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出使金国(一)
作者:明月梦婵娟   朕,南宋女帝,力挽狂澜于既倒最新章节     
    金国南京城外,一行两百余人的队伍缓缓向西城门驶来。
    这支队伍有五辆马车,其他人都是身着皮甲的骑兵,他们是大宋禁军中最精锐,参加过多次战斗的精锐骑兵,负责保护出使金国的正副大使。
    队伍中中间的马车里,真德秀掀开车厢前的布帘,看向这座巍峨的城市,目光中难掩复杂的神色,低声自言自语:“汴梁啊汴梁,昔日大宋的东京,如今已然成为金国的南京……”
    一旁的赵汝谈同样神色复杂,面对这座昔日大宋的东京,没有一个人大宋人能无动于衷,尤其是赵汝谈还是大宋宗室。
    凝望着这座早已经听说无数遍,却又分外陌生的城市,赵汝谈只有长长一声叹息。
    大宋出使金国的正副大使,已经没有了交谈的欲望,只是静静凝望着这座城市。
    快到城门之时,队伍停了下来,真德秀与赵汝谈这才从这种伤感的氛围中回过神,此时护送使团的侍卫亲军马军司统领宁忠来到马车前:“真学士、赵尚书,金国王子完颜承麟前来迎接两位。”
    宁忠跟随过崔与之征讨宿州、泗州,作战经验丰富,这次崔与之亲自点名宁忠护送使团,允诺成功之后就外放他出去领兵作战。
    完颜承麟数年前来大宋之前,跟随崔与之一段时间安抚宿州、泗州,所以宁忠这才认得他。
    真德秀与赵汝谈听说是完颜承麟过来,当下也不敢怠慢,整理了一下衣裳后先后下了马车,已经见到完颜承麟已经过来了。
    “真学士,昔日承麟到临安数月,承蒙真学士不弃,对承麟多有教导,今次真学士来到汴梁,可要让承麟尽地主之谊啊。”
    完颜承麟穿着一身大宋衣裳,看起来温文儒雅、风度翩翩,快步来到真德秀身前作揖。
    真德秀作揖回礼:“承麟王子太客气了,德秀愧不敢当。”
    完颜承麟看向赵汝谈,再次作揖道:“赵尚书,承麟早就听说过你的大名,只是上次去临安却缘锵一面,听闻你对《易经》研究颇深,这次请务必要指点承麟一番。”
    赵汝谈在路上也曾听真德秀说起过完颜承麟,此刻见他这么客气,连忙回礼道:“承麟王子,对《易经》我也只是初窥门径,指点不敢当,如果有时间我们可以互相切磋。”
    寒暄过后,完颜承麟邀道:“两位大使一路辛苦,还请先跟随承麟到会同馆歇息片刻,今日酉时时分,承麟在樊楼为两位大使接风洗尘。”
    说完之后,完颜承麟看向宁忠等骑士,犹豫了片刻却没有说什么,两百多骑兵在汴梁还翻不起什么浪花来。
    完颜承麟翻身上马,骑上一匹高头大马,在护卫的簇拥下朝城内而去。
    宁忠也督促着骑兵们紧随其后。
    有完颜承麟在,守城的金国将士自然也不敢阻拦,一行人顺顺利利的进入汴梁城中。
    真德秀与赵汝谈掀开马车两侧的帘子,看着汴梁的大街小巷与行人百态。
    “履常,你看看汴梁的这些百姓,怎么大多数都面有菜色,还有些人已经饿得瘦骨嶙峋了。”
    真德秀越看越是心惊,昔日汴梁在大宋之时,虽然有百万人口,可也没有那么多的饥饿人口。
    这不是少数人吃不饱饭,而是饥饿已经成为普遍性状况,能吃饱饭反而是少数情况了。
    赵汝谈面色沉重的道:“希元,你忘了我们一路来的情形了吗?”
    真德秀想起一路来的所见所闻,不由得耸然动容。
    使团是八月初从临安出发的,现在已经是十月初了,历时两月才从临安抵达汴梁。
    从临安到大宋边境,使团一路上风平浪静,没有发生过什么意外。
    抵达金国境内后,原本与金国约定好的护送队伍不见踪影不说,这一路上还历经了太多磨难。
    金国境内有太多吃不上饭的人了,这些人有许多就成为了山贼马匪,依靠劫掠来让自己不饿死。
    从金国边境一路过来,使团经历大小数十战,原本三百人的护卫团队,现在才仅有两百出头,直接减员近百人。
    这些饿红眼了的人,可不管你是不是什么使团,即使金国皇帝来了,他们也敢来冲杀。
    大量的流民、饥民四处流浪,还有无数山贼马匪肆虐,除了大城市还能基本维持运转,小城市、村镇已经完全没有秩序可言,金国的境内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用曹操的那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来形容,恐怕也差不了多少了。
    一个村落举村被屠或者饿死,那已经成为了常态,甚至一个县城都没有了几户人家。
    还活着的人,已经成为了行尸走肉,易子而食已经都已经是一种奢望,因为这种环境下已经没有什么小孩能存活下去了。
    有的人刚刚死亡,就成为了周围其他人的食物,却也管不了饱了,因为死去的人都是皮包骨头……
    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让真德秀和赵汝谈大受震撼。
    金国尚未灭亡,百姓就已经如此凄惨,如果蒙鞑占据全境,那么老百姓还能有活路吗?
    难怪官家宁愿开罪全部文人,也要提升武人的地位,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护住大宋的江山社稷……
    “蒙鞑在金国境内四处烧杀劫掠,百姓们只能南下躲避,汴梁应该就是百姓们的首选之地,我不知道现在汴梁城中有多少人,应该比昔日我大宋东京之时只多不少。”
    “城中如此之多的百姓,国内却战火频仍,能供给多少粮食给百姓也就可想而知了,这里的百姓大多面带菜色也就可以理解了。”
    赵汝谈看着这些面黄肌瘦的人们,从他们的穿着来看,他们多数都是汉民,他不由得唏嘘不已。
    真德秀面色凝重的道:“现在的金国就是我大宋的前车之鉴,幸好有官家的高瞻远瞩,否则我大宋……”
    赵汝谈道:“为了大宋,为了百姓,我们也要将官家交代给我们的事情办好。”
    真德秀点点头:“是啊,为了大宋,为了百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