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卫渊上书《对西夏攻防总略》
作者:z咏橘   知否:我,异姓王,明兰舅父最新章节     
    卫渊返回侯府之后,就差人将杨怀仁请来。
    二人于书房中相谈。
    杨怀仁已知晓卫渊的打算,直言询问,“官家当真愿让我去渭州?”
    卫渊道:“对官家来说,谁有能力,就会用谁。”
    “明日你在荡虏军中摆擂,我将你连战连捷之事宣扬出去。”
    “其余诸事你都不必忧虑。”
    杨怀仁点头道:“我去了渭州,该怎么做?”
    卫渊道:“伐夏期间,寻一些可用的人才,将他们安置在渭州与西夏接壤一带。”
    “边军事关中原安危,我们这么做,不仅仅是为了自身,还有为了大周的长治久安。”
    杨怀仁忧心道:“怕就怕在官家会盯得很紧。”
    武将暗中在军队里培植自己的势力,乃是不成文的规定。
    就像是种家军一样。
    毕竟,大周武将地位低微,兵权说没就没,若是还不能培养一些人才为己所用,很容易就会被架空权力。
    一个没有了兵权的武将,岂不是任人宰割?
    当年顾偃开也有培植亲信。
    卫渊笑道:“盯得紧又如何?我们是为了边关安宁,才要整改边军,当年范文正公为了更好地控制延边,不也重用了一些‘自己人’?只要做得不过火,官家是不会追究的。”
    杨怀仁郑重抱拳道:“末将明白了,请卫帅放心,若真去了渭州,必以卫帅之令马首是瞻。”
    他能走到今日这一步,有望振兴杨家,全是拜了卫渊所赐。
    卫渊让他做什么,他都认为,是分内之事。
    至于官家那边如何他认为,无论是杨家还是卫家,都无反叛之心,对国朝都是忠心耿耿。
    区别只在于,有朝一日,他们不想任人宰割,他们想要有一些安身立命的依靠,这无可厚非。
    毕竟文臣之间还讲究收个门生传承,武将培养心腹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卫渊与杨怀仁相谈半夜,至于都说了什么无人得知。
    在后者走后,前者仍是未离开书房,而是看着案桌上的纸张怔怔出神。
    良久,卫渊写下几字:《对西夏攻防总略》。
    不知过了多久,张桂芬瞧见他仍是未歇息,便亲自端来一些宵夜来到书房里,恰巧瞧见他奋笔疾书的一幕,不敢太过叨扰,将吃食轻轻放在桌子上,站在他的身后。
    他自是有所察觉,暂且放下手中笔杆,问道:“这么晚了,怎么还不歇着?”
    张桂芬捏着他的肩膀,想为他解解乏,“官人不是也未歇息?”
    卫渊趁机握着她的手,“你现在已有身孕,不宜过于劳累,应当早些歇着才是。”
    张桂芬摇了摇头,“我哪有那么娇弱。”
    说着,还看到卫渊所写的文字,下意识惊讶道:“对西夏攻防总略?朝廷要对西夏用兵了?”
    他们夫妻一体,朝廷上的事情,即使让她知道了,他也不会怪罪什么,
    “有可能,这几日应该就能出结果了。”
    张桂芬眉头一皱,“若是对西夏用兵,岂不是要任用官人为帅?”
    如今徐长志远在代州,张辅等诸多将帅已老,思来想去,最适合挂帅的人选是卫渊。
    若真是他去,张桂芬定然不太如愿,毕竟,他担心孩子出世那天,对西夏之事难以结束。
    但如果朝廷已经做出安排,她一介妇人,也只能听之认之。
    卫渊搂住她的腰,笑道:“又不是国战,何须我亲自去?我打算让怀仁前去即可。”
    听到这里,张桂芬松了口气,道:“官人若是想去就去,切不可因我有了身孕而误了朝廷大事。”
    她内心是矛盾的,一边不愿让卫渊离京,一边又担心会误了他的前程功绩。
    ――
    翌日,杨怀仁趁着将士们训练期间,特意站在点将台上,摆擂比武。
    并且扬言,只要将士们能在他的手中挺过三十招,一律有赏。
    若是三招还有可能,三十招
    属实有些困难。
    卫渊让他这样做的原因,是要为他造势。
    方才官家传来旨意,午后,要让韩章、张辅、文彦博等人前往宫中商议对西夏之事。
    在此之前,卫渊将顾廷烨唤来。
    如今,他已继承宁远侯爵,想要从军,也不过是一句话的事情而已。
    顾偃开去世后,需有亲子守孝三年,顾廷烨上面还有个大哥,此事倒是无需他来操心。
    忠勇侯府正堂里。
    卫渊直言道:“让你跟着杨怀仁前往渭州去伐西夏,你可愿意?”
