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刺史救荒菇
作者:铁笔刀客   北汉风云录最新章节     
    周至高家的移民,终于走完了一千六百里爬冰卧雪的路程,作为先期抵达的京畿灾民,他们是幸运的,至少每经过百里的距离,他们每个人都能得到四块粮砖的补给。
    加上传音道长丰富的野外生存经验,让这支近百人的饥民小队,得以在这冬春交际的时间,走过了漫长的迁徙路途。
    那位高家大伯,此刻正坐在高大丰推着的独轮车上,五日前的行进当中,他不慎滑倒,虽说脚踝扭伤并不严重,但高家青壮不由分说,在独轮车上为高大伯安放了一个座位,每日由青壮推着高大伯行进。
    因此,这位计划将老骨头埋在迁徙路上的老人,此刻不仅神采奕奕,而且看面容似乎比出发前还胖了一些。
    他的旁边跟随独轮车的,是传音道长,这位道长仍然是那身破旧的道袍,但看身体状况,也比出发前有了一些好转。
    “传音道长,晌午应该能到吧!”高大伯温声问道。
    “嗯,必然是能到的,我已经闻到了咸鱼的味道。”
    的确,从北往南吹的风中,似乎夹杂着一股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仔细辨别,果然有那种粮砖之中体会到的咸鱼味道。
    因为主粮的缺乏,原定于作为兴汉镇名优土特产的兴汉镇咸鱼干,已经提前结束了它的光辉历程,成为了饥民的口中食,为了确保粮砖的营养,增加了咸鱼的添加数量。
    加上兴汉镇调味品的缺乏,因此,那粮砖无论如何改进生产工艺,总是少不了一股咸鱼的味道,虽说饥民不挑吃食,但吃的时间一长,也难免会产生怨念。
    能闻到风中的味道,这些人距离兴汉镇刺史府工坊区的距离,绝不会超过三十里。高大丰认真地用鼻子吸了几口气,因为着凉,他的鼻子有点堵,因此,他只能隐约闻到一点点异味。
    “这位传音道长,前世一定是属狗的!”高大丰暗暗想道。
    传音道长的身体素质极好,他不仅拒绝了补给点提供的羊皮袍子,仍然穿着夹棉道袍,而且这一路之上,居然连着凉都没有,而且无论在何处荒野,他总能找到那些越冬的眠虫。
    甚至于,在路过环州的时候,在山道两侧的农田之中,居然发现了几处老鼠储备的冬粮,想着从那将近半人深度刨出来的麦粒,高大丰简直要对这位道长顶礼膜拜了。
    但是,作为方外之人,这位道长居然不信神鬼,只是说观察得多了,自然会发现蛛丝马迹,但即便是传音道长磨破了嘴皮子,高大丰仍然没有掌握这种找到老鼠仓的绝技。
    因此,极度不平衡之下,高大丰先是怀疑自己的鼻子,之后因为青壮们都学不会的原因,他就断定道长的鼻子与其他人绝对不一样。
    因为道长在发现食物之前,总是会不断地耸动鼻子,和之前村子里那些寻找食物的野狗一样,这也就更加坚定了高大丰的认识。
    但是,自家的大伯也这样说,就让高大丰打消了当面问问道长的打算,他只好加快了步子,希望能像道长说的,出一身汗之后,自己着凉的症状就会消失掉,至少能够顺畅地呼吸了。
    “报告刺史大人,首批灾民已经距此五里。”
    “直接引导去集训营吧,那里准备好了么?”
    “刺史大人,集训营地的引导人员已经在集市大道转弯处迎候了!”
    “好,一切照旧!”
    老高的话语当中,终于有了一点底气。
    给了老高底气的,正是温室当中第一批出菇的木箱,那一簇一簇,白嫩中略带灰褐色的蘑菇,让老高觉得,这个世界终究还是有希望的。
    “立即进行毒性测试。”
    所谓的毒性测试,无非是让动物代替人,试吃这些加了蘑菇的食物而已,在正经的测试当中,它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动物毒性毒理学测试。
    试验的结果是乐观的,这种先期出菇的木箱,接种的是从戈壁滩得到的一种灰褐色蘑菇,外观看着不错,只是,没有蘑菇香味,只是带着一股无法消除的土腥气。
    这种食用菌,就是后世兴汉镇鼎鼎大名的“希望一号。”
    “希望一号”菇如其名,其不但出菇期短,而且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巨高产。
    当然,这个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东西,尤其是自然界,似乎不允许十全十美产生一般,这种戈壁蘑菇最受人诟病的,就是太高产了,吃也吃不完。
    一个多空培养基的木箱,连培养基带木箱是八十斤,这是湿基质,即便是这样,“希望一号”也的确让人感动,它每箱基质的出菇湿重达到了惊人的二百斤,而且出菇期长,抗逆性强,即便是工人在培育期忘记淋水,也毫不影响它的出菇率。
    老高此刻对着“希望一号”,祭出了作为培养出这种食用菌的独门法宝,独家命名权,但是他不知道的是,这种食用菌被民间人士,尤其是京畿移民给予了另一个名字:“刺史救荒菇。”当然,他后世还有一个更加响亮的名字:“炸裂菇。”
    因为这种蘑菇和它的种植方法经过兴汉镇的不懈推广,甚至印制了专门的推广农业标准教材,成为兴汉镇秘法,和“希望一号”的菇种一起,在全球广为传播。
    按照后世好事者的统计,白刺史编制的“希望一号”培养方法,是全世界最广泛的科学农法推广教材,无论是译制的语种还是印制数量,没有能够超过它的,而全球几乎所有的教科书,都有“希望一号”这篇推广说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