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传国玉玺和北疆总督
作者:双面盾   文成武德景泰皇帝实录最新章节     
    朝廷的使者还没有派出去就有来自北疆的飞马奏报再次呈到了朱祁钰御案上,鞑靼的实际控制人孛来呈报了文书,希望朝廷发还麻儿可儿汗,作为回报孛来愿意奉上蒙元残部一直世代相传的传国玉玺……
    传国玉玺,在中国大地上传了千年的帝王象征,得玉玺者得天下,如果没有传国玉玺就算是谁坐了这个天下也会被世人嘲讽不正宗。
    抱歉,大明皇帝传位近百年就没有那个在中国大地历朝历代争抢的传国玉玺,见都没见过。
    元亡明兴之际徐达大军直抵蒙古大都也就是北平时,元顺帝败退漠北时有传言带走了传国玉玺之后一直在北元主和鞑靼部首领之间传承,而也正因为捂着这个宝贝鞑靼一直与明朝叫嚣着正宗与否的问题。
    蒙古是不是真的捏着那个传国玉玺呢?恐怕只有天知道了,因为这是个在后世数百年后也没有得到各方一致肯定的问题。
    而面对传国玉玺问题大明开创老朱和尚也有自己一套办法,那就是让人刻了好几个玉玺出来传国用~
    其中有一方玉玺还在魔皇进南京时被朱允炆给带走了,去向又是不明。而魔皇也依葫芦画瓢照着他老子那个办法又找人刻了一方玉玺传国用。
    经历了这么几次波折后,对于鞑靼手里捏着的是不是秦朝时候传下来的玉玺,以及大明还要不要这一方玉玺,在大明朝其实掀起的波澜也并不是那么大。
    玉玺而已,这么多年都这么过来了,没有那一方玉玺就不传国了?刀把子里出皇权!如果这还不够,就加上枪杆子和炮捻子。
    朱和尚虽然没念过师范本科可是在理解“军事实力才是稳固江山”的道理上绝对甩了某人大几百年,有了朱和尚打样在前,后面的子孙根本没得空搭理鞑靼的“献宝”策略。
    “传国玉玺而已,很稀罕吗?”朱祁钰坐在龙椅上对于奏报给出了自己的答案:“差人回复鞑靼使者,朕不认为他们手里的传国玉玺是真 的,就算是真的也不在乎。秦朝总共才经历了多少年?几代人?还始皇帝呢!”
    “我大明已经历任七帝近百年,会稀罕那个短命王朝的玉玺吗?告诉孛来,愿意送来朕就当作收了件古物,闲时来出来把玩一下,不愿意送来朕也不在意,别想拿那个旧货来要胁朕大明朝廷。”
    按照后世分析,传国玉玺有几大特征,辨别真假要看这几个特征全都符合才对,但是在历朝历代中传国玉玺出现过多次真假难辩的情况,也就是以假乱真搞掉包之类的事情,最后真真假假到了元代都很难说清楚了。
    根据最早的玉玺出处,是秦朝嬴政安排宰相李斯刻了这么个玉玺当作皇权的象征。秦二世而亡,秦二子婴将玉玺献城时一并给了刘邦作为信物,也就是刘亭长有了传国玉玺这个概念的基本凭证。
    西汉末年王莽躲过了飞向他的玉玺,也正因为这样玉玺被砸缺了一个螭角后来用金子补了缺口。
    再之后绿林军破王莽新朝,玉玺归了刘玄。赤眉军又灭了刘玄,玉玺又到了刘盆子手上。
    而东汉刘秀派出名将平了赤眉军后得到了玉玺,因此有了玉玺比较详细的特征记载:用料为“蓝田玉”,上刻“受命于天,即寿永昌”,螭角用金补了一块。
    再到东汉末年,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孙坚、袁术、曹操等人做过玉玺的经手人。曹丕篡汉后又在玉玺上刻了“魏所受汉传玉玺”,这成了玉玺上的第四个特征。
    再之后就是五胡乱华的十六国时期了,匈奴人的前赵太子将传国玉玺献给了羯族后赵明帝石勒。石勒得了玉玺后又让人在玉玺上刻上了“天命石氏”四个大字,这个时候的传国玉玺看起来更像是被游客涂满鸦的……传国玉玺了。
    然后是石闵灭后赵,鲜卑慕容氏杀了石闵得到一块传国玉玺,可差不多时间东晋声称传国玉玺被石闵手下蒋干带来东晋求援后被调了包,但据传这块玉玺上刻的是“授天之命,皇帝寿康”,与秦时玉玺刻字不符。
    再之后这两块传国玉玺几经其手,直至刘寄奴破长安灭后秦拿到一块传国玉玺。但这块玉玺上刻字用的是阳文,与之前记载使用阴文又不相符,所以一下子跑出来了第三块传国玉玺。