    西夏?
    顾廷烨有些激动道:“朝廷要对西夏用兵了?”
    卫渊点头,“是要用兵,但只是小打小闹,其目的,是要给西夏压力,迫使他们不再向辽国卖甲胄。”
    顾廷烨道:“若是能跟随杨将军前往渭州,小弟必将建功立业,还望卫大哥成全。”
    卫渊喝了口茶,莞尔笑道:“此事不急,你回去之后全当不知此事,静待时机,我会提前通知你。”
    一旦对西夏战事结束,杨怀仁势必不能留在渭州。
    那谁来掌控杨怀仁留在渭州的势力?顾廷烨是个不二人选。
    待其走后,杨怀仁摆擂那边就传来消息,接连与上百名将士比武,无一败绩,所有人都在他的手下抗不过三十招。
    卫渊专门差人将此事宣传出去。
    午后。
    待张辅、韩章前往皇帝寝宫之时。
    卫渊特意在入皇城的宣德门那边特意等着文彦博。
    没过一会儿,就瞧见文彦博的轿子驶来。
    卫渊当即迎上前去,作揖道:“殿前司都指挥使卫渊,见过文相。”
    闻声,文彦博亲自掀开车帘,看了看卫渊,好奇道:“卫将军是特意在此等候本相?”
    卫渊点了点头。
    文彦博也没说什么,只是经由下人搀扶,缓缓走出轿子。
    二人一前一后。
    待走进宣德门,文彦博突然驻足,问道:“卫将军有事?”
    他与武勋一向不熟。
    卫渊拱手道:“听闻文相想让吴奎担任枢密院副使一职?”
    文彦博一愣,道:“听卫将军言外之意,似对这枢密院副使一职感兴趣?”
    卫渊当即摇头道:“这职位一向由文臣担任,下官乃是武将,岂敢觊觎?”
    文彦博微微皱起眉头,抚须道:“卫将军究竟想说什么?”
    时间紧迫,卫渊也不再向他打哑谜,直言道:“原枢密副使包孝肃请辞,告病在家,您几次上札子,请求官家任吴奎为枢密副使,官家始终不予回应。”
    “下官猜测,这枢密副使一职位高权重,官家担心,换一个资历不如包大人的官员上位,会引起诸多武将不满。”
    “但若吴奎是由我岳丈推荐担任枢密副使一职,则此事可成。”
    听到这里,文彦博神情有些变化,沉声道:“想要什么?或者说,本相又能帮到你什么?”
    卫渊应声道:“今日之议,乃是官家与我等商议是否要对西夏用兵,该派何人为帅,我想举荐杨怀仁,但是我资历太浅,若是文相能够举荐,官家必会斟酌考虑。”
    他不是没想过让岳丈举荐杨怀仁。
    但师徒二人同时举荐一人,多少是有些任人唯亲的嫌疑。
    师徒共同举荐,这种事,在私底下,固然可以。
    可是在这种正儿八经的议事上,不妥。
    但是与文彦博做个交换,那么一切问题,都能迎刃而解了。
    这场政治交易在文彦博看来也无不可,只是.杨怀仁?
    年轻将领,没有上过战场,威望也不如延边种家,怎么能突然举荐他为帅?
    需要一个理由.
    文彦博道:“无端举荐,你就不怕官家起疑?”
