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顿悟
作者:钉耙捞月   隐形富豪炼成记最新章节     
    从南湾湖回来,刘月英与凡学梅陪着马玉芬母女,又去了光州净居寺。
    她们先去光州,住在光州城里。
    傍晚,夕阳斜照,小黄河上相隔不远的新旧两座大桥,都沐浴在晚霞中,让河两岸的民居有一种宁静的美。
    刘娇与凡学梅陪着母亲,乘船逆流而上,大约3000米后,又掉头顺流而下。
    路过河北岸的观月亭时,刘娇看到凡三竟然还像她们上船时那样,在望河楼前,河边亭子上沉思漫步。
    望河楼、铁旗杆与镇潢桥合称光州三大地标。
    望河楼第一层有碑记,第二层的楼外四面刻有文字,西面是“汲古”,南面是“滴翠”,北面是“崇文”,东面缺失。
    抗战初期,围绕着望河楼、镇黄桥,中国军队曾与日军殊死搏斗。
    上学时,凡三曾从望河楼改建的图书馆借书看,因此,也常到楼前的观月亭上眺望小黄河两岸风光。
    观月亭是个六根红漆柱子支撑的四角亭,雕梁画栋飞檐,飘飘欲飞。
    亭子中间,有一张石桌,上面刻着象棋盘,楚河汉界,非常分明。据说,抗日名将吉鸿昌曾在这里与人对弈。
    “大姨,三哥小时候也这么不爱说话吗?”看着踽踽独行的凡三,刘娇不由好奇地问。
    “哪里呀!小时候,三子话忒多,见到不懂的事,就喜欢问,上课把老师都问怕了。邻居都说,家里鸡嘴下磕都被他吃了,这么爱接话!”
    凡学梅想起小时候弟弟喜欢多嘴的事,不由笑着说。
    “那他怎么会变成现在这样,没人问,可以一天不说话?”
    刘娇更为好奇。
    凡学梅苦笑着说:“你看看沂生,话是不是少多了?”
    表姐这样一说,刘娇恍然大悟:“难道三哥也失恋过?”
    “岂止失恋,结婚登记后被闪离了。”
    听了凡学梅讲述,凡三当年被吴秀玉闪离,那种无法排解的愁苦,以至于被汽车撞倒,差点丧命的经历,刘娇不由唏嘘不已。
    马玉芬也没想到,这个曾是自己同行的外甥,情感经历如此曲折。
    晚上,马玉芬与表姐聊天,才得以知晓凡三整个的感情与婚变历程。
    知子莫若母。
    刘月英告诉表妹,自己这个儿子头3次大的人生挫折,彻底改变了他的性格。
    第一次,凡三初中毕业想上高中,却被父母老师逼着上中师,从此,他的话少了一半。
    第二次,凡三与吴秀玉定亲登记,后被闪离,遭遇车撞,从这以后,他的话又少了一半。
    第三次,凡三与吴秀玉结婚生子,再遭背叛,被开除教师公职,自此,人前没事,他就基本不说话了。
    南下进厂打工,人前凡三不笑不说话,人后却多是看书或睡觉,言语很少。
    “那个吴秀玉难道是国色天香,三哥对她这么痴心?”刘娇不由追问。
    “孙倩也不是绝色呀,沂生不一样迷得不能自拔!”陪坐的凡学梅不由苦笑。
    “她是思念思想的亲妈吧?”马玉芬问表姐,刘月英点点头。
    “怪不得!”
    想到凡三对这姐弟俩无微不至的关爱,马玉芬总算知道了终极原因。
    这对长子长女,无疑是凡家未来执掌家族财富的第一人选。
    “看来,年轻时的白月光,一直闪烁在三哥心灵的天空。”刘娇感慨。
    凡学梅叹息:“有思念思想在身边,他想忘也忘不了!”
