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来将可留姓名
作者:冷泡茶加冰   权臣hlH最新章节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蜀汉篇第章来将可留姓名“这裴行俭。”
    李世民哭笑不得:
    “即使自己不亲去,好歹也要遣人送上一程吧。”
    苏定方嘿嘿一笑,推测道:
    “使团不过数十人,能平乱擒贼,甚至还能勒石称功,可见功劳之大。”
    这话说得苏定方自己都颇为动心了。
    相较之下,那波斯都督真是谁爱送谁送,反正不要拦着我回长安表功!
    “将人从西域送至吐火罗,折返一趟徒耗半年。”
    扫大街苏定方摇摇头,等你回来,皇帝也不可能单独召见一次,可能早忘了你是谁了。
    行吧,李世民表示理解。
    毕竟这末代王室也就是借来用用掩人耳目罢了。
    虽然亦赞叹于这裴行俭的谋略,但李世民还是略有不解:
    “安西四镇无人乎?”
    “西域偏远,然位置紧要,故而更应有良卒镇守才对。”
    灭高昌之后有驻军他是有印象的,而且若置安西四镇,这四镇当然应该是四军镇。
    虽然这裴行俭计策值得夸赞,但难道不应该直接发四镇之兵殄灭贼虏以震慑宵小才对?
    此等手段为国惜力。
    但,不是李世民的风格。
    每当遇到疑问杜如晦就会简略翻翻之前的记录,此时综合了一下做出了猜测:
    “与高句丽连绵十三年战争,恐怕……”
    怎么称呼李治一时间让杜如晦有点犯愁,最后含糊道:
    “恐怕彼时天子为节约财赋,方撤安西四镇之军。”
    李世民瞪大了眼睛,只是稍一思索,想起来这个儿子对吐蕃瞻前顾后的态度,以及丝毫不明朗的行事风格,便知晓杜如晦这个猜测很有可能为真。
    “这李治,当真不理智!”
    长孙无忌在心里点了个赞,并思索:
    今天有没有办法留在宫里吃个饭呢?
    不要误会,只是想和好外甥亲近亲近罢了。
    而且,还得私下给陛下解释一下什么叫做“长孙无忌弄权”。
    此前他以为自己复出之路应该是相当顺遂才对,但如今……
    谐音之批评让众人哭笑不得,众人当中唯有李世勣红了脸。
    已知高句丽把大唐打穷了。
    且已知灭高句丽的乃是李世勣。
    那么请问……
    “高句丽之战,其责在朕。”
    看着李世勣的表情,李世民赶紧揽责:
    “等之后亲征平辽东,必然海陆并进,一战而定,不使懋功愁困。”
    李世勣张了张嘴巴,仿佛看到一个名垂青史的功绩长了翅膀飞的越来越远。
    然后,“啪”的一下被陛下挥手夺走了。
    安稳端坐的苏定方此时嘴角止不住的上扬。
    【裴行俭的这种行为,泥涅师表示很难评,可能还有很多脏话要讲。
    对李治来说那就是不折不扣的惊喜了,因为此时的大唐实在是太缺帅才了。
    年,镇守河西的苏定方病死。
    两年后,李勣病逝。
    随后紧接着就是大非川之败,吐蕃跳脸,西域诸胡蠢蠢欲动。
    这种情况下裴行俭的出现让李治脸上终于不那么难看。
    于是就在裴行俭押着西突厥反贼回长安的同年,李治就马不停蹄的把他派了出去。
    因为东突厥又闹腾了。
    而这次,自恃名将在手的李治直接起了三十万大军交由裴行俭统帅。
    此战被《旧唐书》称赞,出师之盛,未之有也。
    但说实话,不管是卫青霍去病的大胜,还是贞观年间的连灭数国,其实都能看出来一个要点:
    打游牧民族,人多人少从来都不是决定性因素,士卒太多反而还有可能拖垮自己的后勤。
    但好在裴行俭能力够硬,将三十万大军指挥得井井有条,既保护了后勤,也压迫了突厥的活动范围,最终在黑山一战而定。
    此战之后,后勤告急,且已经逐渐入冬,裴行俭不得已班师。
    次年裴行俭又领一军北征,此次用的则是离间计,东突厥的两个造反头子被裴行俭挑拨的反目,其中一个人迫不得已将家眷辎重留在金牙山,打算袭击唐军自证清白。
    结果刚上路,金牙山的老家就被裴行俭偷袭了,两个造反头人彻底反目,分别写信给裴行俭控诉对方,在得到裴行俭投降不杀人的承诺下,两人分别向裴行俭投降。
    这场东突厥的叛乱本该到此为止才对,但入朝表功时意外发生了。
    宰相裴炎称乱贼投降乃是因为程务挺作战勇猛,且退路被回纥人占据,故而投降。
    裴行俭何功之有?