    他解决政敌的惯用手段,就是‘莫须有’,朝廷可能对你有疑心,官家可能怀疑你不诚
    说难听点,就是挑拨离间。
    但这里的起疑,是他想要个万全的回答,否则,不易举荐杨怀仁为帅。
    卫渊笑道:“今早,荡虏军副指挥使杨怀仁在军中与上百名武将对决,全胜。”
    “如今坊间都传,杨怀仁不负杨家将之名。”
    缺身份?杨怀仁乃荡虏军副指挥使。
    缺背景?名将之后。
    缺能力?与上百名武将对决全胜,而且卫渊早已向官家说,此人擅用兵、练兵。
    缺资历?所以需要用到文彦博来举荐了。
    文彦博思虑片刻,道:“走吧,一同入宫面圣。”
    闻言,卫渊嘴角微微上扬。
    他知道,此事成了。
    来到皇帝寝宫。
    几人坐在赵祯的床榻前。
    卫渊献‘对西夏攻防总略’。
    他认真研究过范仲淹经略西夏之事,也从狄青与西夏的对战中有所感悟。
    所谓对西夏攻防总略,无外乎就是战时该怎么打,打完以后又该如何。
    总结起来就四个字:步步为营。
    与当年范仲淹对西夏之策略不谋而合。
    这份总略里,也详细提到了整改边军一事。
    即将各部、各番号所属军队进行整合,统一训练、任职,作战。
    且根据敌之寡众,长期向西夏边境进行滋扰,营田实边,主张主动发起小规模冲突,即避免大规模作战,小规模出击,如遇敌军大部主力,仍是以防守为主。
    待边境渐丰,遂转守为攻。
    为了不使让赵祯察觉到卫渊经营延边的真实目的,还特意提出,与西夏接壤各边城将领每三年一轮换。
    试图将那里打造成一个为大周源源不断培养出将才得地方。
    赵祯看过以后让众人传阅,缓缓道:“卫卿这份总略写得很详细,诸君以为如何?”
    文彦博率先发言,“按照此总略经略延边,至多十年,西夏将不足为患。”
    当年韩章跟着范仲淹经营过延边,所以很清楚,卫渊的这份总略,就是在范仲淹的策略上进行创新。
    起初,他年轻气盛,认为羽翼已丰满,遂主动向西夏发动大规模战役,导致兵败,经营数年之劳苦毁于一旦。
    从那以后,就践行起范仲淹的策略,那就是以积极防守为主。
    如今,看到卫渊所写之总略,他岂能反对?若是反对了,就是在质疑范仲淹了。
    “臣也认为可行。”
    “只是对西夏之战,要投入多少兵力,何人挂帅,打出怎样一个结果,仍需商议才可断定。”
    韩章表明自己的立场。
    赵祯道:“此事朕与卫卿早有商议,就用延边诸州府之兵力即可,若有扩大战势之情况,再行商议。”
    “至于这挂帅之人,朕正在思虑,诸君可有举荐人选?不妨说来听听。”
    一旦绝对对外作战,询问士大夫举荐合适将帅,是不成文的规定。
    最终,皇帝在众人举荐下,挑选一可堪大用的将才。
    韩章举荐的人选是种谔。
    当初他与范仲淹经略延边时对种谔是最为熟悉。
    待韩章话音刚落,文彦博赫然开口道:
    “官家,臣这里倒是有一个合适的人选。”
    “臣入宫之前听坊间传闻,杨无敌后人杨怀仁有万夫莫当之勇,今日于军中与各将领比武也是无一败绩。”
    举荐杨怀仁?
    赵祯微微皱起眉头。
    这时,卫渊突然一笑,想要引起众人注意。
    文彦博故作不解道:“卫将军何故发笑?听闻这杨怀仁乃你部下之将,莫非是卫将军认为,杨怀仁难堪大用?”
    卫渊连忙摇头道:“非也,文相误会了。”
    “下官笑是因为文相举荐之人与下官不谋而合,这杨怀仁可堪大用。”
    文彦博抚须道:“卫将军也向官家举荐了杨怀仁?”
    赵祯点头道:“卫卿的确向朕提过杨怀仁,此事容后再议。”
    卫渊能做的,不能做的,都已经做了,只能听天由命了。
    不管何人为帅,顾廷烨都要去渭州。
    杨怀仁去了,朝野上下的人都会盯着他,不会有太多人盯着顾廷烨。
    卫家与顾家的关系,在顾偃开请求卫渊照拂一二时,就已是荣辱与共。
    所以,他可以放心的去用顾廷烨。
    待众人相继离开皇宫以后,赵祯亦在思虑,到底该不该用杨怀仁。
    从形势上来判断,种谔才是那个该挂帅的人选。
    只是卫渊与文彦博都举荐了杨怀仁,又不好不用。
    毕竟,赵祯要用文彦博制衡韩章,若是在对西夏用兵的事情上不采取文彦博的建议,不利于他与韩章之间的制衡。
    思虑再三,赵祯才做出决定。
    分两路出击,一路以种谔为帅,领军三万。
    另外一路归杨怀仁率领,仍是领军三万。
    稍后,赵祯又看着放在身边的《对西夏攻防总略》,喃喃道:
    “卫卿之才强于狄卿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