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中秋(93)
作者:鲅鱼饺子   九十年代之老王家的卤肉店最新章节     
    洛阳城里见秋风。
    早上醒来洗漱,院子里传来的浓郁的桂花香气,像是李娟女士惯用的那款经典国货一样。
    王志强刷着牙满嘴白沫的围着星星点点的桂花树看花。
    罗晓倩不是第一次看到,还是暗暗吐槽,真是个奇特的嗜好。
    脚下没停的转到了厨房,早上马大姨会把孩子塞到两口子床上,再去做饭。
    运气好,两口子就搂着孩子继续睡个回笼觉。
    运气不好,就得迷瞪着眼伺候小宝宝吃喝拉撒,一直等婆婆醒了来接班,罗晓倩跟王志强才算能腾开手洗漱。
    他们家每天早上,什么时间饭熟,什么时间开饭都跟尺子量好差不多。
    就连笑笑吃奶的时间都大差不差。
    马大姨按惯常的习惯,滚了锅玉米糁稀饭,热的手工大馒头。
    炒的豆芽千张跟土豆丝,又切上盘冒油的自家腌的咸鸭蛋。
    还有老姑太太每顿都离不开的腌芥菜丝。看到罗晓倩进来端饭。麻溜的就去后院叫俩老太太吃饭。
    等人齐了,稀饭也温温的正好入口。
    王志强掰开馒头,夹了块腐乳均匀的抹开,又铺上层咸菜丝,土豆丝,跟豆芽千张丝。
    两手握着使劲儿咬了一口,看着吃相就馋人。
    罗晓倩瞅着自己手里的馒头也跃跃欲试。
    李娟笑道:“这馒头你马大姨蒸的太大,想试试掰一小块尝尝也行,我是来不了这怪吃法。”
    试试就试试。
    这家大业大的,不差这么块豆腐乳。
    真是不尝不知道,一尝还真好吃。
    看着儿媳妇眼前一亮,加快了咀嚼的速度,李娟不禁感慨,真是一个被窝里面睡不出来两样人。
    热热闹闹的吃完早饭,马大姨跟俩老太太推着小车带孩子出去遛弯。
    顺便目送王志强他们一家四口兵分两路出门上班。
    一阵小风打着卷的捎下来片叶子拍在车窗前面。
    李娟下意识的计算下日子,明天居然是中秋节。前两天还惦记着过节呢,员工的中秋节礼都备齐好几天了,结果快到跟前了自己家忘的干干净净。
    这么一提,后座的罗晓倩也想起来了:“昨天还说领东西呢,我忘的一干二净。真是老话说的一孕傻三年啊。”
    李娟歪头不赞同的说道:“你忘事儿跟怀孕没关系,你就是单纯的爱忘事儿,心大。”
    这话说的,虽说都不是新媳妇了,也有点不好意思。
    罗晓倩赶紧把话题岔开:“那明天咱家咋安排啊,月饼啥的都不用买了,我跟志强发的都够吃的。”
    这话倒是不假,肚里不缺油水的话,就那二斤月饼,够一家人过个节。
    今天是周三,明天是周四,全得上班,顶天也就晚上能凑一起吃顿大餐。
    好在后天周五是国庆节,正好放三天假。
    不过就王志强他们派出所的尿性,不值班就不错了。
    李娟大手一挥:“到跟前儿再说,家里啥也不缺,不行国庆节的时候去买点秋装算了。”
    这个可以有,罗晓倩摸着自己腰上还没消完的赘肉,心想大不了买两件宽松点的,瘦下来也能穿。
    王建国这会儿是什么话也不发表。
    作为挣钱的耙子,从来对家里怎么花钱话语权不大。
    婆媳俩亲亲热热的说了两句话,小车就到了联社大门口。
    熟练的一掉头,老两口携手上班。
    有人过节有人渡劫。
    作为刚刚从五院出来的名人赵大军。
    已经好几天没办法上街干活了。
    自打街道从五院把人接回来。
    跑前跑后的给弄了个居家供养的五保户,监护人就是自己加一起一百三四十岁的老姐姐跟老姐夫。
    这个还真说不好谁先送谁呢。
    有了这个身份,一个月好不好的还给几十块钱。(这个具体数字没找到,大概就是不低于上年所在地区的人均收入的百分之六十,特别少的一笔钱。)
    李老栓自觉不能白拿政府的钱,就是不让他出去碰瓷。
    不知道也就算了,知道了感觉实在是丢不起那个人。
    街道办坐着五院的车给人送到家时,赵大军瞬间就成了整个胡同的名人。
    传言传到最后,说是赵大军想媳妇想魔怔了。
    差点对姐姐伸出魔爪,被姐夫李老栓大义灭亲送进去的。
    头一次听到的时候,李老栓气的夹断屎厥儿,就要跟人在胡同口的厕所理论。
    只可惜,年纪大了,括约肌不听话,等提上裤子,两个扯闲篇的都走远了。
    回去家里,看着赵大妮跟赵大军就横挑鼻子竖挑眼的。
    赵大军头两天回家的时候,因为被五院治疗的迷迷瞪瞪,倒也没反抗。
    等迷瞪过来了,顿时跟喝了口猪油一样腻歪。
    这事儿还没处说理去。
    只能认栽,反正也没多少人信,大多数人说闲话也就图个嘴上痛快而已,等更大的新闻爆出来之后,自然就没人提了。
    过了一个礼拜之后,在赵大军锲而不舍的抗议下,他的活动范围终于从院里转移到胡同附近。
    毕竟是个大活人,不能天天圈着,就是养条狗也得没事儿牵出来透透风啊。
    说不得就是这条理由说服的李老栓。
    虽然没有证据,但是赵大军直觉就是。
    刚出院那天,赵大军整个人干干净净的,露出了少有的原色--还不黑。
    这一个礼拜过去之后,又脱掉了干净的病号服,套上自己的那套洗了跟没洗差不多的工作服,再加上油腻的头发,胡子拉碴的脸。
    又无限接近了进五院之前的样子。
    没敢走远,身后还跟着几个耳报神--李老栓用糖果收买的几个胡同里的非学龄小朋友。
    最后百无聊赖的往街角一坐,晒着秋日的暖阳开始打瞌睡。
    还别说,这自由的空气就是助眠,没一会儿,赵大军就勾下了头,睡的喷香。
    最后是被路过公交车的鸣笛声给吵醒的。
    日上中天,擦了擦嘴角的口水,赵大军迷糊下准备站起来回家吃饭。
    却赫然发现,身旁扔着好几个钢镚。
    不知道被谁就地取材,好心的放在了个破碗底儿上。
    抓起来一数,也一块多呢。
    真没想到,打个瞌睡还有这种意外之喜,跨行都如此顺利。
    有没有风险,除了收益有点小,没啥不满意的地方了。
    赵大军把钱装进兜里,不甚满意的看了看那块破碗底,想了想,还是找片树叶擦擦拿了回去。
    这可真是老天赏饭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