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 天下熙熙
作者:风疏竹   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最新章节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凌家一行人从安徽休宁出发的第44天,来到湖南常德的药王溪村,夜宿官方的驿馆:暖铺。
    驿馆,又叫驿站,就是官方经营的旅店。
    与民间的客栈相似,驿站自古就有。
    孟子曾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
    置,指的就是驿;邮,指的就是驲,传命。
    其中的驿,指用文书方式的传达;驲,是指专门派人前往通知。
    孟子这句话的意思是,一个政权的有效管理,靠的是畅通无阻的上传下达。
    在明代之前,驿和驲,区分得很清楚;如果仅派送文书,还是正常有效的沟通状态;如果专程派人前往,事情的性质就起了明显的变化。
    到了明代,驿和驲,渐渐不作区分,同等重要。
    凡是与交通相关之事,明代统称为“驿政”。
    明代初期,驿递之制,分为驿站、递运所、急递铺。
    驿站负责宣传政令、传送军情、接待来往使客。
    递运所负责运送人员物资、贡品等。
    急递铺负责传递公文。
    明代到了后来,急递铺并入驿站,邮传的任务也归由驿站承担。
    我回到大明的这一年,是公元1388年,即洪武十九年。
    这个时候的明代,不但交通道路空前得到发展,每条官道上,都设置了驿站,驿站的设施也建设得十分完善。
    但是,在古代是农耕社会,土地限制了大多数人远行的脚步;就像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样,土地耕种成了绑定农民在某一个地方的有效工具。
    古人常说:在家千日好,出外一朝难。
    古代交通工具不发达,医药保障不普遍,加上明代的户籍管理制度,相比之前的宋元两代,都要严厉得多,除非迫不得已,人们是不会出门的。
    那么,使用驿馆的,主要都是些什么人?
    且听我细细说来。
    使用驿馆的,首先是官方上传消息、下达政令的人。
    我们一行人今天下午刚走到暖铺门口时,在等候三叔他们先行进入暖铺登记时,就看见了一骑快马从院子左边驰入驿站,后又见一骑快马从院子右边飞驰而去,那就是官方的公文传递方式。
    左边进入的马,跟右边出来的马,是不同的两只马;而骑马的人,视文件的重要程度,决定是否更换人,或几站才更换一个人。
    明朝的驿站建设布满全国主要交通要道,就是为了保障上下消息的畅通。
    驿站设有驿官、驿吏、驿卒、驿马、驿船,还有专门喂养打理马匹的马夫。
    在明代的中原腹地,马是官方贵重的交通配置,平民百姓遇到骑马经过的人,都会自然避让。
    负责传递文书的人员,是经过严格且专业的培训,他们不但需要懂得分辨各类事情的轻重缓急,还需要十分注意行动效率。
    加急文书的标志就是快马上的人,会手持鸡毛一支或黑炭一块,加上那声声“特特、特特、特特”由远至近、飞驰而至的马蹄声,几乎就等于现代那些响起了警号声的警车。
    急件,使用快马的同时,每到一个驿站,立即换马前行,中途不得停留,昼夜行走的距离达300里路。
    但是令现代人想不到的是,日行300里路的快递速度,放在古代,也只算排列第三位。
    据有史可证,古代的官方快递速度,有四个档位。
    第一档是日行500里路,第二档是日行400里路,第三档是日行300里路,第四档是日行200里路。
    举一个较直观的例子:如遇军情险峻等十万火急的文件,平时十天的行程,最大可能是压缩成两天。
    说起来,许多人都不知道:
    古代传递公文最快的方式不是马!而是人!俗称“飞毛腿”!
    说到“飞毛腿”,人们也许就恍然大悟!
    因为现代人最为熟悉的长跑运动马拉松的出处,就是一个关于“飞毛腿”的故事。
    公元前490年,波斯人和雅典人在离雅典不远的马拉松海边打了起来,史上称为“希波战争”。
    最终,雅典人成功抵抗了侵略者,获得了这场战争的胜利。
    雅典统帅米勒狄为了让故乡人民尽快知道胜利的喜讯,指派部队里有名的“飞毛腿”、一个名叫菲迪皮茨的士兵,跑步回去报信。
    菲迪皮茨从出发地马拉松,一路不停,当到达目的地雅典时,总共跑了42.193公里。
    当菲迪皮茨到达目的地,对雅典人说了一句话:我们胜利了!
