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6章 一死谢天下
作者:孤舟牧云   继承土地庙,从教黄皮子讨封开始最新章节     
    岳川在土地庙变着花样发光、发热的时候,姜国的口诛笔伐终于开始产生效果。
    晋国六卿家族共聚一堂,商讨杨国菜人铺,以及国君归属的问题。
    说是六卿家族,实际上经过这么多年的斗争,只剩下四家,晋国的内政外交,基本也都被四家把持。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四家矛盾重重,不能团结一致,否则就得在晋国来一场清除异己的指鼠为鸭了。
    韩氏作为此次事件的主角,也低着头,一言不发。
    魏氏看了一眼上方的国君,又看了一眼对面的智氏,于是咳了咳,开始自己的演讲。
    “杨国事小,然《疯狂老杨君》影响深远,再加上《论语》批判,当今列国,陆续知晓此事,而此事关系我国……”
    智氏家主冷哼一声,“你这绕来绕去,说了,却也没说。我便问你一句,当如何平息天下悠悠众口?如何挽回君上声誉?”
    随即,智氏拱手向国君说道:“韩氏失德,行此不义之举,为君上招来恶名、非议,其为人不善、为臣不忠,臣请国君从重处置,以安内外众口。”
    国君面皮抽搐了一下,流露出不忍之色。
    韩氏的做的事情,国君肯定是心知肚明的。
    毕竟菜人铺产出的丹药大部分是送到了宫中,供自己和嫔妃们享用。
    菜人铺这种事影响不好,晋国国君碍于脸面,不愿在国内开设。
    但是又架不住青春的诱惑,所以在小弟们境内开设。
    杨国不是个例,也不是特例。
    在其他国家中,还有很多菜人铺,都是韩氏在打理。
    只不过,这些国家的丑闻没有被爆出来罢了。
    智氏见国君迟疑,缓缓起身,向国君躬身一礼。
    “君上,如今天下列国都在看着我大晋,尤其楚国,必定会借题发挥,污蔑我国。倘若任其抹黑,下次诸侯会盟,君上岂不被动?是一家一姓的存亡重要,还是百年霸业兴衰重要,请君上三思啊!”
    听到这话,国君沉默了。
    晋国百年霸业,怎么能在自己手中断送。
    下次会盟的时候,要是被楚国那个蛮夷怼着脸说菜人铺的事情,再来一句“楚虽蛮夷,却不食人”,自己算是名誉扫地了。
    所以,这件事只能委屈韩卿了。
    见国君沉默,韩氏瞬间明白了自己的结局。
    “臣一时糊涂,铸下大错,一切罪责,臣一力承担……”
    “等等!”
    就在韩氏照本宣科,准备以死谢罪的时候,一个人站了出来。
    却是赵氏。
    赵氏刚刚经历“赵氏孤儿”没多久,实力还没完全恢复,所以始终保持低调,无论大事小事都鲜少发表意见。
    这次喊赵氏来,纯粹是凑数,谁也不指望他能发表意见。
    但是谁也没想到,这种几乎已经拍板的节骨眼上,赵氏发话了。
    赵氏赵简子,也就是“赵氏孤儿”的孙子,站起身来朝着国君拱手行礼。
    “臣有一言,不吐不快!”
    国君也没指望赵氏有什么高论,毕竟跟自己的面皮相比,什么东西都得往后稍稍。
    韩氏死定了,谁都救不了——智氏说的。
    赵氏转身,朝周围其他几人一一拱手。
    “我等所需考虑的并非如何处置韩氏,而是如何处置杨国。而杨国,又牵动列国人心背向,不得不慎重。”
    听到这话,一心等死的韩氏猛然抬起头,两眼放光。
    魏氏也猛然一震,满脸不可思议。
    智氏面无表情,然而拢在袖中的双手紧紧握起,指关节咔咔作响。
    国君虽然不太聪明,但也不太傻,很快就醒悟过来。
    为了国际影响,让韩氏去背锅并没有什么问题。
    问题是,韩氏死了之后,这件事就结束了吗?
    核心问题杨国还没解决。
    而杨国只是晋国众多小弟中的一个。
    晋国霸业的基础不是楚国给的面皮,而是众多像杨国一样的国家。
    赵氏接着说道:“杨国菜人铺之事仅有传言,并无实据,我等若拒不承认,此事只会模棱两可,可韩氏因此自戕(qiāng),无异于铁证,再无辩驳的余地。”
    国君“哎呀”一声,“孤糊涂!险些误了韩卿的性命。幸得赵卿提醒啊。”
    赵氏躬身,接着说道:“老杨君身败名裂,累数百恶名于一身,再加一个又何妨?”
    魏氏也击节赞叹,“是极!”
    赵氏向魏氏点了点头,继续说道:“眼下,我等需要做的是与列国一同声讨杨国,声讨老杨君。与此同时,我等要善待老杨君两个子侄,为其加官进爵,令其衣食无忧。”
    “此事易尔!孤这便拟旨!”
    杨国名声已经烂透了,而且国内百姓群情激奋,多地都发生了击杀官吏的事情。
    老杨君的两个子侄贪生怕死,根本不敢独身一人回去继承。
    但是这种风口浪尖上,晋国也不敢派兵护送二人回国继承。
    经此一事,杨国基本没什么油水可捞了,两个子侄就算回去也获益有限。
    与其这样,不如直接加官进爵,让其在晋国做一个富家翁。
    如此,也算给小弟们一个交代——看啊,汝妻女吾养之,汝无虑也。
    韩氏的性命保住了,晋国的名声和脸面也保住了。
    韩氏长舒一口气,说道:“韩氏无辜,却遭此事牵连,臣愿出五百石粮,赈济杨国。”
    魏氏立刻附和:“臣附议!”
    赵氏自然不会落后,“臣也愿出粮五百石。”
    这下子,智氏被架在火上了。
    捐吧,五百石啊,要知道一石等于一百二十斤,合起来就是六万斤粮食。
    智氏虽然家大业大,但也不能眨都不眨的丢出六万斤粮食,而且是白给。
    刚才差一点就逼死韩氏了,赵氏为什么要在这个节骨眼上跳出来?
    而且还成功劝阻国君,令其改变主意。
    国君看三家都已经赞成,也连忙手舞足蹈的拍板。
    这种情形下,智氏自然不可能再趁胜追击,只能无奈的认捐。
    “敢问君上,我们要如何处置杨国?”
    此话一出,众人齐齐沉默。
    杨国棘手,不好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