就有了另谋明主的想法。
    北方的曹操势力越来越大,刘璋派张松出使曹营找靠山。
    张松没有得到曹操的重视,直接就放弃投奔曹操,转而想要投靠刘备。
    在张松的花言巧语之下,刘璋同意和刘备联合一起对抗曹操。
    而他作为使者前去拜见刘备,经过和刘备的一番交谈,他立马就认定了雄才大略的刘备。
    “法正返回成都,对张松表示刘备有雄才大略。”
    “两人暗中商议达成一致,愿意拥戴刘备为君主,然而一直没有得到适当的机会。”
    “建安十六年,曹操进攻汉中张鲁。”
    “刘璋听说后,深感恐惧。”
    “张松就趁机向刘璋建议,不如迎接刘备前来益州。”
    “想让刘备讨伐张鲁,协助抵抗曹操的大军。”
    “刘璋听取意见,又派遣法正为使者,率兵四千人前往荆州迎接刘备入川。”
    “法正见到刘备后,向他说明了刘璋的想法,又暗中向刘备献计策。”
    “以刘备的雄才大略,对比刘璋的懦弱无用。”
    “倘若以张松作为内应,趁机攻占益州。”
    “然后凭借益州的殷实富裕,以及蜀中的山川艰险的优势,成就帝业易如反掌。”
    “刘备对法正的分析深以为然,于是留下诸葛亮、关羽等人镇守荆州。”
    “亲自率领万余人逆江西进,前往益州。”
    “刘备率军抵达涪城,刘璋亲自率领部众前往迎接。”
    “刘璋资助刘备粮草辎重,让他率兵进攻汉中张鲁。”
    “建安十七年,刘备的军队驻扎在广元,收揽人心。”
    “恰逢曹操率大军进攻孙权,孙权求助刘备,刘备向刘璋请求资助兵马粮草。”
    “刘璋没有满足,刘备于是率军进攻刘璋。”
    李世民:法正不忠不义,可谓罪臣,但刘璋也实在是愚蠢。
    不管刘璋有多么愚蠢,但法正背叛旧主却是不争的事实。
    法正出使刘备之后,回来成都就和张松密谋要投靠刘备。
    要知道,当时刘璋控制下的益州最聪明的两个人就是法正和张松。
    这两人要是不忠,那刘璋的末日就不远了。
    而在法正和张松决定投奔刘备之后,就打算把益州当作投靠刘备的诚意。
    在这两人的努力之下,益州和荆州的关系已经好到了一个新高度,但是卖主计划还需要一个合适的时机。
    后来时机终于来了,曹操宣布西征汉中,借道关中去打张鲁。
    曹操派出精兵强将,不仅让关中害怕,让千里之外的益州也感受到了震动。
    如果曹操攻下汉中,以汉中做跳板,随手挥师南下就能把益州也灭了。
    如果曹操收编了张鲁的力量,那后果更不堪设想。
    刘璋急的直冒汗,法正心里则是乐开了花,期盼已久的机会终于到了。
    于是张松忽悠刘璋,可以请刘备这个外援一起对抗曹操。
    刘备和刘璋同属于汉室宗亲,而且那时益州和荆州关系还不错。
    在法正和张松两人天花乱坠的花言巧语之下,刘璋稀里糊涂的就答应了。
    而法正带着四千人去荆州请刘备,一见面就直截了当的投奔刘备。
    话里话外,都是要把益州送给刘备,以便作为刘备的基业,最终成就霸业。
    法正的一番话把刘备说的是怦然心动,更何况益州土壤肥沃资源丰厚,于是乎就下定了决心要夺取蜀。
    在刘璋的热烈欢迎下,刘备带兵来到益州。
    真实的目的是借着攻打张鲁的旗号,吃掉益州地盘。
    成功进入益州的大门之后,刘备沿途还收了不少好处。
    以刘备当时的实力来说,反攻益州的实力已经是有的了。
    但刘备平生行事最为稳妥,喜欢搞以德服人。
    况且刘璋如此热情好客,大大出乎刘备的意料,搞得刘备都不好意思对刘璋下手了。
    后来刘备借着刘璋给予的军事物资作为基础,稳扎稳打,由北向南一步一步的直取成都。
    之后曹操率大军进攻孙,孙权向刘备呼救。
    刘备打算先回荆州一趟,临走之际顺便找刘璋讨点兵力和物资。
    刘璋请刘备过来就是为了对抗曹操的,现在刘备要落荒而逃,还要狮子大张口。
    这一番操作让刘璋有点明白过来自己引狼入室被骗了,于是和刘备撕破脸。
    “刘备诱斩刘璋的部将杨怀和高沛,进占涪城。”
    “刘璋的部下郑度向他建议,刘备孤军深入,兵力不满万人,手下的人还未真心拥护他,军队完全没有粮草辎重,只是凭借田野之中的谷物作为军粮。”
    “如今之计,不如坚壁清野,将巴西、梓潼两郡的百姓全部迁到涪水以西地带。”
    “然后烧毁当地粮仓和田野之中的庄稼,深沟高垒坚守不出。”
    “刘备的军队前来,不与他作战。”
    “长久下去,刘备的军队缺乏粮草,不出一百天自然就会撤退。”
    “到时再以大军追击,必然能够擒获刘备。”
    “刘备听说了郑度的计策,很是担心。”
    “询问法正如果刘璋果真如此,应该怎么办。”
    “法正表示刘璋一定不会采用郑度的计策,无需担心。”
    “果然如法正预料的一样,刘璋向属下表示抵御敌人是为了安定百姓,岂能迁居百姓以躲避敌人。”
