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8章 天子布局荆州牧
作者:红落   三国:兴汉最新章节     
    荀彧之前的分析,再次分说了一遍。
    赵谦看向荀彧的神色就凝重了很多。
    很多年前,何颙就说荀彧有王佐之才。
    其实这种世家大族和名士之间相互吹捧的事情,他见过太多了。
    名士,到了世家这里,受到高规格的接待和帮助。
    然后考校世家大族的俊杰子弟,从中挑出一个或者几个,给予极好的夸赞,这其实就是造势。
    所以何颙吹捧荀彧是往左之才,赵谦其实并未在意。
    这个年间,最不缺的就是少有大志、宽厚仁爱、沉着刚毅有谋略以及王佐之才之类的称呼。
    名士党人之间相互吹捧,三君,八俊,八顾,八及,八厨......都是这个套路。
    就如同李膺,在赵谦看来不过文人一个,并没有多少突出的才学和能力。
    但却被太学和名士们联手推向神坛。
    曾经被他的叔父赵典举为“至孝”,被称为“荀氏八龙、慈明无双”的荀爽,不但纡尊降贵给李膺驾马车。
    还逢人就很开心的说,我今天给李君驾车了。
    ......
    但简简单单的分析,却是他赵谦都没有注意到的细节。
    是啊,刘焉去益州没什么,还带着会望气算命的董扶,就不得不让人多想了。
    整理了思绪之后,赵谦道:“陛下,当令一重臣为汉中太守,如此也就扼住了益州的咽喉。
    刘焉便是有野心,也必然不敢妄动。”
    说到这里的时候,他自然也就明白过来。
    这正是天子这么早招他入宫的原因。
    自己是蜀郡的公卿世家,势力在益州首屈一指。
    若是担任汉中太守的话,定能震慑刘焉。
    于是继续道:“臣愿为汉中太守!”
    说这句话的时候,表面上没有情绪变化,实则心中有些失望。
    毕竟,从三公九卿的卫尉,皇帝身边的大臣,大汉帝国排名前十的重臣,变成可有可无的汉中太守。
    这种失落,不是一般的大。
    以后世而论,相当于京城总司令,变成了汉中市市长......
    刘辩摆手道:“赵卿可是卫尉,外出至少也是州牧将军,岂可为一郡太守。
    我意,拜赵卿为正西将军,持节督益州军事,表面上要分路讨伐凉州。
    实则震慑益州牧刘焉,令其继续供应钱粮于雒阳。
    同时,招募巴郡的賨人和夷人为卒,在汉中屯田,以备不时之需。”
    这个任命,就要重很多了。
    持节的话,代表天子,也就是说益州牧刘焉在军事这一块,都要听从他的调度。
    “陛下圣明,刘焉年长,如此必兢兢业业以奉上。
    敢问陛下,是否乘间将之拿下?”
    这一番任命,赵谦心中就好受多了。
    征西将军,以后他还有机会立下军功,如此,就可以封侯。
    不过,这还不够。
    刘辩接着道:“雒阳令荀卿举荐令郎赵蔺为孝廉,正好,最近身边缺人,便任命其为黄门侍郎吧。
    右中郎将孟益现在军中,三署郎官不能或缺,便以令弟温为右中郎将。”
    三署郎、尚书郎等,都可以算作预备官员。
    各地的孝廉和茂才,公卿子弟,以及有功者,一般都会先做三署郎、尚书郎等。
    而三署郎中的五官中郎将,一般管理的是年岁较大的郎官,有点类似养老的味道。
    负责管理年轻郎官的左中郎将和右中郎将,便是后备官员的分管领导。
    其中左中郎将为刘焉的儿子刘范担任,现在天子把右中郎将给赵温。
    相当于大汉帝国半数的俊杰郎官,就由赵温分管。
    这可是一个相当的肥差。
    “臣必不负陛下所托,震慑益州,并运送钱粮到雒阳。”
    赵谦再次稽首,这一次,心中已经多是感激之情。
    毕竟天子并没有忘却他,还对他委以重任,对赵家可谓是甚是厚待。
    如此一来,他在汉中也可以大展拳脚,把平生所学尽皆展示出来。
    儿子黄门侍郎,伺候在天子之侧,就不会有那么多暗中攻讦他的人。
    你一攻讦,他就知道了。
    弟弟赵温执掌右中郎将署,管理半数的年轻三署郎郎官。
    那明面上,也就没有多少人会攻讦他。
    毕竟,你家的弟子还想不想升职了......