    刘裕篡晋之后,后出现的两块传国玉玺都归了南朝的宋国。而北朝的魏国此时皇帝此时狠不能成为杀佛大能,全国大兴道教的同时对佛寺大拆特拆,在邺城一个寺庙的佛相里又拆出来一块玉玺,据说其他特征都很相似,唯独缺了“天命石氏”这个特征。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开始流传出了玉玺是和氏壁制作而成的说法。
    南朝宋国掌握的两块玉玺因为国家被篡一并归了南齐萧道成,萧衍篡齐建梁又一并接收了这两块玉玺。
    再之后直到唐、宋又出现过多块不同版本传国玉玺的记载,这样算起来前前后后到清朝时一共有十六个不同版本的记载。当然其中可能有重复的记录。
    从这些信息上来判断,蒙元掌握的传国玉玺到底是真是假,是哪一块都很难说得清楚了。
    如果非要分个真假,那么在北魏的佛塔中出现过的那块传国玉玺符合度最高,最有可能是真的,在隋末时遗失了。而其他人完全有可能是为了证明自己得位的正确性自制或为了其他目的仿造了传国玉玺,到了元朝手里那一块多半就是其中一块了。
    而还有一种说法是元朝时为了能够消灭掉汉人的传统文化,将收拢来的玉玺全都给磨掉原来的字,重新刻上字做为蒙元时期一些高官的官印了。反正不管怎么说秦汉时传下来的玉玺存在于鞑靼首领孛来手中的可能性都不高。
    为了一块本就不知道真假的石头块放弃到手的利益,这种事情朱祁钰本来就干不出来,何况对于这块玉玺,甚至对于整个鞑靼部族朱祁钰都已经有了盘算。
    “原本不知道鞑靼部族营地在哪里所以石彪几次出塞都没有大的建树,如今有了麻儿可儿率众来投是不是能够找到鞑靼老营了?”大明朝百万大军不能一直处于防御之中,主动出击才是朱祁钰的习惯。
    让石亨拖住鞑靼大部给别人创造立功的机会,以石亨的尿性多半不会愿意,阳奉阴为是必然的了。而给他侄子创造立功机会,就算他不高兴也不会使阴招下绊子。
    原本兀良哈三部几次被击溃,收拢下来的降人数量总是对不上数。连着阿剌的族人逃走还以为会死饿死冻死在塞外茫茫大草原上,再不就是喂了狼,现在明白了,狼是喂了狼,不过是喂了鞑靼孛来这头恶狼。
    “兵部给个章程,各部协作,一定要让鞑靼部主力南下,让石亨将他们拖在大宁。让石彪出塞直击鞑靼老营。如果有需要就让归化、绥远城官军主力一并协同作战,宁可将归化、绥远两城抽空,也要将鞑靼一举击破。”
    “抽空归化、绥远……陛下三思呀!”归化、绥远就是后世的呼和浩特,无论在明朝还是后世对中国都具有重要意义。
    “慌什么?”朱祁钰难得在朝堂上厉声斥责臣下:“了不起是重建而已,而且这两个城现在已经具有一定规模,防御力足够强悍。就算打不过,拖住鞑靼人两、三个月也能等到援军了吧!”
    可能是这两城的重要意义让人短暂丧失了正确的判断,经朱祁钰这一说众人也松了口气。是的,大明这几年在草原上筑城上还是花了些心思的,以巨石为基石按照外低内高三叠圆环型防御,以马队为主的蒙古军队在没有重型攻城武器的情况下很难啃得下来。
    “眼下北疆不安,而朕已经派出兴安前往塞北传旨,胡太师不日就将回京了。原本朕想也不是非得要派个总督,现在看起来朝廷还是需要尽快商议一个接替人选。”大战在际,已经七月份了,如果临时去找天花又或者其他什么病毒去传播给鞑靼部也不现实,只能靠真刀真枪拼杀了,这样看起来安排一个塞北的总督负责各处军马官民调动还是很有必要的。
    “朝廷百官之前推举了几位总督人选,朕都不是很满意,今日借这个机会再议一议,诸位畅所欲言。”管塞北的总督即要是文官,又得是上马能杀敌,下马懂安民的,还一定要能够服得了众,有足够的声望能够避免朝廷里其他人不对付的人选。
    在京文武百官推荐的人选不是声望不够就是能力不行,再不就是只有纸上谈兵的本事,都难当大任。其中特别一条就是这个人要能够压得住边关那些骄兵悍将,稍差一点的都会被反制。
    比如明末时那些个督、抚,刀把子在手的总兵甚至守备都没有几个甩他们脸子的。我有刀有人,你一个耍笔杆子的能拿我怎么样?