    “刘璋于是罢黜郑度,不采纳他的计策。”
    “建安十八年,刘备率军包围广汉。”
    “法正写信给刘璋,向他分析形势。”
    “如今益州巴东郡、广汉郡、犍为郡都被刘备占领,巴西郡也即将被攻破。”
    “刘璋所能倚仗的只剩下蜀郡,如果刘璋不投降,蜀郡的百姓也将遭受战乱之苦。”
    “此时,刘璋仅剩下广汉城和成都两座城池,能抵抗刘备的进攻。”
    “在此存亡的关键时刻,不如审时度势趁早投降,以安百姓,以保后嗣。”
    “刘璋深思熟虑之后,并没有回信。”
    “建安十九年,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溯江而上,攻占巴郡。”
    “同年夏天,刘备攻破广汉城,与诸葛亮、张飞等人合兵一处,兵临成都城下。”
    “刘备围城数十天,刘璋投降,刘备占据益州。”
    曹操:我收揽天下聪明而有才略的贤能之士,几乎招揽了全天下的英才,唯独没能得到法正这个人。
    曹操:法正能清楚地看到事情的成败,有奇谋妙算,但是不以品德清白著称。在我众多谋士之中,法正大概能与程昱、郭嘉二人相当。
    刘备:法正腹中有良策,能够预料世道兴衰,投身在我的手下,为我提供建议和咨询,无论是临时考虑还是长期谋划,都能把事情的道理和关键看得很透彻。
    孙权:法正首鼠两端,怀有二心,为刘璋谋划却不忠不义,可谓罪臣。
    刘璋虽然愚蠢,但能坚持采纳下属的建议,不算是昏庸的君主。
    法正虽有君臣之义但行为不端,身为臣下而名不副实。
    进不能明确分析形势发展,如韩嵩进谏刘表那样。
    退不能断绝关系直接逃走,像陈平、韩信离开项羽那样。
    “当初,刘备兵围成都时。”
    “蜀郡太守许靖打算翻墙出来投降,事情败露没有成功。”
    “刘璋因为眼下危亡的局势,没有诛杀许靖。”
    “后来刘璋投降,刘备因为这件事而看不起许靖,不想任用他。”
    “法正劝谏刘备,认为许靖虽然是徒有虚名但没有实际才德的人。”
    “但是如今益州才安定下来,任用许靖这种有虚名的人能够让当地士族迅速归附。”
    “如果不礼待许靖,反而会被天下人误认为不尊重贤才。”
    “刘备听取了法正的建议,于是对许靖愈加厚待礼遇。”
    “刘备既定益州,任命法正为蜀郡太守,兼任扬武将军。”
    “在外负责治理成都地区的事务,在内则倚仗为主要谋臣。”
    “法正掌权后,对过去帮助过自己的人,报答恩德。”
    “对过去得罪自己的人,加以报复,还擅自诛杀诋毁自己的几个人。”
    “有人向丞相诸葛亮控告法正放纵野蛮,作威作福。”
    “诸葛亮却表示,当初刘备在荆州时。”
    “向北畏惧曹操的强大,向东忌惮孙权的威逼,近处还担心孙夫人制造变故。”
    “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法正前来辅佐。”
    “数年时间就让刘备攻占益州,得以驰骋天下。”
    “法正功勋卓著,难以驾驭制约,又如何能禁止他不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呢。”
    “诸葛亮深知法正是深得宠信的肱股之臣,劳苦功高,因此不加过问。”
    李隆基:尽管法正个人品行存在缺失,但凭借他在刘备集团做出的贡献及刘备的恩宠,诸葛亮也无可奈何。
    在法正为刘备效力的过程中,他为刘备集团做了很多大事。
    充当刘备在益州的内应,成功诱使刘璋引狼入室,邀请刘备入成都。
    在益州争夺战期间准确判断出刘璋不会采纳郑度坚壁清野,给陷入焦虑的刘备送了一颗定心丸。
    说服刘备任用许靖,为更多人才进入蜀汉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提出迎娶吴氏的理论依据,为刘备争取到更多益州豪族的支持,进一步稳定了益州局势。
    拿下益州后,法正又建议刘备向汉中地区用兵,巩固和拓展了刘备集团的疆域。
    定军山一役中抓住战机,建议刘备立即向夏侯渊发动奇袭。
    取得定军山大捷,为刘备在汉中之战中获得最后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对于刘备集团而言,法正起到了别人无法替代的作用。
    “建安二十年十一月,曹操攻占汉中。”
    “次年二月,曹操率大军返回北方,留下部将夏侯渊镇守汉中。”
    “建安二十二年,法正劝谏刘备趁机攻占汉中。”
    “法正认为曹操一举平定汉中,而不乘胜进兵益州,留下夏侯渊镇守。”
    “不是因为其智谋和力量不够,而是北方出现动乱才会匆忙回军。”
    “以夏侯渊的才略,不能胜任统帅之职。”