    第二天,凡家一行前往静居寺。
    这座寺庙,凡三早就闻名但没来过。
    在光州师范上学时,有几个同学结伴来游,那天,他正好有事耽误了,结果,毕业后再没机会,直到16年后的今天。
    净居寺建于南北朝北齐天保年间(公元550—560年),最早由名僧慧思在此地结庵讲佛。
    相传齐天保五年,春光旖旎,山花烂漫,万木争荣。
    慧思一路传教,来到光州大苏山,只见群山环抱,一峰独尊,仿佛人间胜境。
    他正打量,忽见一位白发老者路过,便问老者姓氏,对方答曰“苏氏”。
    再一问,老者说此地南有大苏山,北有小苏山。
    闻听此言,慧思想起临行前师父所言:“遇三苏则住。”于是,他决定在此结庵。
    这时,他再寻苏氏老者,发现对方已无影无踪,便料定此人乃当地山神。
    山神点化慧思,在大苏山结庵传授佛法,一直是当地口口相传的美谈。
    后来,道岸禅师领着鉴真等徒弟,离开长安,来此正式建庙。这就是净居寺最早的禅院。
    上千年间,净居寺多次毁于兵火,到1980年代,仅剩主殿几间。
    凡三等人来时,净居寺正在逐步恢复建设,巍峨壮观的紫云塔尚未复建。
    这时,游客能看到的,还是比较简朴的庭院,里面供奉着佛祖与观音菩萨。
    净居寺门前,有几株古柏,传说是唐朝道岸禅师与定易和尚合栽。
    其中一株唐柏,上面寄生了银杏和檀树,被称为“三异树”。这棵树,三四个人才能合抱,至今郁郁葱葱。
    过了这些古柏,才到山门。
    母亲等人忙着到里面拜观音,凡三则静静地察看有关碑文,了解净居寺的佛教渊源。
    让他意外的是,这处豫南禅寺,竟然是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的发源地。
    天台宗初祖智顗,曾在此苦修七年,有一天在山中顿悟,这就是佛教史上有名的“大苏开悟”。
    更让凡三惊诧的是,鉴真大师年轻时,也曾在这里跟着道岸禅师苦修数年。
    而道岸自己,恰恰是光州人。
    鉴真就是从这里出发,沿淮河传教。到扬州弘法后,名气大涨。之后,他才决定东渡日本。
    换句话说,净居寺实乃中国天台宗、日本律宗的祖庭。
    不过,这些从大苏山走出去的弟子,他们后来常驻弘法之处,远比祖庭有名。
    净居寺香火鼎盛时期在宋朝,宋真宗赐名“梵天寺”。
    当时,僧超一千,房过千间。
    苏东坡流放黄州时,从东京出发,路过这里,曾流连半月。
    他在大小苏山读书吟诗,顿生“愿从二圣往,一洗千劫非”的感悟,留下“春风岭下淮南村,昔年梅花曾断魂”的名句。
    大苏山海拔并不高,站在山顶,遥望远方,丘陵起伏,树木茂密,茶园满野,景色秀美。
    据说,茶圣陆羽曾到此一游,得出“淮南茶,光州上”的结论。
    对于茶道,凡三没有太多研究。
    站在这里,对他触动最大的还是智顗当年的“大苏顿悟”。
    遥想当年,正是在这片青山秀水之间,那位宗师领悟了“一念三千”“三谛圆融”的佛理。
    “一切诸法,皆由心生”。
    俗世间,到了凡三这个层次,是时候各种理念圆融,多个境界无师自通了。
    大苏山山顶的紫云塔早已毁坏,这座塔最早也是道岸禅师所建。
    据说,塔顶上有紫云如华盖,凝久而不散,看见者都能沾光,带来好运。
    无论如何,佛学渊源颇深的净居寺,终究未能如天台山的国清寺,扬州城的大明寺那样名扬四海。
    抚今追昔,凡三以为,这里地处三省交界,兵家要冲,导致净居寺饱受兵灾,多次被战火毁坏。
    而周边经济不甚发达,当地信众有心无力,寺院长期得不到修复,才让这处两大宗派的祖庭,落寞至此吧!
    实际上,在豫南,净居寺恐怕还不及雩娄境内的观音山出名。
    在外面徘徊好久,凡三才走进净居寺山门。踏进庭院的那一刻,他顿生进入深山古刹的感觉,整个身心为之一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