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江月何年初照人
作者:乐从心来   穿越遇李白最新章节     
    (一)
    春夜,瓜洲。
    阁楼外,春江水轻轻拍岸,如同私语,听久了,可以恹恹地睡去。
    远远望去,飞檐闪着寒芒。
    花开在江流宛转的天际,只能相望,不可闻香。
    妆镜台上,花影扶疏,先印在清晨打开的胭脂盒,又印上那只刚才还在穿引青丝的玉钗。
    冷冷清霜,玉帘卷不走,放开愈浓。再看那捣衣砧上,白霜清洒。轻轻挥衣袖,刚拂去,又洒满。
    我看见,扬州城外,曲江春暖潮涨的夜里,江边走来了一个孤单的身影。
    那个人停下来,对着夜空中的皎皎孤月,凝思出神。
    那时扬子江入海口就在扬州边上,所以,他那时看到的明月,其实是从海上升起的。
    所以,海也在我眼前。
    春,绿了扬子江岸;
    江,倚着花林荡起银波;
    花,月色中暗香浮动;
    月,如玉盘悬于邃空;
    夜,温柔如水,心可皈依。
    春、江、花、月、夜,是扬州这座城最好的指代。撩人的春色、江边的垂柳、三月的烟花、二分天下的明月,还有灯火阑珊的月夜,每一样,都是这座古城的符号,而这一切也构成了一幅绝美的图景。
    那个人站在江边,徐徐吟出一首长诗: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我不禁击节叫好!
    “你是谁?”那人被吓了一跳,施礼问。
    “我叫未来人,偶然路过此地。先生的诗太好了,我忍不住叫好。打扰了!”我还礼。
    “哈哈,有人欣赏我的诗,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他递给我一杯酒。
    “干杯!”我俩对饮了一番。
    “先生是张若虚。”我听了他的诗,已经知道他是谁。这首《春江花月夜》,后世不少人耳熟能详。我更不例外。
    “啊?你怎么知道?你是未卜先知?”张若虚很震惊。
    我把见到李白的经过简单介绍了,他也来了兴致。
    这是大唐神龙年间,李白还是个幼儿。
    “李太白先生?”张若虚很好奇。
    知道后世都称李白诗仙,张若虚也对他肃然起敬。
    我为他讲了很多李白的故事。
    人海比眼前的海还深,每一个时代知名的人就那么几个,所以,他的名字很少有人知道。这首诗更是蒙尘千年。
    一千年后,发现这颗明珠的,是晚清经学家、文学家王闿运,他在自己的着作《湘绮楼论唐诗》中对这首诗大加推崇说,“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史书上有关作者的记载却只有一句——“张若虚,扬州人,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号吴中四士,诗二首。”
    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张若虚,好像是虚幻中的人物。
    生于盛世,对于诗人来说,是幸,也是不幸。
    大概盛唐的《春江花月夜》烂大街了,无论酒肆歌坊还是驿馆市集,只要有歌女,这个调调都是基础配置。倘若不是“一线诗人”,写再多的《春江花月夜》,也只会被盛世诗海淹没。
    穿越遇到李白之后,为什么又遇到“孤篇官全唐”的张若虚?
    琢磨了许久,我突然醒悟了:遇到李白这个“诗仙”,在李白诗气统治力下,我得来一次唐诗之旅!
    正好我喜欢唐诗。
    诗的世界,我来了!