    此话说完,倒地而死!
    人们为了纪念此事,后来就设立了一项挑战身体极限的运动叫“马拉松”,马拉松设定的公里数,就是42.193公里。
    此是后话。
    言归正传。
    前边说到,古代快递最快是用人力的“飞毛腿”而非马,每当发生战事,每个通往京城的官方驿站里,必备“飞毛腿”。
    “飞毛腿”按规定日行五百里,这五百里路,当然不是光靠一个人全程走完,而是由每个驿站的“飞毛腿”接力跑完。
    古代的“飞毛腿”,才是最高级别的快递。
    如果涉及危急军情,皇帝要给前方将领下达的命令,由“飞毛腿”手持“金牌”,腰缠文书,飞跑而过。
    说起“金牌”,大家都不陌生,民间传说中,岳飞岳元帅在前方抵抗金兵时,就是收到来自宋朝皇帝的加急十二道金牌,召回朝廷、秘密处死。
    这些金牌,并非是真正的黄金制造的金牌,而是一块手持木牌,上边描有朱漆金字,当持有人手举金牌,代表的就是皇帝。
    凡是涉及金牌,均与战事相关。
    金牌有两档,上档是上金牌,传递的速度最快,为日行五百里路;下档是下金牌,传递的速度次快,为日行四百里路。
    快递的第三档,才是马递,日行三百里路。
    快递的第四档,是步递,日行二百里路。
    步递也不是慢慢行,而是背着文书快步走,一般通过步递的文书,是不列入急件的。
    使用驿馆的人,第二类是政府官员和军人。
    军人是执行军令调动,这不用多说。
    各地官员的任命,是由皇帝统一任命;那些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得了功名后,就有机会入仕。
    到各地任命的官员,带着任命书,晓行夜宿,白天走官道,晚上住驿站,在有限期内到达上任的地方报到。
    有新上任的官员,当然也有任期结束的官员。
    任期结束的官员在完成与新一任官员的交接后,要前往朝廷汇报自己的工作情况,等候朝廷的下一个任命,或自己选择退出仕途、归隐江湖。
    入住驿站的官员,还有很多是朝廷向各地派出的巡视组,这种巡视小组,在唐朝被叫作监察御史,在明代,被叫作巡按御史。
    巡视小组直接对皇帝负责,自从任命后,就开始在全国各地到处奔波,专职负责监督各地官员的履职情况。
    巡视小组一般在某个地方停留三到四年,工作任务是将检查的所见所得形成报告,向皇帝汇报。
    这些来来往往的官员,古代称之为宦游。
    唐朝时的王勃,写过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里,就说过: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古代许多名仕风流,也都是在驿站里遇上、认识,神聊后,结为知己!
    使用驿馆的人,第三类是上京赴考或落榜的考生。
    从隋唐到北宋前期,京城举办的国家级科举考试是一年一次;到了北宋中期,变成三年一次,明朝也是三年一次。
    在每三年间隔期间,各地会进行分级筛选考试,分为乡试、会试、廷试。
    第一年的春夏之交,乡试在各省、府、州、县轮流举办;通过了乡试,才有资格进入到会试。
    第二年的春夏之交,会试在各省、府、州、县轮流举办;通过了会试,才有资格上京赴廷试。
    第三年的廷试时间,会在秋冬季节的京城举办;廷试才会诞生进士、榜眼、状元。
    这些忙于赴考穿梭各地的考生,也是入住驿站的人。
    使用驿馆的人,第四类人是走南闯北的商人。
    商人各处营生,为利奔忙。
    这不用多说。
    使用驿馆的人,第五类就是移居迁徙的人。
    像我们凌家,为了寻找一个能让族人安定安全之所,主动应朝廷号召,举家迁徙云南。
    也有一些是朝廷强硬要求,以每一户居民家庭住户人口数,按比例抽调移民到某些地方进行开荒耕种。
    更有一些触犯了刑事,被政府贬谪到偏远地区服役的官员及其家族成员。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