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文起八代之衰,勇夺三军之帅
作者:乐从心来   穿越遇李白最新章节     
    韩愈从东都洛阳回到京城长安,心情非常高兴。
    他和好友孟郊相会于长安,两人即兴作《纳凉联句》、《秋雨联句》、《斗鸡联句》、《有所思联句》等等。
    一天,两人在亭中闲坐,没想到秋雨连绵而至,暂时无法离开,就以秋雨为主题,联句作诗。
    孟郊年长,对诗由他先作。孟郊诗曰:“万木声号呼,百川气交会。”
    韩愈对曰:“庭翻树离合,牖变景明蔼。”
    一番联句,又轮到孟郊,他略作沉吟,诗曰:
    照理,韩愈应作两句即可,但他诗兴大发,吟了四句:“氛醨稍疏映,雺乱还拥荟。阴旌时摎流,帝鼓镇訇磕。”
    孟郊不知道该怎么接,韩愈建议,由他开始,以五言绝句对诗:
    “枣圃落青玑,瓜畦烂文贝。贫薪不烛灶,富粟空填廥。”
    孟郊对:“秦俗动言利,鲁儒欲何匄。深路倒羸骖,弱途拥行轪。”
    就这样,两人一直对诗到雨停,离开。
    《有所思联句》就比较短了,
    孟郊:“相思绕我心,日夕千万重。年光坐婉娩,春泪销颜容。”
    韩愈:“台镜晦旧晖,庭草滋深茸。望夫山上石,别剑水中龙。”
    韩愈与孟郊同为“韩、孟诗派”的创始人,诗歌主张和风格比较接近,而且交往较多,情谊深厚。孟郊比韩愈大十七岁,彼此相交二十二年,自始至终关系一直非常亲密。
    天宝十年(751年),孟郊生于湖州武康。父亲孟庭玢是一名小吏,任昆山县尉,家中清贫,孟郊从小生性孤僻,很少与人往来,青年时代隐居于河南嵩山。
    自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至贞元六年(790年),即孟郊三十岁至四十岁这段期间,他在河南目睹过当时的藩镇之变,在信州上饶为陆羽新开的山舍题过诗,即《题陆鸿渐上饶新开山舍》:
    “惊彼武陵状,移归此岩边。开亭拟贮云,凿石先得泉。
    啸竹引清吹,吟花成新篇。乃知高洁情,摆落区中缘。”
    后来又在苏州与诗人韦应物唱酬,作《苏州韦郎中使君》:
    “谢客吟一声,霜落群听清。文含元气柔,鼓动万物轻。
    嘉木依性植,曲枝亦不生。尘埃徐庾词,金玉曹刘名。
    章句作雅正,江山益鲜明。萍苹一浪草,菰蒲片池荣。
    曾是康乐咏,如今搴其英。顾惟菲薄质,亦愿将此并。”
    孟郊由中原而江南,行踪不定,却是除去写诗以外,并没有其他什么事业可以记述。
    作国子博士,韩愈收获了很多学生,可谓桃李满天下。
    元和四年(809年),改授都官员外郎、分司东都兼判祠部。
    此职主要执掌刑法政令并主管词庙祭祀及道观佛寺等事务。韩愈到任以后,根据有关规定,把东都寺观的管理权力从宦官手中收归饲部。
    接着,韩愈整肃风纪,按法办事,当禁者禁,当诛者诛,杀掉一批不法的僧尼、道土。这些事连尚书也“敛手失职”,所以此事与宦官有牵连。韩愈依法典办事,触怒了东都腐朽势力宦官。
    元和五年(810年)冬,韩愈被调任河南县令。这样一来,韩愈就无权过问宦官的事了。
    对此,韩愈颇多感慨。为发泄对当时处境和社会现实的不满,韩愈以拟人化的手法,撰述一篇《毛颖传》。写毛颖不但“强记而便敏”,而且又“善随人意”,所以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后来毛颖年老秃败,“不能称上意”,就被遗弃。从形式和表面看这是一篇游戏文字,但在嘻笑怒骂间,韩愈却借毛颖的遭遇来讽刺统治者的刻薄寡恩,并悲悼遭到疏忌的知识分子的不幸命运。
    当时的河南县、河南府、东都留守三级行政机构都集中在洛阳城内,而河南县职级最低,权力最小。当时,魏、郓、幽、镇四藩镇各设留守藩邸,暗中蓄养士兵,并窝藏逃犯,意图不轨。韩愈要揭发他们的违法行为,便部署官吏,事先自断他们与百姓往来,等天明就公布,留守官员十分害怕,被迫停手。