    (二)
    千里之外的长安城,礼泉坊一处深宅大院里,太平公主的女儿武艳,手里捧着张若虚寄给她的《春江花月夜》锦书,遥望着扬州。
    五十岁时,命运和张若虚开了个大玩笑。
    圣历二年,张若虚被太平公主请去担任她两个女儿武艳、武丽的教师。武艳、武丽是太平公主第二次婚姻而生。
    太平公主可是唐朝武则天时期最有名的公主。
    永隆二年、开耀元年(公元681年),太平公主约十六岁时,下嫁唐高宗的嫡亲外甥城阳公主的二儿子薛绍。
    太平公主的这第一次婚姻结束于七年后,她二十三岁。因兄长薛顗参与唐宗室李冲的谋反,牵连到薛绍。武则天下令将薛顗处死,薛绍杖责一百,结果饿死狱中。当时,太平公主最小的儿子才刚满月。
    事后,武则天为了安慰女儿,打破唐公主食封不过三百五十户的惯例,将她的封户破例加到一千二百户。
    不久,武则天曾打算将寡居的太平公主嫁给自己的侄子、权倾一时的武承嗣,因武承嗣生病作罢。也有人说,是因为太平公主没看上武承嗣。
    武则天又想到自己的堂侄、右卫中郎将武攸暨。
    右卫中郎将,官名。唐高祖武德五年(622)改右翊卫为右卫府而置,高宗龙朔二年(662)去府字,置一人,将军缺,则代之。宋朝置为环卫官,无定员,无职掌,多以宗室为之,亦用为武臣赠典或武官责降散官。
    但是当时武攸暨已婚,为此武则天不惜借故处死武攸暨的妻子。
    这次婚姻,是武则天为了保护太平公主而采取的手段。
    载初元年(公元690年),太平公主改嫁予武攸暨。武则天在太平公主第二次结婚的两个月后正式登基,太平公主因为成为了武家的儿媳而避免了危险。
    婚后,太平公主替武攸暨生下两个儿子、两个女儿。这两个女儿,就是武艳、武丽。
    对任何一个读书人来说,给当时权势极盛的的太平公主服务,可谓是求之不得的美差。
    可是,凡事有两面。一个有学识、温文而成熟的男性对豆蔻年华的少女来说,往往是极具魅力的,武艳很快对这位差不多大自己40岁的老师心生爱慕之情。
    师生两个每天近距离接触,尤其是少女的痴情,点燃了张老师蠢蠢欲动的小火苗,随后一发不可收拾,二人爱得如痴如醉,爱得忘乎所以。
    然而,巨大的年龄差,巨大的阶层差异,注定这个感情之花不论怎样怒放,都结不出想要的果实。
    而最直接的原因是太平公主喜欢“收纳”青年才俊。崔湜就是其中之一。
    崔湜年轻时便以文辞着称,后考中进士,累迁至左补阙,又参与编撰《三教珠英》,改任殿中侍御史。
    太平公主久慕崔湜的学问、仪表、风度,想招他进府,没想到崔湜却拒绝了她。
    太平公主不死心,左思右想找不出好办法。
    旁边管事给她出主意说:“公主殿下,我有一计,咱可以和崔家联姻,将武艳嫁给崔湜的弟弟崔涤,两家成了亲家,常见面自然不在话下。您看如何?”
    对两家来说,这是个共赢的点子。虽说崔家已是门阀贵族,但和太平公主联姻,多一个可以依靠的保护伞,岂不是更保险?于是,两家很快就将崔涤和武艳的婚事确定了下来。
    只是令太平公主没有想到的是,女儿武艳正和张若虚热恋,别说是崔涤,就算是皇帝,可能也入不了她的眼了。
    得到了确切消息的武艳向张若虚哭诉自己已被母亲定亲的消息。
    武艳对自己的爱情还抱有幻想,张若虚却明白,自己需要赶紧离开公主府了,否则二人的事一旦败露,等待他们的还不知道是什么结果呢。别说是太平公主,就是在崔家眼里,自己也不过是一只蝼蚁。
    (三)
    张若虚逃回故乡扬州,旅途是在寒冷的冬季,到扬州已经是早春二月。
    扬州春色着实殊胜,以至于张若虚百年后的唐代诗人徐凝写下了后世传诵的名句:
    “萧娘脸薄难胜泪,桃叶眉尖易觉愁。
    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
    徐凝这三分之二的隽永诗意,别致而新奇,让后世之人对扬州的向往如醉如痴,“二分明月”成为扬州的代称。
    此后,北宋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也不逊色。至于“月色无赖”,后世如王安石“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中的“春色恼人”,即运用了同一手笔。
    这样美好的扬州,让张若虚心情好了些,但依然时常惆怅。
    自己今后的仕途已经注定渺茫,对于自己爱着的青春少女,他更是爱莫能助。
    扬州美景伴着张若虚复杂的情绪。望月的人,想家的心,对人和宇宙的扣问,就在笔下的《春江花月夜》中朦胧地铺陈开来。
    天涯共此时。长安城中的武艳,夜色中对着扬州的方向失神……
    关塞年华早,楼台别望违。
    试衫着暖气,开镜觅春晖。
    燕入窥罗幕,蜂来上画衣。
    情催桃李艳,心寄管弦飞。
    妆洗朝相待,风花暝不归。
    梦魂何处入,寂寂掩重扉。
    这首五言律诗,是张若虚早些时候写的,在给武艳做老师到时候教给过她。
    如今,天各一方的两人,竟如同诗中的情景一样!可见,有些人的命运早已安排好,必然要沿着既定的轨道前行。
    婚后的武艳并不幸福。崔涤知道,这个婚姻本就是太平公主的一桩交易,自己不过是一个幌子而已。他并不爱武艳,所以,二人的婚姻只剩下了形式。
    春日的夜里,依旧是武艳一个人独守空房。徘徊反侧许久,武艳提笔将这首《代答闺梦还》誊写在绢帕上。
    (四)
