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就得带奇怪的徒弟。
作者:武剑仙   我一个国家队,混娱乐圈很合理吧最新章节     
    第224章就得带奇怪的徒弟。
    几位教授的眉毛微微抽搐了一下。
    这个问题,其实真的很难回答。
    因为,范围实在是太广了!
    鬼知道你想听什么答案?
    就这话题。
    发展出来几百上千不重复的论文都完全没问题。
    “我觉得,华夏音乐体系现如今需要在保持特色基础的情况下,尽可能借鉴西方音乐,进行扩充与发展。”
    许欣开了口。
    第一句话。
    就十分的空泛。
    李景霖微不可察的皱了皱眉。
    但很快。
    随着许欣接下来的话。
    李景霖的眉头开始舒展开。
    “华夏很早就掌握了七声,但偏爱和谐的五声,所以,长久发展而来,愈发追求旋律与节奏,但却轻视了和声作用,而西方音乐则是更加注重和声。”
    “西方音乐更加讲究一个宽度,整体性更强,如果以画来描述的话,便是一层一层的油画,要有线条,色彩,敏感,一层一层的颜料铺陈,在各项上更加均衡。”
    “而华夏的音乐若没有明显的旋律,便不称其为音乐,和声可有可无,如一些水墨画一般,线条,轮廓,但大道至简,更注重意境。”
    “就好像国画在透视手段上表现的并不明显一样,华夏音乐不是没有和声,而是十分不明显,并且极少运用。”
    “这些差异,更多的是源自于其他方面的。”
    许欣的思维清晰,阐述的十分有条理。
    并且,是处于一个十分客观的角度,对两者的不同做出比较。
    并没有带什么感情色彩。
    也并没有踩一捧一,或是迎合投机的感觉。
    “所以,若是没有接触过华夏音乐的西方人,听华夏音乐,就会觉得仿佛只有一根线在飘,十分不够凝实,而华夏人听西方音乐,也由于习惯不了和声的原因,觉得西方音乐如混杂的噪声。”
    “我个人的角度来说,会觉得,华夏音乐在意境上更为深远,而西方音乐的形式更为厚重,现如今的华夏音乐发展,需要在保持深远意境的基础上,其实也应更注重和声的功能与效用,着重挖掘音乐基础的更多运作方式。”
    听了这些话。
    李景霖忍不住点了点头。
    这个学生,的确能够很清晰的看出事物本质的问题。
    华夏的音乐,很受华夏文化的影响。
    华夏的传统文化,有些东西,放到现如今,就一定是正确的么?
    那肯定不能无脑的守着陈规陋俗。
    而是要有辨识度的去合理继承。
    那对于西方艺术的看法呢?
    爱国,是一定要贬低别人的东西吗?
    李景霖要找的学生。
    一定是可以抛弃掉偏见,去看本质,有脑子的学生。
    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
    都不会无脑的去吹。
    也不会无脑的去夸。
    就事论事,只研究艺术方面的问题。
    华夏音乐由于起始时是严格遵循礼教的,并且,五声音阶也是基于完全五度,四度协和的原理,所以,这些音符的和声,不仅松弛空泛,变化也十分有限。
    五声本身就很协和,和声对节奏的动力加强十分有限,更是很难推动情感起伏。
    再加上当时的思想与士大夫的生活里。
    五声足以表达“顺应自然,以求安适”和“静漠恬澹,优游逸豫”的想法,符合孔子中庸之道,老子的清静无为。
    所以,华夏的古人,在遵循礼教,并且钟爱五声音阶的基础之上
    的确没什么必要去发展和声的。
    所以,华夏音乐的和声,更多的是在少数民族的音乐里。
    体系不同罢了,每个体系的音乐都有符合自己的形式,说爱斯基摩人不用冰箱就是落后,显然是不对的。
    但和声,就如冰箱一般重要。
    古代的华夏音乐没有,不代表现代的华夏音乐就不需要一般。
    爱斯基摩人固然可以画一个圈,只将自己圈在极地,不去追求对冰箱有需求的生活
    但想要发展。
    毕竟还是需要走出去。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发展,还是得有的。
    中庸之道与清静无为是好的,是有大智慧的。