    元和六年(811年),韩愈已经四十四岁了,想想几年来投闲置散、无所事事的曲折经历,他哀叹自己就像“笼中鸟”一样。他写出一篇送《送穷文》抱怨“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这五个穷鬼,纠缠了他40余年,他想驱逐它们,而终于又把它们请进了门。东都的4年多,除了与新老朋友赋诗唱和、执笔为文大部分时间是在闲散、郁闷中度过。
    元和六年(811年)秋,韩愈奉调由东都返回长安,被授予职方员外郎一职,负责管理有关军事地图等资料。虽然这个职务是闲职,但当时的韩愈是兴奋的。
    第二年二月,韩愈因为华阴县令柳漳辩罪鸣不平,被加以妄论之罪,由职方员外郎贬为国子博士。这是韩愈第三次担任博士之职。
    于是,他写了一篇《进学解》,以国子先生与学生的对话方式,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文章首先写一位博士先生教诲学生“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他还告诉学生,时逢世道圣明,有司公正无私,只要“业精”、“行成”,是会有光明的前程。然后又借用学生之口,写博士先生的不幸遭遇。学生挖苦博士先生在骗人,说:“先生你夜以继日,又读经,又着述,学问道德以及对儒学的功绩都非常突出,结果自己却仕途艰难,屡遭贬抑,以至于儿子受冻,老婆挨饿,你自己呢?头也颓了,牙也豁了。”
    这篇文章实际上是韩愈借学生之口在诉说自己的遭遇,埋怨朝廷不信任,有司不公平。
    韩愈这篇自喻的牢骚文章,竟博得了当朝宰相的同情和赏识,于元和八年(813年)春提升韩愈任比部郎中、史馆修撰,奉命修撰《顺宗实录》。
    任命诏书还把韩愈的道德文章称赞说:“太学博士韩愈,学术精博,文力雄健,立词措意,有班(固)马(司马迁)之风,求之一时,甚不易得。加之性高道直,介然有守,不交势力,自致命望。”
    此时韩愈的文采声望不仅得到士林的称颂,也得到朝廷的首肯。掌修国史的修撰必须有登朝朝官担任,让韩愈担任修撰,就给他加上一个相当的职衔比部郎中。
    元和九年(814年)十月,韩愈任考功郎中,仍任史馆修撰。同年十二月,任知制诰。
    元和十年(815年)正月,晋升为中书舍人,此后获赐绯鱼袋。
    对北方人来说,新年无芳华是正常的,但到过岭南的韩愈却觉得北方春来晚,直到二月才有草芽长出来,作者便借鉴岑参《白雪歌》之意,创作了七言绝句《春雪》: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这首诗构思新颖,联想奇妙。首句写人们在漫漫寒冬中久盼春色的焦急心情。一个“都”字,透露出这种急切的心情。第二句中,“惊”字最宜玩味,它写出了人们在焦急的期待中终于见到“春色”萌芽而新奇、惊讶、欣喜的神情,十分传神。诗句表达了这样一种感情:虽然春色姗姗来迟,但毕竟就要来了。三、四句表面是说有雪无花,实际是说白雪比人更等不住,穿树飞花作春色。这实际是诗人期盼春天,在自然界还没有春色时幻化出的一片春色,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不久,有人举报韩愈先前任江陵掾曹时,荆南节度使裴均留他住宿礼遇厚重。裴均之子裴锷是平庸浅陋之人,裴锷看望父亲时,韩愈在为裴锷送行的文章序中,仍称呼裴锷的字。这一说法在朝官中引起很大反响,韩愈因此被改授为太子右庶子。
    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
    淮西战事,由来已久。
    公元805年仲秋八月,宦官集团仇视“永贞革新”,逼迫唐顺宗李诵退位,拥立太子李纯继承大统。唐宪宗李纯具有一代雄主的素质,在位十余年间,东征西讨,平定多处叛乱势力,首鼠两端的藩镇纷纷望风归顺。大唐一度重拾了昔日荣耀,宪宗被称为唐朝的中兴之主。
    宪宗即位之初,很多军阀并不把他放在眼中。元和元年(806年),西川将领刘辟自立为节度使,公然反叛。
    宪宗面临的局面很烫手。成德、淄青节度使早就不听朝廷号令,平卢、宣武节度使也都不向朝廷纳贡,观望形势。还有最凶悍的淮西军如同钉子一般楔在中原。心怀异志的各股势力都在等着看朝廷的笑话。
