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无耻的慕容伏允
作者:刀切西瓜   大唐:跟着李世民打天下最新章节     
    朝堂之上,李世民脸色巨差无比,一瞬间就对慕容伏允的印象差到了极致,尽管在之前他对其的印象也不好,而连带着他对那位还没有出嫁的公主也有了一点意见。
    尽管他心中明白这件事跟这位公主没有一丁点的关系,但心中也还是难免有想法。
    于此同时,他也准备再次写信去指责对方,而且这次的语气与上次相比,都是严厉了许多。
    但就在这时,从与吐谷浑交界处的地界之一凉州,一份军报八百里加急的传来,一下子就将李世民心中那压抑已久的怒火直接激了出来。
    军报上说,就在两日前,吐谷浑大军直接入侵了凉州,并在凉州大肆进行了一番烧杀抢掠后退了回去,在凉州当地的百姓可谓是死伤惨重。
    本身如今大唐的军队很多都集中在鄯州进行训练,凉州本就防守薄弱,而吐谷浑还是专门挑的这个时间点,在迎娶大唐公主这么一个特殊的时间点上,大唐朝的守军本就是防守相对于以前来说放松了一些。
    由此可以推断,这场入侵,其实就是吐谷浑方面早有预谋的。
    也确实如此。
    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在反复的思考几天后,还是不放心让自己的儿子去长安迎娶大唐公主,但这样一来,他就算是主动的背弃约定了,尽管他自己对于这般的约定看的并不是太重。
    但大唐可是不一样,不仅是大唐,几乎整个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就以礼仪之邦自居,将这些礼仪、信用看的十分重要。
    而自己若是不让儿子去长安迎娶公主,那可以说直接是将大唐给得罪死了,慕容伏允想到这里,不禁又开始犹豫、思索了起来。
    突然,他脑海中灵机一动,一道他自认为异常合适的方法出现在他心头。
    慕容伏允想到,这之后不管怎样都算是将大唐、将皇帝李世民给得罪死了,那既然这样,自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捞上一把。
    想到这,慕容伏允立马就激动了起来,随即就命人召开会议,定下作战计划。
    就这样,在娶亲这天,吐谷浑前往大唐的不是娶亲的队伍,而是一支军队,一支杀气腾腾的军队。
    以前的吐谷浑尽管也是经常骚扰大唐的边境,但大多数时候都不敢太过分,最多也就是抢一些粮食就离开了,再加上还有这军队的守护,尽管粮食丢了但至少百姓的性命还是安全的。
    但这次却是不同,慕容伏允也知道了接下来与大唐的关系即将破裂,也就直接让这些士兵开始都放开了手脚,这一道命令之下,士兵就好像饿狼般冲入了羊群中,见到百姓都是直接冲上去,一刀一个。
    手无寸铁的百姓见这般情形也只有赶快的逃命,将他们是双腿在跑,而吐谷浑的士兵却是骑着战马,可谓是战也战不过,逃也逃不掉。
    就这样,凡是吐谷浑士兵所过之处,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血气弥漫在空中,无处不在,好似要将小草都给染成血红色。
    一直到大唐的一支军队前来,吐谷浑士兵这才带着自己胜利的果实离去,一边在马上奔跑一边还发出“哈哈哈”的笑声,就好像在嘲笑着大唐士兵的无能。
    长安城皇宫内,李世民手中拿着的军报正是述写着这次吐谷浑军队入侵的过程。
    李世民看到最后,双眼紧闭,拿着军报的手臂微微颤抖着,浑身煞气从身体中涌出,就如同那火山喷发般。
    一缕清风吹过,将皇宫宫殿大门都吹的嘎吱作响,这般情况,就好似这些门都抵挡不住李世民的气势在发出求饶般的呻吟。