    “顺应自然,以求安适”和“静漠恬澹,优游逸豫”也是一种不错的生活态度。
    可若想发展,却并不能一味如此。
    若是理解偏差,或者过度践行“清静无为”.反而容易产生十分消极的人生观念,会限制一切内容的表现与发展的,这里面,不只是哲学,思想,科技,同样也包括艺术。
    华夏音乐,其实,正是在这么一个状况之下。
    尤其是对于大众们来说,更是如此。
    而这时。
    许欣再次开口说了起来。
    “并且,音律侧重方向不同的原因,也同样包含语言。”
    “西洋的语言更加偏向是一种一维的节奏性质的语言,所以,在他们的音律发展上,语言的节奏,并不会影响到旋律,并且给与和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华夏的语言是一种旋律性的语言,从文字的笔划,象形的二维基础上,多增加了音调这一三维的概念,赋予不同的读音,一个字,不同的读音音调,可能涵盖不同的意思。”
    “所以,华夏语言是有旋律的,抑扬顿挫的婉转,更容易成腔,自然在旋律上更为注重,发展的更深,而和声,有时候往往会影响到语言的旋律性。”
    说到这里。
    许欣微微一笑。
    说出来的话,十分有水准。
    甚至让几位教授都连连点头,赞叹之色溢于言表。
    “所以,若是从音乐的总体来看,我国音乐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独特的音乐体系与音乐审美习惯。”
    “探究其发展的规律与源头,了解其形成的条件和原因。”
    “总结发展中所忽略的元素,保持自身优势竞争力,才可以将华夏源远流长的民族音乐,推向更加蓬勃繁荣,瑰丽多彩的境地。”
    啪啪啪。
    几位面试官忍不住给许欣鼓起了掌。
    这眼前的漂亮大妞,可不只是拿奖给力,演奏实力强大。
    从刚刚的论述里。
    完全可以看的出。
    许欣对于东西方音乐,是有着十分学术性的探究,以及自己独立的思考的。
    别说。
    还真的很能讲到点子上。
    起码。
    就刚刚说的这些话。
    若是整理一下。
    并且具体精简,拿出实例论证,阐述一些发展的建议与方向.
    谦虚一点。
    c刊的硕士论文那是绝对没啥问题的。
    “很好,很不错。”
    李景霖也满意的点了点头。
    能有这样的见地与思想
    这许欣在践行华夏音乐发展的这条路上。
    其实已经等同于是入了一个门了!
    这入门。
    其实真的很难。
    因为,能够平和的看待音乐本质发展的问题,不带有任何有色眼镜与偏见。
    是最难的。
    这里的偏见。
    无论是对华夏音乐的无脑吹捧,还是对华夏音乐的无脑贬低。
    亦或是对西洋音乐的原地下跪,还是对西洋音乐的不屑一顾。
    都兼而有之。
    普通人二极管也就算了。
    若是身为一个音乐研究者,从业者,达到了硕博这一水准的情况下,还具有这些不好的偏见。
    那才是音乐的灾难。
    接下来。
    便是一些其他问题的面试。
    不得不说。
    许欣的确是个牛人。
    话语里,条理清晰,逻辑分明,并且十分的客观中肯,理论的底子也很高。
    虽然说。
    面试结果还没有出来。
    但几乎所有人都知道。
    这个许欣。
    指定是被录取了的。
    “的确很难想象,她只是个本科生。”
    张毅挑了挑眉。
    “思维敏锐,逻辑清晰,理论知识足够扎实,能够很快的从李景霖教授的问题之中,找出自己能够回答的方向,并且,对东西方的音乐体系与发展源头了解的都足够深远。”
    “不错啊,李教授,你这第一个徒弟算是到位了。”
    李景霖挑了挑眉。
    呵呵一笑。
    “这姑娘的确还挺有意思的,有点东西。”
    “继续继续!”
    很快。
    面试便继续进行。
    一连面试了几个。
    问题也是各式各样。
    “josefsuk的作品需要在演奏技法上做哪些东西,能使得它们更符合20世纪音乐的特点”
    “你觉得现如今的演奏家在情绪,音色,叙事表达,以及技巧方式上,与上世纪的演奏家有怎样的本质区别?”