    “这……臣斗胆,北疆人选非得是六部尚书或都察院左、右都御使,便是侍郎也得是领内阁差使的,旁人去了都不行。”这话没错,可这就将人选缩小在极小的圈子里了。
    “启禀陛下,不如派快马传旨让胡太师继续留任?”胡濙无论身份、威望还是经验都没问题,又总督北疆数年,也算是合适的人选。
    “周卿故去是朕心中之痛,怎么可以再让太师重蹈覆辙?太师为国操劳久矣,该回京休息了。何况圣旨已下,怎么好朝令夕改。”朱祁钰并不愿意胡濙继续留在塞北,年龄大了,其实按历史轨迹……
    “于卿,不如……就由卿替朝廷辛苦几年如何?”从殿里十几个脑袋上一一扫过之后,朱祁钰无奈的看向于谦。
    于谦出身军户之家,巡抚山西、河南时有闻声止盗的名望,后升兵部侍郎、尚书也是个知兵的文官。更有甚者,于谦名望足够,作为大宁石亨的“恩相”他石氏叔侄就绝对不敢在于谦面前叽叽歪歪。而于谦领着兵部尚书衔,塞北诸将听其调遣也绝对不会有什么问题,所以这个时候于谦反而是最好的人选了。
    “本来不忍于卿离朕左右,只是塞北实在没有合适的人选。临时从云贵调罗通北上又会耽误了西南布局,所以思来想去只有麻烦于卿了。”于谦的性格其实也更适合这个职位。
    以于谦的性子,如果朱祁镇真的搞复辟于谦多半不会管,但是对于朱祁钰的死活他是一定会管的。此时身为封疆大吏手握兵权反而就容易很多了。
    再者于谦从本心里看不起勋贵和武将的性子已经够惹人嫌了,偏偏对于工作能力差一些的文臣他也完全不给面子,典型就是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孤臣,这也造成了他被复辟的朱祁镇冤杀时满朝文武居然只有一个锦衣卫小校去祭奠了。
    “臣敢不尽心!”于谦倒是干脆,二话没说就答应了下来。
    “于卿千万莫作他想,实在是兵部之重如今就在塞北和南疆。南疆有罗通总督,可北疆暂时没有得力重臣,所以才拜托于卿了。”这话朱祁钰不是说给于谦听的,而是说给朝堂里其他人听的。
    “塞外兵将若有不听调遣的,于卿尽可放心施为,无须专奏。朕将太祖高皇帝用过的御剑赐给于卿总督北疆军马使用,就是那柄饮过朕血的御剑……”朱祁钰下了本钱,把朱元璋用过的宝剑交到于谦手里,如果有哪个作死的闹腾,凭着这把开国天子剑,还喝过当朝天子血的御剑,哪个的脑袋都够砍的。
    “凭此剑,塞北诸关、镇、城、堡不论军旗将校或是官民,均可先斩后奏。莫是有藩亲宗室违禁犯律,可依此剑一并擒拿,敢有违者准一律斩杀。”于谦呀于谦,我这可是买双保险呀!
    按照朱祁钰的设计,有了这柄太祖朱元璋的天子剑,就算朱祁镇复辟之后也拿于谦毫无办法。只要于谦不蠢到交出天子剑,那么朱祁镇复辟的合法性就没有办法回避,凭着上圣皇太后孙氏也没有办法找出由头来解决这个问题。
    “这…臣岂敢。还请陛下收回成命。”于谦哪里知道朱祁钰这么深的算计,自然不敢要这柄太祖时用过剑。
    切~太祖朱元璋用剑吗?一个大老粗,打天下时不是长枪就是大刀,这剑肯定是后制的用来装饰的而已。
    “先生只管留在身边,无事便当作念想也好,警醒也罢,只陪在身旁就好。若是有事,也省了请旨,又或者令出二门,于卿可依此剑自行定夺。”
    令出二门…嘶……这话有深意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