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猎手
作者:潇洒出风尘   超能机甲师最新章节     
    张志豪审视着“八角笼”第五版彻底改头换面的装甲方案,他为此耗费了一周的时间。主要改动在于以特定斜向角度设置装甲板,使其更容易偏转伤害而非直接承受。这种微妙的角度和肋状图案使机甲看起来仿佛披上了鳄鱼皮。
    采用如此非传统的装甲布局带来了一个显着的缺点。通过斜向堆叠装甲板,张志豪必须在同等表面积内安装比平直堆叠更多的装甲。
    这就像是用扑克牌搭房子而不是简单并排放置。一种方法最大限度地利用了表面面积,而另一种则增加了密度。为了保持“八角笼”的重量不至于过高,张志豪不得不减少方形装甲层数,并削减柔性装甲的用量。
    “经过这么一番努力,我觉得机甲的装甲性能并没有提高多少。”张志豪叹气道,他预想中的巨大改进并未实现。无论他运用多少技巧,物理上的限制终究无法绕过。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在不牺牲机动性的情况下,其吸收伤害的能力提高了大约5%。”
    这样的改进是以高昂代价换来的。他大量使用的方形装甲比“八角笼”原有的装甲更昂贵,实际上提供的防护力却稍有下降。如果不是张志豪坚持使用模块化装甲系统,采用其他装甲方式的话,可能会获得更高的收益。
    通过这次设计,张志豪感到自己缺少某种元素来让他的设想成功实现。一道无形的墙阻止了他的努力,使他在提升防护的同时完全避免速度降低的和谐统一变得困难重重。
    “这个问题比我想象的复杂得多。”他总结道,并承认自己低估了构思一个无人想到的神奇解决方案的难度。“我现在已经精疲力竭,没法再在这个设计方案上继续深入下去了。”
    当他从事“八角笼”项目时,与之前的作品有所不同。在他最为得意的两款产品——梦幻2r天使之翼和ca-c1马克·安东尼上工作时,他投入了大量的热情,甚至忽略了设计中难以解决的问题。
    尤其是对于早年迅速完成的塞拉芬,如果张志豪重新审视这个作品,恐怕会因其中留下的诸多设计缺陷而羞愧至死。然而他对这款设计的自豪感并未因此减少半分。塞拉芬是一款成功的产品,一些青铜联赛的年轻选手们驾驶它度过了愉快时光。这个设计蕴含着生命的火花。
    那么对于他最新的项目呢?张志豪估计,如果强行推出基于“八角笼”的新变体,结果可能只是一堆废铁。今天他学到了一点,无论你如何专注于单一的设计意图,都无法替代真正的实力。他的技能需要跟上心中的设想。
    他又回想起心中的那个形象。他想要设计一款猎手,一个街头的掠食者,能像猿猴一样灵活移动,又能像人类一样战斗。它可以逃避所有追踪,转而选择追逐敌人,没有任何人能躲过突如其来的致命一击。
    “缺个隐身功能。”张志豪意识到这一点后挠了挠头。
    两星级别的机甲提供了更为成熟的隐身选项,但它们仍然存在缺陷。购买仅在极小范围内有效的许可证要花费大量光辉币。仅从成本效益的角度考虑,这笔开销很难说得通。
    “但我的直觉告诉我它需要这个选项。”
    最初的“八角笼”并没有配备隐身功能。在高度城市化的环境中,金属无处不在,从建筑物到车辆,再到地下管道。所有这些障碍物严重干扰了某些传感器,但并非全部。如果“八角笼”能够妥善管理自身的热量和脚步声,就能悄无声息地接近猎物或在其隐藏地点让敌人毫无察觉地走过。
    “但问题是,速度太慢了。”张志豪注意到这种策略的短板,“‘八角笼’不可能跳到警戒状态的对手身后。”
    在现实战斗情况下,机甲驾驶员并不清楚战场上到底有多少对手,而在竞技场风格的比赛中,游戏总是为队伍提供相同数量的对手。掌握了这些信息的驾驶员如果没有消灭预期数量的敌人,就不会轻易放松警惕。
    “看来不买个隐身模块是不行了。”
    张志豪无奈地叹了口气,决定遵循自己的直觉。这个问题一直在他心头萦绕,驱使他去填补这个漏洞。他退出了设计界面,转向办公桌上的终端,启动《铁血精神》并访问了二星级市场的部分。他无视眼前的所有其他装备,将注意力集中在隐身组件上。