    翌日早朝,李世民在朝堂上刚一提起这件事,众臣就直接群情激愤了起来,由于李世民前一天已经提前找几位重要大臣商量过了,自然而然的这份军报就开始在群臣中开始迅速流传了起来。
    尽管大唐的朝廷内部也是有派系、有争斗的,但一旦面对外敌,他们却是异常的团结,甚至可以将与别人的仇怨都暂时放在一边。
    一瞬间,整个朝堂之上全都是对吐谷浑、对慕容伏允的唾骂声,呵斥声,此刻,那股出兵吐谷浑的想法再次在众大臣的脑海中蹦了出来。
    而且与之前不同,之前的他们有这种想法完全是为了迎合皇帝李世民,而此刻的他们心中怀着这般想法却是完全出于自己的情绪。
    就连在之前劝阻过李世民的魏征,眼神中也是喷射出浓浓的怒火,甚至在整个朝堂上就属魏征几人骂的最凶,那般情形,就好似想将相隔千里的慕容伏允给直接融化般。
    魏征此人,尽管他之前在极力的劝说李世民不要出兵,但那是在整个大唐条件不成熟的情况下这才如此的,至于魏征本人,从不迂腐,更不是个“善茬”,若之前有条件能攻下吐谷浑,他魏征也绝不会阻拦。
    而此刻,整个大唐经过了这三年的发展,大军也在距离吐谷浑较近的边境一直在训练着,尽管那里的地势依旧不能和吐谷浑相比,但大唐军队的战斗力算是可以保证,时机渐渐成熟了。
    不过这场朝会最后商量出来的结果却是打算先派人去吐谷浑当面斥责慕容伏允背信弃义,而这个出使的人选名叫赵德楷。
    这么做自然也有这么做的道理,一来待赵德楷到达吐谷浑后,可以探一探其虚实,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另外还可以将慕容伏允的注意力吸引到赵德楷身上,以便大唐能够整兵出击。
    但这般出使也是伴随着一定的风险,万一慕容伏允不顾基本的使臣礼仪,将赵德楷给直接杀了或是抓起来了,这都是十分危险的。
    赵德楷此人,礼部官员,贫苦家庭出身、一步步通过自己的努力走到今天,为人孤傲,尽管身为一名文官,但十分的有胆识。
    应该这样说,此刻站在朝堂上的这些文官都十分的有胆识,正所谓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再则如今朝堂上很多都是跟随着李世民一路南征北战走过来的,尽管他们的武艺不如那些将军,但挥剑杀人还是不会眨一下眼睛的。
    就这样,赵德楷带着一诏圣旨,怀着满腔的怒火出发前往了吐谷浑,同时,唐朝早已部署在与吐谷浑边境的大军也开始有了动作。
    这些就是这三年间所发生的一些大事。
    时间回到现在,中山王府内,看着朱武逐渐远去的身影,陷入沉思中的王权宁也是慢慢回过神来,眼神逐渐清明。
    翌日。
    朝堂上,尽管出兵吐谷浑已经定了下来,但这领军的统帅却又是让皇帝李世民犯了难。
    各大臣们都七嘴八舌的说着,各种建议都有。
    有说让尉迟敬德的、又说秦琼的、也有说唯侯君集不可的,但坐在最上方的李世民却是明白,这三人都有非常明显的缺点,都不能算是一位合格的、让他放心统帅。
    首先尉迟敬德若是让他冲锋陷阵那绝对是一把好手,往往都能杀的敌军屁滚尿流,但他的大局观却是有限,关键还脾气暴躁,很难听进去别人的建议。
    而秦琼是能够采纳别人的建议,但之前跟随着李世民四处征战往往都是冲在第一位,浑身上下都受过伤,甚至没有一寸皮肤是平整的。
    也正是因为如此,秦琼在唐朝平定天下后,便一直在家修养,常年都是汤药不离口,就连上朝都是来的极少,仿佛做了一个隐居在官场的世外高人般。
    这般身体,李世民实在不放心让他领兵出征。
    至于侯君集,方方面面其实都很不错,但让人不放心的一点也还是在性格上面。
    与尉迟敬德不同,尉迟敬德的性格是容易暴躁,而侯君集则是嗜杀,甚至可以用嗜杀成性来形容。
    特别是在战场上,他经常会允许士兵随意的抢夺百姓的财物,若是士兵在“失手”之下,杀死了一些百姓,他也不会对其有任何的处罚。
