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王三拿下一半关中了!
作者:倦鸟落旧林   穿越明末:我从陕西闹革命最新章节     
    洪承畴和王信的战争持续了足足七天。
    直到第一场春雨的降落,这才让双方休兵罢战。
    但也给洪承畴带来了东面渭南县城失守的战报。
    根据探听来的消息,这一次大同军动用了三个月的火药量,强行炸开渭南县城。
    渭南一丢,华州跟着告急。
    本来,嘉靖华县大地震,本地人口下降了六成,这些年又因为各种原因,稍微恢复了一点,但大部分华州人口,其实都在北面的蒲城。
    华州渭河南总人口,本身有没有超过六万人都有待商榷。
    现在渭南没了,之前在同州咄咄逼人的白沉水,立刻放弃进攻潼关,转而直扑华阴。
    华州城、华阴县同时被攻打,潼关卫又因为大同军这段时间的肆虐,导致了渭河北部大部分军屯都被破坏。
    实力大不如前,现在更不敢有所异动。
    所谓死道友,不死贫道,潼关只要不丢,粮食还能从河南、山西调拨。
    但如果为了救华州而丢了关城,那真的就罪过大了。
    所以,慑于大同军的压力,潼关按兵不动。
    不过潼关现在的守将,游击将军高从龙,赶紧将华州城以及华阴县告急的消息,被传到了四方。
    潼关的军报,只用了十天,就送到了京城。
    但消息足足拖了十多天,才上奏到了朝堂之上。
    时,新顺元年四月二十六日,暨崇祯二年四月二十六日。
    崇祯皇帝疲惫的看着桌案,就在刚刚他才终结了一场喧闹。
    回想这段时间的种种,崇祯就感觉自己所托非人了。
    他居然鬼迷心窍的答应了兵部尚书王在晋等南方东林党要求。
    让他们成功阻止了孙承宗的起复。
    孙承宗原本都收拾好行囊,准备赶赴京城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直到现在,崇祯还在犹豫,要不要起复孙承宗。
    原本北派都做好了准备,只等孙承宗起复,他们就可以建功立业了,还能帮助崇祯弹压南派。
    然后,相关事宜,就被崇祯给当做没有发生,就仿佛只是传闻。
    而现在,潼关被打,渭南失守,华州求援,眼瞅着关中半数狼烟,潼关守将接连急奏,希望朝廷增援。
    而顺了王在晋等人心意的崇祯皇帝,得到的却不是回馈,而是又一次感受到了什么叫做身不由己。
    关于陕西同贼平叛的相关事宜,并没有得到王在晋等江南士绅的支持。
    在他们看来,现在只是因为陕西那边官吏不到位,所以反应慢了一点,同贼攻打潼关,也不过只是为了流窜到河南的举动。
    因为,陕西干旱的消息,也传到了朝廷了。
    今早马懋才奏言:臣乡延安府,去年全年无雨,草木枯焦,民争采山间蓬草为食。
    蓬草尽,则剥树皮而食。树皮尽,则掘山中石块而食,石性冷而味腥,少食辄饱,不数日则腹胀下坠而死。
    饥民相聚为“盗”,与其坐等饥死,不如为“盗”而死。
    又烧人骨为薪,煮人肉以为食者,而食人之人,不数日即面目赤肿,燥热而死。
    于是,死枕藉,臭气熏天,安塞县城外掘数坑,每坑可容数百人,不及掩埋者,又不知还有多少?小县如此,大县可知,一处如此,他处可知。
    百姓又安得不相牵而为“盗”。
    而庆阳、延安以北,饥荒更甚。
    这篇文章一出来,可以说直接让这群江南士大夫高潮了。
    你瞧,你还担心同贼干什么?他们只是盗而已,算不得什么。
    而且他们都快饿死了!
    旱情加剧,只需要咱们守住关中各地,这群饥民不用几天,就得内讧。
    内讧一起来,平叛还不是轻轻松松。
    至于平叛,这不是已经任命杨鹤去当三边总督了吗?
    有他在,再给补几个巡抚、知府,以关中的钱粮,剿抚并举,事情也就能解决了。
    然后,崇祯问,谁去陕西?