    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张若虚生于大唐扬州境内。这时候的扬州,正是“江左名都、竹西佳处”,生在这样一个好时代,又在这么一个山青水秀的好地方,不用想也知道,张若虚的少年时代是很幸福的。
    两年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六日(公元649年7月10日),被后世无数豪杰崇拜的唐太宗李世民驾崩于含风殿,享年五十二岁。他在位二十三年,庙号太宗,谥号文皇帝(后加谥文武大圣大广孝皇帝),葬于昭陵。
    李世民,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一说陇西狄道(今甘肃临洮)人,又说钜鹿郡(今河北平乡)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年—649年在位),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李世民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
    隋末无道,李世民首倡晋阳起兵,被李渊拜右领军大都督,封敦煌郡公,领兵攻破隋都长安,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受封秦国公、赵国公。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刘黑闼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立下赫赫战功,唐高祖李渊任他为天策上将,封秦王。
    唐高宗武德九年六月初四日(626年7月2日),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被册立为皇太子。八月初九日,唐高祖李渊退位,李世民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唐太宗在位初期,虚心听取群臣意见,开门纳谏。对内,以文治天下,厉行节约,劝课农桑,实现休养生息、国泰民安,开创“贞观之治”。对外,开疆拓土,攻灭东突厥与薛延陀,征服高昌、龟兹和吐谷浑,重创高句丽。设立安西四镇,与北方地区各民族融洽相处,获得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一百多年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李世民驾崩,中原的汉人们泪流满面,家家缟素;而那些异族的臣民,则用他们的方式为“天可汗”送行。割发、划面,从万里草原而来的突厥人用这种方式,表达着他们的哀痛。
    有一个叫阿史那社尔的突厥王子,不仅毁容自残,还恳求新皇帝李治允许他自杀殉葬、为先帝守陵。但是李世民早有遗诏,不允许大臣殉葬。这位仁慈的帝王,希望他的子民都能够好好的活下去。
    没有种族区别、没有地域之分,他们只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唐人。这就是盛唐气象。
    国家一天天强盛,张若虚一天天长大。他凭借着过人的才华,赢得了人们的尊重,也交到了一批朋友。贺知章、张旭、包融都和他关系不错,他们写诗、作文,郊游、踏青,被世人号为“吴中四士”。
    “大唐疆域如此广大,我想去走走!”有一天,张若虚对来访的包融说。
    说走就走,张若虚打起背包就出发了。
    “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在大唐的治下,根本不用担心土匪、盗贼。
    张若虚沿着长江往北走,访武当、拜少林,直抵洛阳。
    历经五百年风吹雨打的白马寺,依旧在挺立在那里。十年寒窗苦读的书生,在酒肆里纵论天下、填诗作赋,准备来年三月的春闱。
    “驾!驾!”一匹奔驰的骏马飞驰而过,差点撞到了正在失神的张若虚,吓得他赶紧后退几步,离开了这条宽阔的马路。
    听旁边的人说,那是河东裴氏的小娘子,跟博陵崔氏的小姐姐约好去城外踏青。刚才应该是耽误时间了,这才匆匆忙忙的。
    张若虚远远看去,裴家小娘穿着一身胡服,踩着马镫,一骑绝尘而去。“紫罗衫动柘枝来,带垂钿胯花腰重。”
    大唐极重军功,吸引着无数博学的才子也投身军旅,渴望着一展身手,将来上明堂、拜天子,封妻荫子。
    张若虚也来了,可是边疆上并没什么事。因为唐太宗已经把该打的仗打完了,最近,将军李靖李卫公以三千铁骑雪夜战可汗,执颉利可汗于马下,将其带回长安。还是唐太宗仁恕啊,面对这个异族君主居然没有杀他,还把他养了起来。
    西边也没战事了,安西四镇稳如泰山地盘踞在那里,守护着大唐的西疆。
    再后来,在李治和武则天的治理下,国家安定、人民富足,长安也开始了社会基础建设,兴建了大明宫、重新整修了长安城。
    张若虚来到重整一新的长安城西北门,抬头看了一眼:“开远门”。城门旁边还有一座碑,碑文表达了这样的意思:“从这里去大唐的最西边,有九千九百里路,绝对没有一万里。”
    嗯,居然没有一万里。
    张若虚信步走去,来到一百多米宽的朱雀大街。
    抬头看,龙首原上坐落着巍峨的含元殿。张若虚遥想,此时皇帝和皇后正在那里处理朝政、接见外宾吧?