    在侯君集的理解中,士兵们费尽千辛万苦这才攻下了这里,也该让这些士兵们放开心去玩耍一番了,这样才能让他们更好的听从自己的指挥。
    正因如此,在之前的那些战事上,尽管有了李世民的再三强调,但侯君集所率领的部队间,也依旧时常会传出下面士兵杀害百姓的事件。
    但无奈,那时候正是唐朝用人之际,而侯君集在带兵打仗方面也确实是有本事,这才一次次的得到了宽容。
    试想一下,侯君集当将军时,其手底下的士兵都是这般,若是真的让他做了统帅,统领三军,那所过之处,必定是血流成河。
    但就是因为这个,侯君集必定不能为一军统帅,而且这统帅还要能压住侯君集,这才不至于出现太大的问题。
    以前带兵出征,都是李世民亲自人统帅,侯君集在他手下自然是不敢随意放肆,有着李世民的压制,侯君集也会收敛很多。
    但如今的李世民身为皇帝,就算他想亲自出征,那朝廷众大臣肯定会极力反对,如今的太子储君年纪还尚小,若是这般时候皇帝出了什么意外,那李氏皇族必将又陷入无尽的混乱之中,整个大唐恐怕又将狼烟四起。
    李世民听着众大臣一个接一个的建议,脑海中也有着自己的思考。
    他思来想去,脑海中浮现出了两个人的名字,王权宁以及李靖。
    李靖的统兵才能绝对是一绝,哪怕就是李世民自己,在同等兵力、同等装备的情况下,都不敢说能百分百有机会战胜李靖,这位老臣若是领兵进攻吐谷浑,那想来是没什么问题。
    但上面也说了,李靖太老了,尽管他身体看上去依旧还十分的强劲,却也是改变不了他如今六十岁出头的年纪。
    在这个时代,六十岁出头绝对算是高龄,甚至很多人都活不到这个岁数就驾鹤西去。
    而且吐谷浑的地势还是那般高,那些正值壮年的年轻士兵突然过去都要几天下不来床,李靖这般高龄,若是真将他派过去,李世民真怕他会永远的留在那里再也会不来了。
    至于另外一人王权宁,整个朝堂之上,不管那些大臣在如何的争吵、如何的推荐,甚至就连那没打过几场胜仗的将军都有人推荐,但就是没一人说出王权宁的名字。
    这就好似整个朝堂都形成了一种奇怪的默契般。
    其实不管是朝廷众大臣,还是皇帝李世民他们都知道,王权宁就是这个统帅最好的人选。
    性格、武艺、年纪,以及统兵的能力等等,无论是从那方面比较,王权宁相比如朝堂上众官员提出来的这些人都是要远远高出一大截,简直可以称之为完美。
    但就是这般太过于完美了,完美到让众官员感到害怕,甚至哪怕是皇帝李世民有时候都会在心中暗暗担心,担心王权宁的权势过大导致最后无法制衡。
    就如同上次那般,在王权宁提出想推荐周继武担任朔州守军将领时,李世民直接就答应了下来。
    其中原因,仅仅只是因为这是王权宁第一次在朝堂之上举荐一个人,而且这个人也确实是各方面都比较符合,如若李世民直接否定了,那在军中定然会引起较大的喧哗。
    这般情况,就好像那刚打了大胜仗的将军向皇帝讨要一份十分合理的赏赐,这种情况下,身为皇帝也只能答应下来以安定军心。
    同时,李世民更担心的是储君太子的问题。
    自己和这位结拜弟弟同岁,一样的年纪,自己在时,尚且还能压制他,但若是自己运气不好,在他前面走了,以他的影响力,那谁还能压制,哪怕就是新登基的皇帝都不行,甚至还要看他的脸色行事。
    而且王权宁还是太子李承乾的老师,通过平日的观察,李世民也能发现太子李承乾对其是毕恭毕敬的。
    如今的李世民甚至都在怀疑让王权宁担任这个太子太师是不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了。
    当然,这些担心都是在王权宁有不轨心思之下才成立的,但人心隔肚皮,李世民也不放心将自己李唐皇室的安危都放在王权宁的忠心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