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4章 律法+民生
作者:长夜未明   我化身天幕剧透历史最新章节     
    嬴政眼前一亮,可算听到些有用的东西了!
    其实大秦也有自己的选官制度,譬如军功制和保举制等,还有与五经馆有些许类似的学吏,也就是进入学室为弟子。
    但这些都是有一定门槛的,比如保举制,这就需要被保举者有一定关系,或者是能接触到保举者,这对不少人来说都是很难的。
    以及世官制,地位较高的官员可以使自己的儿子得到官职,这就更难了。
    但五经馆就比较先进,允许寒门子弟进行学习,考核通过后便可授予官职,还不收学费……这也太令人心动了!
    虽然嬴政吸纳了不少人才,但谁会嫌人才多呢?谁知道那些普通人中会不会有才能出色的人?
    至于运转此事所需的钱财,这不是问题,挤一挤总会有的。
    刘彻下意识地点了点头,这萧衍的想法,居然与他不谋而合。
    他一直想要设立类似于五经馆的机构,为朝廷培养出更多的人才,只不过这个想法还在构思阶段,并没有完整的方案。
    萧衍的奇思妙想,无疑是给了他启发,实在是妙计。
    李世民赞同地说:“即使在现在,这项制度也是很优秀的。”
    就凭免学费这一点,便足够出色了,毕竟读书成本高,很多人都读不起书,免除学费便减轻了学子的大部分负担。
    如若学子没有了经济上的负担,想来便能更专注于学业,心无旁骛,于国于民都是一件好事。
    【萧衍在纳谏方面也做得非常好,无论是官员还是百姓,只要有好的意见,那么便可以提出来。为了更好地吸收人才,他还设立了谤木函和肺石函,如果有人的才能被埋没或是功劳没有得到表彰,便可以写信放进肺石函,如果百姓想要提出自己的意见,便可以写信放进谤木函,也算是封建社会比较难得的一项设施了。对于封建帝王来说,能否接受臣民的谏言,也是一项比较重要的评判标准,譬如唐太宗李世民,他便非常善于纳谏,他与魏征的故事也让无数人津津乐道,虽然李世民有时被怼得很是恼怒,但他从未真正惩处过魏征,而是给予了他很大的宽容。萧衍善于纳谏且乐于纳谏的精神,这是很值得表扬的。】
    说起这个,李世民不由地感慨道:“虽然魏征有时说话不太中听,但他实在是一位不可多得的贤臣,多亏了他的辅佐,使我避免了许多错误。”
    遥想贞观元年,他下令征召士兵,本来范围规定在十八岁以上,但封德彝认为有些人不到十八岁,但身体健壮,也可以征召。
    对此,李世民表示赞同,魏征却出言反对,一番力劝,这才使他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
    还有贞观二年,传闻岭南冯盎密谋造反,他想要大举征伐,还是魏征站出来劝阻,最后只派了一个使者便解决了这件事。
    更让他得意的事,魏征从前效忠于李建成,如今他却不计前嫌中重用魏征,更展现出他博大的胸怀,魏征也配得上他这样对待。
    魏征听了这话,脸上丝毫不动容,反而郑重地说:“臣身为陛下的臣子,自然要直言进谏,陛下难道不明白忠言逆耳的道理?”
    李世民尴尬地说道:“哈哈,魏卿说的很有道理……”
    刘彻满不在乎地说:“如果有人能提出对大汉有利的建议,我也是可以做到善于纳谏的。”
    前提是有利的建议,鸡毛蒜皮还没什么用的建议就不要提了。
    刘邦一笑,他记得自己刚入咸阳时,难免被秦宫的繁华迷了眼,樊哙的劝告也听不进去,还是张良出马,他这才明白过来。
    若非张良劝说,恐怕他就要沉溺在咸阳宫室的富贵中,忘了自己真正的目标了。
    【萧衍在律法上的成就也颇为显着,许多朝代都会制定本朝的律法,比如唐朝有《唐律》和,明朝有《大明律》,但在萧衍上位之前,无论是刘宋还是南齐,都并没有在律法方面做出革新,而是沿用了晋朝的律法,虽然轻松,但对于国家来说却并不是一件好事。对此,萧衍登基后便开始着手制定新的律法,在数位臣子的努力下,终于修成了一部比较完备的《梁律》,算是南梁律法上的一次革新。】
    【但美中不足的是,虽然已经有了新的律法,但具体执行起来却并不尽如人意,萧衍对于无权无势的老百姓,自然是严格执法,但轮到王公贵族犯法,处置却减轻了许多,即使有人指出这一问题,萧衍也做出了改进,但这样的现象一直都存在,这无疑是助长了权贵们的嚣张气焰,甚至于做出白日在都城杀人的恶行。】
    李世民说道:“这就是他的不对了,律法怎能因身份的高低而不同呢?”
    如若身份高贵之人犯法却得不到严惩,长此以往,权贵们便会对律法失去敬畏之心,百姓也会心生不满。
    凭什么我们犯法会受到严惩,贵族们犯法却不痛不痒?
    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才是一部律法存在的意义,虽然不绝对,但贵族知法犯法的风气却不能助长。
    萧衍面露忧愁,他不是不知道这样做的危害,但是……他叹了口气,横竖这事不是很紧要,以后再说吧。
    朱元璋说道:“我还是比较一视同仁的。”
    马皇后笑了笑,不置可否
    【除此之外,萧衍在经济民生上也施行了一系列善政,积极开辟田地,只要是土地,便要尽到利益最大化,但光有土地还不够,田地也是需要有人进行耕种的,各地的流民便是最佳劳动力,为了吸引这些人的注意,萧衍下令如果有百姓流落他乡,可以回归原籍,还会免除三年的课税,即使不想回去,这也是没什么,百姓可以选择在当地落户。除去官府负责种植的部分田地,其余公田都分给贫苦的百姓,贵族不可以占用,如此一来,既可以维持生计,又可以增加劳动力,还有助于恢复社会经济,使百姓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