    期间。
    有张毅教授十分满意的,也有方平教授十分满意的。
    但李景霖却一直不置可否,给出的评价也比较一般。
    直到一位看上去有些木讷的男生走进来后。
    李景霖才又露出了比较感兴趣的表情。
    “如果演奏李景霖的作品,《威尼斯狂欢》,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去进行诠释?”
    木讷的男生抬起手挠挠头。
    看上去愣呵呵的,有些不太聪明的样子。
    “我不道啊。”
    “.”
    几位老师微微一麻。
    这么诚实且直白的“我不道”,的确给各位老师弄的一时之间有些不太会了。
    “就每一次拉琴的心情都不同,所以,理解和表达上肯定很难说出这个这个具体的.”
    木讷的男生紧皱着眉。
    似乎是想极力表达自己的那种感觉。
    但仿佛搜肠刮肚,也不知道该怎么具体表达。
    于是,用一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方式开了口。
    “嗯,对,就是这种,你们懂的!”
    “.”
    张毅教授和方平教授对视一眼。
    有些无奈。
    这位男生在复试的时候表现的十分优秀。
    比不上许欣。
    但绝对是前五的存在。
    原本是觉得,这个学生不错。
    可是此时这么一回答,反而觉得有点没底了起来。
    “也就是说,你每一次对作品的诠释都不同,都是在你对作品解读,理解后,根据你每一次表演时的心情,来做出不同的诠释?”
    李景霖顿时来了兴致。
    忍不住追问了起来。
    “嗯,好像是这样的!”
    别说。
    木讷男生的这句话。
    还真让李景霖重视了起来。
    这样的人。
    在行业里。
    有两个称呼。
    一个,是鬼才。
    一个,是疯子!!
    他们不会循规蹈矩的去诠释同一部作品,而是“我特么爱怎么诠释就怎么诠释,全看爷今天的心情”。
    也就是说
    同一部曲子,正常情况下来说,是不同的音乐家,有着不同的诠释方式,但如果是同一个音乐家去演奏同一个曲子,这解读和诠释,会极其的近似。
    但这种人是不一样的。
    他每一次的诠释,都会被心情所影响,所以表达出来的内容完全不同。
    想怎么改怎么改,只要符合他的内心世界,他就会去演奏。
    虽然,看上去十分的任性。
    但李景霖知道。
    或许他并不适合浪漫主义的标题音乐。
    可若是古典时期,一些非标题性的音乐,却能在这种人的演绎下,绽放出相当多,且相当不同的想象力。
    这是个歪才,长歪了,但特么歪的怪牛b的。
    “也就是说,你在复试时演奏的b小调小提琴奏鸣曲,在72小节到78小节中,你将连弓改成抛弓的那个设想,是你一时兴起的即兴演奏?”
    “嗯,是的,因为我当时拉到那一段的时候,突然感觉有点像是小猫咪看到了大象的样子。”
    听到这个回答。
    李景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
    那个奏鸣曲是没有任何标题的,也就是说,没有明显的故事内容。
    什么小猫咪大象,全是他自己yy出来的。
    而那一段的连弓片段,是从前面中弱,达成一个渐强,然后在72到78小节进行一个突强的处理,以达成一种戏剧化的效果。
    眼前这位木讷的男同学并没有循规蹈矩,而是在突强的情况下,将连弓变成了抛弓。
    虽然突强的感觉,不至于特别的明显,但整体的色彩,产生了一种特别活跃的变化。
    别说,还真挺合理的。
    就好像轻轻脚步的小猫咪听到远处越来越强的步伐,然后看到了大象,在突强的这个环节跳了起来一般。
    若是一个比较死板的评审听了,会很不悦。
    因为改动的确特别大,特别不一样。
    但李景霖却觉得,这样的处理,实在是很有想象力。
    “好好好,很棒,艺术需要想象力,艺术就是想象力!”
    李景霖眼前一亮。
    “你叫什么名字?”
    “刘刘晨阳。”
    带徒弟嘛!
    就该去带一些奇奇怪怪的徒弟。
    保不准会进化成个什么魔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