    在市场中,针对让机甲避开他人感知的各种隐身方案应有尽有,虽然没有一个是完美的,但每一种都价格不菲。
    粒子喷射器是最便宜的选择。它的工作原理是向空中抛洒一批特殊粒子,使其扩散开来,用虚假读数淹没对手。微粒中内置的专业锚定机制允许它们在空气中长时间悬浮。
    但这种方法的问题在于,它不分敌我。如果你向空中释放大量垃圾信息,很可能会导致自己和队友被蒙蔽。同时,这也几乎是在向敌人宣告你的存在,你正潜伏在附近,渴望接近他们然后发动攻击。此外,尽管这些粒子具有锚定功能,但在某些情况下仍会随风飘散,很容易被吹走。
    另一种隐身选项是采用主动传感器对抗措施,如电子战(ecm)系统。这类系统有多种类型,有时能同时实现多项功能。它们可以释放噪音干扰某些远程传感器,或者在远处投影一个假目标机甲,甚至在一个小区域内制造多个相同的影像,让敌人误以为是一大群机甲。
    张志豪对ecm系统并不陌生,在他的塞拉芬和幻影机甲中就曾使用过此类技术,它有助于提升这些机甲的规避能力。“八角笼”在遭受攻击时也十分依赖规避战术,因此ecm系统同样对其有所帮助。
    然而,ecm系统也有其局限性。更强大的模块会消耗大量能源,并不能欺骗所有类型的传感器,而且全功率开启ecm本身就可能发出信号,引起未察觉对手的警觉。此外,ecm也无法对付诸如测量地面振动等特殊传感器,最后一点,敌方驾驶员可能会选择不依赖机器,而是利用自身感官观察战场。
    第三种隐身方法是使用专门的涂层或装甲。通过在外层包裹一层能够抑制信号反弹回对手传感器的材料,可以使机甲悄无声息地移动而不被敌人发现。
    但与前两种选项一样,这种技巧无法抑制声音、振动等其他信号。选择隐身涂层或装甲还意味着放弃了更多耐损伤的选项,例如许多驾驶员喜欢购买的一种特殊反射涂层,可以略微抵消来自激光的伤害。
    诱饵、ecm和隐身涂层这三种选项代表了当时隐身技术有限的进步。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里出现了更多复杂的解决方案,但由于它们更高的星级等级,张志豪无法获取这些技术。
    “‘八角笼’不是破坏者,尽管它可以扮演这个角色。”
    两者在角色定位上有重要区别。破坏者通常避免正面冲突,主要在敌后线打击关键基础设施节点。而“八角笼”则专注于密集复杂环境中的纯战斗。它需要的是辅助其更好地消灭敌人的手段,而非完全避开探测的方法。
    “看来在这几种方案中,粒子喷射器最为合适。”
    粒子喷射器虽然受限于单个机甲所能携带的粒子数量,但发射器本身相对低端,几乎可以安装在任何位置。除了载荷容器外,它的重量极轻,能耗也非常低,对机甲性能的影响最小。如同导弹发射器一样,真正的技术在于其所搭载的粒子负载,而非发射方式。可发射的粒子在密度、持久性、风敏感度等方面各不相同。
    在所有可用的选择中,张志豪挑选了一个持续时间较短但在较大区域内效果显着的模块。当他购得着名的瓦尔哈拉粒子喷射模块第一代后,花费账户减少了30万光辉币。许多寻求战场干扰手段的虚拟机甲也选择了同样的粒子喷射器。这款模块的特点非常适合短时间、高强度的竞技场比赛。
    拿到新装备后,张志豪阅读手册并尽可能熟悉新技术。他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决定将其安装在哪里,以及为机甲添加多少个容器。
    “至少好的一点是,就像模块化装甲一样,用完后的容器可以弹射出去。”
    张志豪慷慨地在喷射器舱内添加了四个备用容器。虽然对于一对一的比赛来说这个数量有些过剩,但驾驶员总可以在赛前调整配置,或在比赛开始时丢弃这些容器。
    他着手将喷射器和容器安装到机甲背部。这样安装虽会打破机甲平衡,但能保持其完整的活动范围。不过,张志豪觉得这个添加物有些麻烦,就像给运动员背了个背包,无论包里装的东西有多轻,都会影响其最佳表现。
    “等等,粒子喷射器其实没那么复杂。我为什么非要固定安装呢?”
