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章 白头老监枕书眠
作者:乐从心来   穿越遇李白最新章节     
    当时朝中突发极端事件,敬宗李湛只知一味游乐,腊月初八竟被宦官刘克明等人杀害。
    消息还未传到楚州,刘禹锡和白居易就于除夕登船,无法获取最新消息。
    正月末尾,两人才来到汴州令狐楚府中。令狐楚已知此事,第一时间告诉两人。
    听闻这一重大变故,刘禹锡和白居易瞠目结舌。
    三位诗友相逢,本当醉宴歌诗,这一变故让三人的兴致荡然无存,只剩对时局前途未卜的担忧。
    令狐楚任职汴州,正是敬宗所派,刘禹锡、白居易返长安,也是敬宗调回。如此激变,不仅触动国运,更事关三人切身前途。三人都曾于仕途历经磨砺,对朝中的惊涛骇浪也深有体会,同为天子使臣,怎能不苦思其中利害?
    如此,三友汴州相会,未见留下明丽佳篇,也就不奇怪了。
    敬宗李湛之死,格外不幸。这位少年天子,倒也没什么昏庸之举,甚至很能知人善任,他深知裴度、李绛、韦处厚等老臣忠直可用,委以重任。
    只是,敬宗酷爱运动,爱玩。
    不久前,帝都长安举办了一届竞技大会,敬宗亲自督战,蹴鞠、竞舟、搏击、马球、射箭、摔跤、杂戏,各项大赛精彩纷呈。
    敬宗龙颜大悦,意犹未尽。腊月初八晚膳后,敬宗照例指挥宦官刘克明、击球将军苏佐明等游乐班底,在宫殿内外捕猎夜狐。
    深夜收兵回到兴庆宫,敬宗仍旧亢奋难平。敬宗不思早歇,却召集刘、苏等二十八人,深夜聚宴豪饮。
    少年天子浑然不知,刘克明、苏佐明等一派宦官已经策划了阴谋,随时准备灭敬宗而立绛王。绛王李悟乃敬宗之叔,一向高深莫测。
    当晚得了机会,待敬宗酒酣身热,离席进入内室更衣之际,兴庆宫灯烛突然熄灭!
    苏佐明率众太监守住殿门,刘克明等三人迅疾冲入内室。不等十八岁的皇帝做出反应,逆阉一把抓定李湛咽喉,众人蛮力捉牢手脚,只一会儿工夫,敬宗已没了气息。
    一如其父穆宗,敬宗荒嬉过度,加速了本朝终结。
    当夜,众奸贼伪造诏书,拥立绛王李悟统领军国大事。
    宦官集团帮派对立,宫中如此激变,哪里躲得过宦官首脑王守澄、梁守谦的耳目?王守澄更是一名老贼,先帝宪宗、穆宗暴亡,均与他脱不开干系。
    此时,有人动了他的蛋糕,王守澄岂能坐视不理?他立即动用内枢密使大权,调集神策军将,联合丞相裴度,将刘克明、苏佐明等百余奸贼全部诛杀,绛王李悟也一并死于刀下。
    王守澄当即拥立穆宗次子李昂称帝,改元“大和”,是为文宗。
    一场深宫弑君动乱,惊心动魄,幸以奸贼不逞、文宗继位而告终。
    刘禹锡和白居易两人再无心思游玩,赶紧告别令狐楚,匆匆前往洛阳探听进一步的消息。
    刘禹锡先行赶赴洛阳,不久除任主客郎中分司东都,白居易则趁此空闲迂道荥阳(今郑州属市),回新郑故居怀旧。
    几十年光阴流逝,新郑老宅一片荒芜,族亲不知去向,邻里皆不认识,儿时玩伴尽无一人,唯童年幻影如梦:
    “生长在荥阳,少小辞乡曲。
    迢迢四十载,复向荥阳宿。
    去时十一二,今年五十六。
    追思儿戏时,宛然犹在目。
    旧居失处所,故里无宗族。
    岂唯变市朝,兼亦迁陵谷。
    独有溱洧水,无情依旧绿。”
    从新郑出发到洛阳后,白居易发现这里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紧张和混乱,相反,局面显得一片安静祥和。
    唐文宗完全不同于他荒唐无知的大哥,心怀振兴之志,敬贤礼儒,起用了裴度、崔群、韦处厚等名士,政治比穆宗、敬宗时期都要清明得多。
    宝历三年(827年)二月,唐文宗宣布改元大和。
    刘禹锡被任命为东都尚书,白居易被诏回到长安,任命为秘书监(从三品),并赐紫金鱼袋。
    秘书监是秘书省的长官,负责管理各种图籍、文件、档案,职事不算很复杂,但很重要,地位也很高。尽管如此,秘书省毕竟不是核心的权力部门,参与重大决策的机会不多。
    白居易出任秘书监,得到了裴度和崔群的关照,但这一职位显然与白居易的期待有差距。白居易在《秘省后厅》一诗中自嘲:“尽日后厅无一事,白头老监枕书眠。”
    白居易的这种心情完全可以理解:他这一年已经五十六岁,再不干些大事就更加没有机会了,而自己寄予希望的领导和前辈却只是安排了一个事务性的职位给他。
    白居易在秘书省半年多,突然接到一项特殊任务。
    十月份是唐文宗诞辰,朝廷将在麟德殿举办一次“三教论衡”大会,邀请儒、佛、道三教的领袖人物共聚一堂,分别讲论各自教义,并互相辩难。白居易将作为儒教的代表,与安国寺大和尚义休、太清宫道士杨弘文共同参会。
    白居易受邀出席大会,显然唐文宗视其为儒教名宿。可见白居易虽然三教兼修,但其立命之基仍在儒家,时人亦视之为儒士。
    能得到皇帝的认可和青睐,白居易顿时又有所振奋。但这一大会的目的仅在营造盛典气氛,庆贺唐文宗诞辰,而且唐朝本来就是三教并重,并非有意要在三教之中分出高下。
    白居易深谙此点,因此在论衡中主张:“虽名数则有异同,约义立宗,彼此亦无差别。”持论十分圆滑。
    到了十二月,白居易再次接到一项特殊任务。
    这事得从上一年说起。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三月,也就是白居易还在苏州的时候,横海节度使(驻沧州,今河北省沧州市)李全略去世,其子李同捷自称留后,并派人到周边藩镇做工作,企图迫使朝廷承认其为节度使。
    当时唐敬宗只顾玩乐,居然对此不闻不问,以至宰相也拿不出应对的方案,任由李同捷在事实上割据沧、景、德、棣四州之地。
    唐文宗即位后,于大和元年五月下诏,以天平节度使(驻郓州,今山东东平县)乌重胤兼任横海节度使,以李同捷为兖海节度使(驻兖州,今山东省济宁市)。
    这是一个不错的妥协方案。即在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暂时承认李同捷的节度使地位,但为了显示任命权仍在朝廷手里,将其调离沧景故地,更易于将来控制。
    然而,李同捷并不接受这一方案,他借口将士挽留,拒不赴任,企图强行维持割据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