    ......
    赵谦的任命,随即传到三公府和尚书台。
    “陛下这个时候,怎么还记挂着凉州的叛军?”
    崔烈眉头皱起,他这几日多到卢植的司徒中就坐。
    毕竟三公府相连,他和卢植的家乡相距也不远。
    最近察觉到山东的异样,所以崔烈经常找卢植商量。
    “陛下之意,该是稳固益州。”
    卢植正在翻看着尚书台送来的文书,闻言淡淡说道,“现在山东隔绝,益州是绝不能再乱了。”
    “卢君,这次山东,恐怕真的要乱了。”
    崔烈长叹一声。
    “为人臣者,忠心为主,竭力即是!”
    卢植抬起头,不知何时,他的鬓角已经雪白。
    ......
    赵温离开后,刘辩的目光又落到了荆州的位置上。
    按照王谊所说,孙坚怕是要据有大半个荆州了。
    注意到刘辩的目光,荀彧开口道:“孙坚轻狡好杀,杀荆州刺史,以暴力统御荆州,必然得不到世家大族的支持。
    陛下可任命一士人为荆州刺史,待孙坚索要大量钱粮,兵到南阳之际,再联络荆州大族,则其必然首尾难顾。”
    刘辩点点头,比较认可荀彧的计策。
    孙坚,并没有进入士人的圈子。
    在他们的眼中,孙坚不过是个兵痞。
    这种人,老老实实听话还行。
    现在趁乱积攒军功做到两千石的长沙,居然还敢杀士人圈子中的王叡。
    王叡虽然不算核心的士人的圈子,但好歹算是圈内人。
    你可以杀王叡,那就可以杀张咨,接下来,只要有机会,那就会杀更多的人。
    毕岚疑惑道:“若是孙坚不到南阳呢?”
    他这句话,其实是唯恐天子疑惑,而多嘴问的。
    毕竟在他看来,天子虽然聪慧绝伦,但人际关系这一块,肯定不够清楚。
    荀彧回道:“孙家本就依附袁氏,他现在杀了王叡,如果再不到南阳去依附袁术,恐怕天下再无他孙氏的容身之地。”
    毕岚点点头,道:“抛却南阳,荆州最大的世家,乃是蔡、蒯、黄、庞,若能得到这四家的支持,翻覆南郡和江夏并不难。
    南郡和江夏只要平定,也就隔绝了孙坚的退路,如此荆南四郡,传檄可定。”
    刘辩虽然心中已经有了人选,但还是象征性的问道:“两位,还有推荐之人。”
    闻言,荀彧默然。
    他不是没有好的人选。
    不过毕岚是中常侍,他此番做派,其实就是谦让,让一部分功劳,或者说推荐权给对方。
    果不其然,毕岚看着荀彧,心中愈发的喜欢起来。
    以前对方担任守宫令的时候,怎么没有发现这个大才呢。
    见天子也看过来,毕岚思索道:“前大将军府的长史王谦,与侍中黄琬交厚,若为荆州刺史,则必能得到黄家的支持。”
    话音还没有落下,门外小黄门奏说侍中黄琬求见。
    闻言,刘辩不由得笑了起来:“真是说黄琬,黄琬就到啊!”
    于是令人传黄琬进来。
    得知毕岚推荐王谦之后,黄琬摇了摇头,道:“王长史经学世家,为人清高,虽然能力出众,但权变不足。
    如今荆州乱象已现,此去并不合适。”
    刘辩问道:“那侍中还有推荐?”
    黄琬苦笑道:“原本倒是有合适的人选,只不过如今已在弘农。”
    “哈哈哈哈!”
    刘辩也笑了起来,刘表的能力并不差,而且权变和手腕都有。
    平定荆州,也是历史验证过的。
    “刘表和蒯越、蔡瑁等人交厚,此去定能平定荆州。”
    最终,黄琬决定还是推荐刘表。
    “景升现在已经是两千石的太守,要冒这么大的风险去荆州,恐怕刺史已经不够了,但若是荆州牧,又......
    罢罢罢,这个时候,也该是用人的时候。”
    刘表刚刚从大将军掾属提拔到两千石的太守没几天,又被提拔道荆州牧,这已经不是坐火箭可以形容的了。
    但遍观雒阳,确实没有比他更好的选择。
    ......
    “陛下!”
    门外忽然传来御史中丞孙嵩有些焦急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