    没有任何东西阻止他围绕模块临时搭建一个外部外壳。该组件耗电少,只需要一根数据线与机甲处理器进行通信。
    利用设计工具,张志豪迅速构建了一个支架,用来固定发射器和四个额外容器。然后他又添加了几处固定装置,将支架连接到携带这一装置的机甲背部。
    接着,他回头修改尚未完成的机甲,使其背部适应这些固定装置。设计能让机甲从背后安装和拆卸东西的插槽有些棘手,但得益于“八角笼”手臂出色的活动范围,这一设计变得可行。实际上,为了完善这个设计,张志豪花了一整天的时间进行微调。
    完成所有工作后,张志豪满意地看着自己的作品。变体的能力得到了增强,且并未牺牲机动性。如果机甲正在追捕敌人,可以提前启动粒子喷射器,一旦完成任务即可从背部分离。将其藏在角落后,机甲就可以尽情作战。如果能在战斗中幸存下来,还可以返回重新安装粒子喷射器。
    “唯一的问题是,如果机甲遭到背后袭击。”
    为了容纳这种安装系统,张志豪不得不在背部装甲上开几个孔洞。虽然不大,但根据损伤类型和口径,这些缝隙给敌方狙击手提供了一个机会,有可能一击瘫痪改造过的“八角笼”。
    万事皆有取舍。张志豪选择这条道路是因为它符合他所设计变体的猎手特性。“那就让这款机甲更出彩一些吧。”
    正如张志豪在几乎所有机甲上都整合了节日云雾发生器,这款新的“八角笼”也不例外。他在粒子喷射器支架上加装了一个高容量版本的模块,并将其色彩配置设定为炫目的混合色,同时他也添加了常规的白色、灰色或黑色预设设置,以便驾驶员根据个人喜好进行选择。
    张志豪编程让云雾生成器与粒子喷射器发射载荷的同时启动,彩色迷雾和干扰粒子混合在一起,在局部区域创造出既能抑制传感器又具有迷惑性的彩虹薄雾。当然,机甲通常拥有备用传感器模式来应对这种情况,但这不失为一种迫使敌人切换模式的心理战术。他还微调了“八角笼”的观察模式,使其在激活粒子喷射器时自动切换。
    “嗯,‘八角笼’的传感器也并不出色。”
    空中散布干扰物的主要问题在于,它会对包括“八角笼”在内的所有机体一视同仁地造成影响。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张志豪无法找到好的解决办法来缓解这个问题。配备高性能传感器不仅会消耗比他期望更多的能源,而且还会像黑暗中的灯塔一样暴露机甲的位置。
    “这就得看驾驶员如何充分利用装备了,我在这方面帮不上更多忙。”
    为了妥善容纳背部的支架,张志豪再次优化了机甲的装甲方案。装配上长矛和短刀后,这款机甲看上去比基础型号更加凶猛。他又花了两天时间精修其角度和完善平衡性,确保无论是否携带支架,机甲都不会过分前倾或后仰。经过最后抛光打磨,这款变体接近于最终形态。
    最后一步是添加涂层。张志豪选择了模仿基础型号,赋予机甲一个高度反光的铬金属外壳。这样的选择使得机甲在光学传感器面前难以隐藏,但在粒子云中战斗时可能会呈现出有趣的外观效果。
    当他完成全部设计后,张志豪给这款机甲起了个名字。“就叫你迷雾潜行者好了。系统,我做得怎么样?”
    [设计评估:迷雾潜行者]
    变体名称:o-225cm迷雾潜行者
    基础型号:“八角笼” o-225c
    原始制造商:全球星极公司
    重量等级:中型-轻型
    推荐角色:游击战士
    装甲防护:c+
    承载能力:e-
    外观美学:b
    耐力:b+
    能源效率:a
    灵活性:a
    火力强度:f+
    结构完整性:c
    机动性:b+
    侦察能力:d+
    x因素:e
    差异度:37%
    性能提升:14%
    成本效益:-50%
    总体评价:迷雾潜行者是对基础型号的一次重新构想,虽然成本大幅提高,但性能略有提升。该机甲采用了重新设计的装甲方案,稍微提高了伤害吸收能力,但在消耗战中提供了更好的机动性。新增的粒子喷射系统在短兵相接的战斗中能为熟练掌握机会的驾驶员带来优势。
    [您因完成了具有超过10%性能提升的原创设计而获得75设计点]
    [您因设计了一款带有x因素痕迹的机甲而获得100设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