    回应的他,只是沉默与推诿。
    大家都能看出来,陕西有兵灾;大家也能看出来,同贼没有想象的弱,嘴上说说可以,真要他们上,他们就是装死不认,或者让小辈上来嘴炮,反正德高望重的清流,就是不上。
    然后崇祯一看,你们都不上,那我选一些人。
    立刻就被反对,认为崇祯给选的人权利太多了,他们到地方还不得招兵买马,到时候对他们这些士大夫来说,都是威胁。
    当然,士大夫们给出的理由冠冕堂皇。
    朝廷没钱啊!
    哪怕崇祯在元年的时候,就把驿站给撤了!
    结果财政状况,还是没有好转。
    但这群老头儿还是阴损的,为了让崇祯自己选择放弃。
    于是他们说,想要剿匪,可以加派剿饷。
    如果加派,那对于皇帝的名声……
    现在的崇祯,终究还是年轻,好名的年纪,怎可能自毁声名?
    所以,在沉思之后,崇祯还是决定,原地提拔。
    之前潼关卫游击将军高从龙,被王二击败之后,且战且退至潼关。
    当然,这只是高从龙的自称,实际上他是被王伊击败的,直接从山里往南跑,王三都控制了韩城的时候,愣是没发现他跑过的痕迹。
    现在,他就地升为潼关镇总兵。
    历史上这位是死了,但现在却奇迹的逃到了潼关,还一跃成为了一镇总兵,真是神奇的命运。
    更重要的还是,崇祯实在没找到可以用的人了。
    明军的主力,因为东北女真兼并了左翼蒙古,导致了整个北京全是前线,这边的兵马,暂且不能大规模调动,只能一点点来。
    所以,崇祯看了一下陕西现在硕果仅存的布政司官员,洪承畴。
    实在没办法。
    就地升任洪承畴为陕西巡抚,让他配合杨鹤,尽快剿灭叛军。
    洪承畴提前了两年担任巡抚,也是整个西部又一大变化。
    之后又点了不属于东林党派系,也不属于阉党派系的几人。
    算是给陕西凑齐了班子之后,崇祯就没什么心思放在陕西了。
    他的目光,放在了山西。
    同贼虽然没有办法拿下潼关,但麾下有一股势力,已经突破了黄河,冲到了蒲州北部诸地。
    王僧,同贼首领王扊、王肁的子侄。
    山西这边的奏报很有意思:言其人,在贼军中素以勇武冠绝三军,被王肁誉为新顺武僧,堪比昔年唐太宗的少室山武僧一样的存在。
    这完全就是一通胡诌,也是为了掩盖蒲州这边的守卫无能的表现。
    不说的厉害一点,那怎么交代河津县已经丢失罪责?
    是的,不仅王三这边在发力,王僧这边也有所成果。
    所以,思虑一二,崇祯还是下令平阳卫出兵绛州,将敌人全部挡住,不能让王僧在山西境内做大,不然潼关是真的难以保住。
    至于山西这边讨要的饷银,崇祯皇帝也很无奈,只能从内帑里拨款三万两。
    多了没有,这些钱之后他还有用,本来就抄魏忠贤所获不多,全部给出去了他还要不要过日子了?
    然后,崇祯就继续兢兢业业的批改奏章去了。
    相比崇祯的诏书,洪家的消息,在五月初六,就秘密送到了洪承畴的手中。
    同时送来的,还有三原县,丢掉了西阳镇,县城暂时没事。
    但王三将兵马从三原调出来,增补给陈耳朵,助陈耳朵和白沉水,将华州城以及华阴县轰开。
    洪承畴被堵在临潼将近两个月,眼睁睁看着华州丢得只剩下潼关卫还在,其他全境陷落的消息。
    同时,乾州、邠州、庆阳府、平凉府都有坏消息传来,人也是麻了。
    不过好在,大同军撤退了,王信控制了临河以东和李家渡,高陵县更换了守军大将为王高。
    大同军兵力收缩,开始准备夏收去了,暂时没有继续进攻的打算。
    洪承畴这才算是喘了口气,等了几天,确定大同军不打算进攻了,他才从临潼县离开,先回西安府,等待朝廷的新一轮任命和征募军队。
    这一仗打下来,他的兵力是严重不足的。
    但凡手里有上万兵马,也不至于眼睁睁看着华州几乎丢干净。
    “王三已经拿下了一半的关中,必须加强团练征募,否则吾命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