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高砂沃野
作者:风疏竹   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最新章节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凌家族人出发的第九天早上,由于我和萧遥剑两人很想看一看婺源县城的钟鼓楼,凌轩就带着我们一群年轻凌家子弟前往,我们终于看见了钟鼓楼的运作方式。
    我抓紧时间想去看一看朱子的“虹井”在明代的样子,发现明代的“虹井”除了周围的建筑与现代的不同外,明代的“虹井”,还在为附近的居民提供饮用水和生活水。
    “虹井”可是一口真正的古井,掘于唐代。
    现代的时候,人们有机动工具协助挖土挖坑,但在古代,人们要挖一口井是很不容易的事情。
    “虹井”挖自唐代,一直到了明代还在正常使用,且在朱熹父亲和朱熹出生时,此井均显现气吐如虹,经日不绝,如此祥瑞,实是一方龙脉所在。
    那么,古代的人,是怎样判断这里会有水呢?
    首先,人们会找地面植物生长旺盛的地方,下方一定有地下水的存在。
    然后,找一个风水师看看地理,看看在这里打井有无触犯到一些神灵,或挖伤地脉。
    最后,才是竖架开挖。
    在往下挖的时候,不是挖开泥土就可以涌出地下水的,必须挖开泥土层,再到砂石层,往下可能是岩石层,也可能只是砂土层;当有水渗出溢起时,井算是挖到了。
    后续还需要建井壁,否则周围的泥,年长日久会跌陷下来,站在井上的人也不安全了。
    当然啦,还需要做好井口的井圈安全防护,否则打水的人,很容易一不小心就掉进井里。
    我们看到“虹井”的井口呈六角形。
    普遍的井口都是圆形的,这最省料,加盖也容易。
    但留存到现代的古井多不是圆形的,有四边形、正六边形、正八边形等。
    为什么古人宁愿废钱废心思都一定要整个有棱有角的井呢?
    是因为既为美观,也为了安全。
    美观就不用说了,有形状的井口倒映在井水中,会是一道风景。
    安全是因为打水时,人们需要用力向上拉扯桶绳,用脚抵住一个牢固的井圈,这样更安全和更省力。
    正是:前人挖井,后人取水;饮水溯源,得知艰苦。
    我们花了半个时辰来看看朱子的“虹井”,也算是寻访伟人足迹吧。
    当我们走回客栈的时候,正好可以出发了。
    我们离开婺源县城,沿着村道,向西南方向走,渐渐离开了聚居的地方,没有了村道,只有沿着山边的道路走。
    虽然有驴车、牛车,但是山路还是颇为颠簸,所以这一路,我们都行得比较慢。
    中午的时候,我们来到了一处四周高山,中间凹陷的田野之地,三叔说这里叫“高砂坞”。
    只见这里草木丰茂,泉水从地面涌出,形成一个小水塘。
    我们一行人停在小水塘旁边,找一处多石少野草的地方,支起炉火煮食。
    凌轩、陈婉、萧遥剑和我,爬上最近的小山丘,看见山丘下方沃野广阔。
    我想了想,对凌轩说:刚才三叔说这里叫“高砂坞”,将来这里会叫高砂。大约过一百年左右,从龙山村那边迁来程姓族人来此地定居。
    凌轩说:若迁来此地,下方的沃野必成良田。
    萧遥剑说:如此良田千亩,后人就不愁生计了。
    的确如此,明朝嘉靖年,程氏迁居到高砂后,在这里开垦农田千亩;子孙后人衣食无忧,后人更向外开枝散叶,繁衍兴旺。
    高砂地势虽四周高而中间凹,且清泉出水成高砂河,但因地势相对过于平坦,不似婺源其他乡村背靠高山,往后四百余年,高砂仅中进士一人,举人和秀才不足百人,是婺源各乡中最少获得功名的乡村。
    此是后话。
    江西出名多山少地,而人们选择居住地在风水好的地方,这些地方多是山谷之地,能用于种植的田地更是少而珍。
    为什么高砂坞沃野千亩,却一直到明朝嘉靖年,才引来聚居的程姓族人?
    那当然是有原因的!
    凡事有得,必有失,看我们如何去取舍。
    孔子说过:过犹不及。
    世间的好事全占了,就不见得是真正的好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