    “如果现在出动大军征讨,必然能够夺取汉中。”
    “平定汉中,再蚕食雍、凉二州,开拓疆土,积聚粮草等待时机,就能图谋天下,兴复汉室。”
    “刘备对法正的谋划深以为然,随即率领诸将进兵汉中,法正作为谋臣随行。”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刘备率军从阳平关南渡汉水,沿着山势先前推进。”
    “大军抵达定军山,依山安营扎寨。”
    “夏侯渊率兵起来争夺地盘,法正表示可以全军出击。”
    “刘备于是命令黄忠居高临下擂鼓呐喊着发起猛攻,大败敌军,斩杀夏侯渊。”
    “曹操听说汉中有失,亲率大军前来救援。”
    “听说了法正的计策后,感叹刘备不足以想出这样的谋划,原来是法正教他的。”
    苏轼:法正擅长谋划迷惑的方法,但缺少高贵优秀的品德风尚,并非值得称道的良臣。
    尽管他不认同法正的道德,但不得不承认法正的才华。
    当初诸葛亮为刘备谋划三分天下的大计,但是却没能真正实施。
    是庞统首先帮刘备进入益州,而法正和张松两人帮助成就谋划。
    法正分析局势很明白,谋划事情很清晰,同时期的谋臣很少有超过法正的。
    法正虽然在道义上有瑕疵,但是智谋不输诸葛亮。
    刘备创建基业,承继大统,实在是依靠法正的不少出力。
    如果上天能让法正活得更久,与诸葛亮一起辅政,辅助刘备统一天下未尝不可能。
    只是可惜,法正英年早逝,连上天都不保佑汉室。
    “同年五月,曹操从汉中退军,刘备攻占汉中。”
    “同年七月,刘备晋位汉中王,任命法正为尚书令,兼任护军将军。”
    “第二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法正死后,刘备伤心流泪了好几天,追谥法正为翼侯。”
    “又赐封其子法邈为关内侯,法邈后来官至奉车都尉、汉阳郡太守。”
    “法正年长诸葛亮四岁,两人同为刘备股肱之臣。”
    “虽然性格和兴趣彼此不同,但双方始终能以公事大义为重。”
    “诸葛亮总理后方政务,保证粮草的供应。”
    “法正则随军出征,出谋划策。”
    “互相之间能够紧密合作,取长补短。”
    “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
    “之后刘备东征孙权为关羽报仇,群臣大多进谏,都不能打消刘备的念头。”
    “次年六月,刘备在夷陵遭到孙吴大将陆逊火烧连营。”
    “大军惨败,只得退守白帝城。”
    “诸葛亮常常为此叹息,如果法正还在,必定能劝阻刘备东征。”
    “即使东征,也不至于兵败将亡,陷入危局。”
    朱元璋:诸葛亮的话反映了历史上法正在刘备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可见法正的才干是不输诸葛亮的。
    为了替关羽报仇,夺回荆州。
    刘备不听诸葛亮及群臣的劝谏,一意孤行,起兵东征东吴。
    夷陵之战惨败后,蜀汉元气大伤,完全转入守势,再无能力统一全国了。
    诸葛亮六出祁山并不是要统一全国,只不过是在以攻代守罢了。
    在诸葛亮心力交瘁之际,也不得不叹息法正不在的遗憾。
    因为诸葛亮清楚,要是法正还在,必然能够劝阻刘备东征。
    之所以如此说,是有事实依据的。
    刘备和曹操争夺汉中,两军交战,形势不利,本来应该立即撤退。
    但刘备却大怒,不愿退兵,当时无人敢劝谏。
    战场上箭如雨下,法正于是走上前去,挡在刘备的前面。
    当时刘备让法正赶紧避箭,但法正以刘备身先士卒为由,不愿意避开。
    刘备无奈之下,这才与法正一起离开,并下令大军撤退。
    还有蜀郡太守许靖原本不为刘备所喜爱,但在法正的劝说之下。
    刘备才厚待许靖,封许靖为太傅。
    许靖是那种有影响力的大才,重用许靖有利于刘备在蜀中的统治。
    由此可见,刘备对法正的意见是相当尊重的。
    在他看来,法正堪比曹操麾下最优秀的谋士程昱、郭嘉。
    法正的英年早逝,给蜀汉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
    法正若在,孟达就不用担心刘备会加害自己而反叛。
    上庸这么一个重要的战略基地就不会落到曹魏手里,也就不存在刘备甚怒之下斩掉虎将刘封。
    法正若在,也许真能阻止刘备的东征。
    即使东征,以法正的才华,是不会让刘备犯下在夷陵之战那样的低级错误。
    法正若在,三国鼎立的局面最终或许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