    宪宗决定先平西川。官军战力低下,到元和九年,才击败西川叛军。刘辟全家被押送到长安,宪宗下令不分老幼一律处决。
    平定西川在一定程度上震慑了不听话的别家军头。
    同年,淮西军头吴少阳病死,其子吴元济接掌三州。依照惯例,吴元济向朝廷上表请求继任节度使。宪宗态度强硬,不给他这个名分。吴元济立即翻脸,发兵攻打临近州县,所过之处焚烧掳掠,百姓遭殃。宪宗命山南东道、宣武军等诸镇分兵讨伐吴元济。
    宪宗的朝堂严重缺乏帅才。山南东道节度使严绶,根本不懂用兵,却被任命为淮西招抚使。宣武军节度使韩弘不服从朝廷很久了,他不过是看到西川刘辟死得惨,心中犯怵,才答应攻打淮西,实际上却分派兵力阻挠官军行动。
    宪宗起初倚重的就是这些角色。这场征战几乎就是空耗粮饷。
    当然也有例外,北路军中有两个将领表现抢眼。来自突厥部落的镇将、忠武军节度使李光颜,以及河阳、怀、汝三州节度使乌重胤,这两人作战勇猛。尤其是李光颜,打起仗来身先士卒,极其勇悍。
    从元和九年八月淮西之战开打,到元和十二年八月,整整三年内,各路官军或者逗留不进,或者连吃败仗。唯有李光颜和乌重胤这一路胜多败少,捷报频传。
    吴元济与官军作战三年,已然十分狼狈。北方的李光颜威胁太大,都快打到他老巢了。余下几路官军虽然无能,也消耗了不少叛军的物资和战力。
    郾城失守后,吴元济大惊,把蔡州城的精锐部队统统交给他的头号大将董重质,命董重质驻防地势险要的洄曲,抵御李光颜。
    吴元济麾下不少将领感到前途渺茫,纷纷临阵倒戈,投靠了官军。吴元济也想求和,迫于部下的阻挠未能成行。西路官军主帅李愬,招降的叛军将领最多。吴元济却没有重视李愬。
    吴元济不把西边的官军当回事,是因为当初袁滋过于怯懦。而李愬到任后,将计就计,继续表现出一副怯战的样子。
    李愬不主动进攻叛军,一直悄悄准备着发动奇袭。
    有一回,李愬派将士巡逻边境,撞上好运,抓获了吴元济的一个勇将丁士良。李愬将其感化,为官军效力。
    通过丁士良,李愬又颇费周折得到了吴元济麾下两员骁将,其中有个叫李佑。李佑智勇双全,愿意带路奇袭蔡州,降将里只有他知道小路怎么走。
    元和十二年九月初,李愬派使者向主帅裴度报告了奇袭蔡州的计划。裴度非常赞同,当即批准。
    中国军事史上着名的战役开始了。
    九月八日,李愬挑选精兵九千,前锋三千人由李佑带队,抄小道奔往蔡州。李愬亲自带三千人跟随前军,还有三千人殿后。
    天降大雪,将士们日夜不停行军一百多里,次日四更天时分,前锋部队开到蔡州城下。
    城中守军只剩下老弱病残,熟睡正酣。李佑命人在城墙上凿坑,攀爬入内。小分队悄悄杀死守门士兵,打开了城门。官军一拨拨开进。
    天亮后,吴元济面对接二连三的急报,仍是不信官军到了。直到听见官军呐喊,他才慌忙带着亲兵登上城中的牙城,负隅顽抗。
    此时能救援吴元济的,只有驻扎在洄曲的董重质所部距离最近,有精兵万人。但李光颜在不远处虎视眈眈。
    董重质的家人都在蔡州城,李愬亲自上门安抚,赠以厚礼,让董重质的儿子去招降其父。董重质果然单枪匹马归降了李愬。
    吴元济抵抗了一天,也下城投降。淮西战事至此终了,吴元济被押往京城斩首。
    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
    平定淮西之后,韩愈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用兵。”他便找到柏耆,口授致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王承宗摄于兵威,就上表献上德、棣二州,表示服从朝廷。
    韩愈的这一壮举,后世赢得很高赞誉。北宋大诗人、词人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说:
    “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
    “文起八代之衰,勇夺三军之帅,”这是对文人极高的评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