    李治的理智所剩不多,不加思考相信了宰相的说辞,并将两个突厥头人斩首示众。
    被除功的裴行俭长叹,认为以后东突厥必然不可能再归顺唐朝了。
    事实也如裴行俭所说,仅仅两年过去,突厥再次叛乱,李治依然还是点了裴行俭的将。
    只不过裴行俭这次不太给李治面子,领命之后不久就在家中病逝,享年六十四岁。
    但乱子总得有人平吧?
    于是已经被流放五年之久的薛仁贵被召回,再次挂帅。
    六十九岁的薛仁贵奉命出征,在京城和病重的李治见了一面后就匆匆赶赴云州前线。
    对于裴行俭的病逝,再次造反的东突厥是松了口气的,本以为唐军会一蹶不振,没想新的统帅一见面冲的比他们突厥人还猛。
    突厥人便遣人问话:来将可留姓名?
    “薛仁贵!”
    突厥人不相信:我们都听说薛仁贵被流放后死在象州了,你扯淡呢?
    于是薛仁贵再次单骑冲阵,到突厥阵前脱下兜鍪,这张脸让突厥人顿时大惊失色,失却战心。
    一些曾经随着薛仁贵征讨过回纥铁勒的突厥人更是下马便拜,拜完后直接拨马而走,不愿也不敢与薛仁贵对战。
    看到突厥人士气跌落谷底后,薛仁贵慢条斯理的重新戴好兜鍪,然后毫不客气的领军出击。
    此战斩首万余,俘虏三万,得牛羊三万头,唐军跟随着薛仁贵追杀了数百里后方才恋恋不舍的回返。
    对唐军来说,这种“贞观式”的大胜已经太久没尝到过了,我唐有神将如此,獠寇安敢叩边?
    但对晚年坎坷的薛仁贵来说,这场云州大捷不过是回光返照,大胜后不过半年就病死在前线。
    这个曾经被李世民钦点,但没用上的白袍神将,在高宗一朝发光发热,并拖着老迈之躯奋不顾身为太宗高宗两朝画上了一个相对体面的句号。】
    听闻自己的死讯,李世勣和苏定方都很淡定。
    如果觉得七十岁也算早逝的话,不妨看看陛下。
    如果觉得病逝不算太好结局的话,不妨看看长孙无忌和侯君集。
    两个历经隋末乱世的老将对此无比洒脱。
    “功成名就,此生甚幸。”
    苏定方的感慨简简单单。
    然后就又被李世勣上了一课:
    “能一展所学,可为国开疆,为陛下除后患,为大唐诛獠贼。”
    “此般功绩皆赖陛下不弃,安敢居功?”
    苏定方忽然很想现在就出去,跟李世勣分别披甲打上一场,出出心头的一口恶气!
    不过可惜李世民此时是没空在乎这些言语的。
    他只是感叹了一句:
    “三十万大军?”
    其中内里感情相当复杂,他居然有点羡慕自己儿子了。
    然后就是巨大的不解。
    文臣武将,士卒国土都给伱留的明明白白的,怎么还能让人蹬鼻子上脸的?
    打个区区东突厥要亮三十万大军,那田地谁来种?封赏要发多少?又能起到多少震慑作用?
    “对此獠属,只需扶其亲唐一脉,并以雷霆之威剿灭贰心者即可。”
    “有何难?”
    李世民不自觉摇摇头:
    “三十万大军尽出,人吃马嚼皆为财赋,来时贼獠退避,回返则再行侵占,又有何用?”
    就连房玄龄也是点头赞同:
    人多有啥用啊,等你离开人家不还是该干嘛干嘛。
    能震慑蠢蠢欲动者,唯有獠贼的鲜血和头颅!
    而只需要想想三十万人,房玄龄都不敢想需要支取多少财赋。
    有这么些钱拿来干啥不好?
    而且看这些老将遭遇和结局,众人也算是看出来了,这位皇子治对于打仗似乎真的不太懂。
    而对于这两位老将,李世民摸着微微蜷曲的胡须沉思。
    裴行俭看上去似乎是帅才,对军略颇有心得。
    但或许只是因为彼时年岁已高,老迈之躯使得此将不能纵骑踏阵。
    毕竟这裴行俭的哥哥裴行俨可是出了名的猛将。
    那趁其年岁不高,多加培养,说不得也是一位神将!
    而薛仁贵就更别说了,李世民简直越看越喜欢。
    要不是其家道中落非显贵,还需民部去查籍册,他恨不得今晚就召进宫来指导箭法。
    而同时,李世民也愈加鉴定此前的想法:
    “唐之天子,可以不亲征,但不能不懂军阵。”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盲目指派,既靡费财赋,又损唐之威信,如何能行?”
    ……
    法正一边感慨这大唐神将真是厉害,六十九岁还能临阵破敌。
    一边则是发出了疑问:
    “我怎么觉得,这唐军好似越来越不能打了?”
    刘备换了个姿势让小腿轻松一点,肯定道:
    “不如说是那贞观时太过能打了。”
    这裴行俭的战绩与打法虽依然厉害,但也不是不能理解了。
    反观初唐时,三千里奔袭追击灭吐谷浑,三千骑雪夜突袭破东突厥。
    这是人干的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