    听说,裴行俭将军得胜还朝了。他护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回国,不仅平息了叛乱,还在碎叶城刻石记功,壮哉!
    大唐的国威,千古空前。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罢了、罢了,归去吧。看过、经历过,爱过,人生无憾矣。张若虚回到故乡扬州。
    长江边,还是那一轮明月。他到底照亮过多少人?四百年前,曹操在赤壁横槊赋诗,它在这里;三百年前,王谢豪贵、天下为尊,它也在这里;如今,大唐盛世、万国来朝,它还在这里。
    它到底要存在多久?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张若虚觉悟了:世间所有的人,不过都是过客,我辈如蝼蚁,匆匆而过。我和武艳的感情,又算得了什么呢?唯有山河不移、明月永存、文章不朽。
    “只有把我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留给后人看,才不辜负这个时代!”
    (五)
    但是,历史太久太残酷,张若虚只留下两首诗。
    更有谁能想到,从唐至元,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几乎无人重视。在后世所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唐人杂记小说以及宋代《文苑英华》、《唐文粹》、《唐百家诗选》、《唐诗记事》,元代《唐音》等唐诗选本,均未见他的诗作。不仅唐诗选本无载,而且在由唐至明的二十余种诗话中也无一字提及。
    最早收录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的本子,是宋人郭茂倩的《乐府诗集》卷四十七,共收《春江花月夜》同题诗五家七首,张若虚一首也在其中。
    此时距张若虚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三百年。再三百年,明代胡应麟对张的认识又有了提高。又三百年,王闿运称之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闻一多赞之曰“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明朝嘉靖年间,李攀龙选编《古今诗删》收录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诗;万历年间的三种选本《唐诗所》、《唐诗解》、《唐诗归》,崇祯年间的《删补唐诗脉笺释会通评林》七言古诗、《石仓历代诗选》,明末成书的《唐诗镜》,都选录了此诗。
    最早提及张若虚及其诗的诗话,则是成书于万历年间的胡应麟《诗薮》。
    及至清代,有关唐诗的重要选本,如成书于康熙年间的季振孙《唐诗》、徐增《而庵说唐诗》、《御制全唐诗》(卷十九和卷一一七),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沈德潜《重订唐诗别裁》、管世铭的《读雪山房唐诗钞》等等,都收录了他的《春江花月夜》诗,有的还附录有关此诗的评论。
    经历了千年岁月,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终于被推上了神坛。
    等待是痛苦的,但等待也是充满希望的。有泥土,有种子,春天会来,花儿会开。张若虚无疑是幸运的。他等到了他的诗熠熠生辉的那一天。
    张若虚和他的《春江花月夜》,犹如梵高和他的《向日葵》,生前寂寂无名,身后光芒万丈。
    张若虚生活在中国历史上最让人羡慕的时代——开元盛世。与同时代的孟浩然一样,新旧唐书中都没有给他立专。但从贺知章的传记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的这句记载,也足以让我们对他的生活有所了——张若虚当时就已经名重一时,时下盛名只不过是一种补偿,一种历史的回归。
    我着急去找李白,所以也就很快离开了瓜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