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2章 电子表的饥饿营销
作者:幼儿园大爷   重生80靠赶山狩猎实现财富自由最新章节     
    第二天一早,大伙儿各自行动。
    老孟继续去盯着阿炳兄弟两人,王大山则扮成游客,盯着装着货物的房子,看看白天有什么可疑的人员出入。
    赵善去了汽车站买了三张第二天回广州的车票,除此之外,他还有别的任务。1980年,惠州还没有火车站,要到1992年广梅汕铁路通车,惠州市才有了第一座火车站。
    所以王大山他们要想离开惠州,最快的方法是从淡水汽车站乘坐长途车到广州。
    李德宝的任务是去弄一辆三轮车和夜行的装备,保证夜里的行动不被发现。
    下午的时候,大家伙儿都回到了霞涌一家小旅馆里。这是王大山特意选的一家小旅馆,不在澳头,而是在与澳头不远的另一个小镇,也靠近海边,从海岸线上就能过去。
    晚饭是让旅店服务员出去帮他们买的。吃完了饭,除了老孟,其他几人都休息了一下,等着夜里的行动。
    到了晚上十点多,几个人以吃宵夜为名,溜溜达达从旅馆出去。旅馆的服务小妹只是看了他们一眼,就不理他们了。
    几人步行到一处偏僻的地方,换上了事先准备好的黑衣黑裤,戴上了帽子和手套,又用一块大手绢蒙住了头脸,只留下一双眼睛。
    准备好一切,悄悄的潜入了存放货物的房子周围。
    此时已经晚上11点了,村里的村民都已经睡觉,四周一片没有一丝声响,只有海风呼呼的刮着。
    王大山给大伙儿示意了一下,几个人都悄悄的翻进了院子。这是一座老房子,说年久失修有些过了,但确实也是破破烂烂的。
    进到院子里以后,王大山和老孟找地方埋伏好,李德宝拿了一块石头,朝着窗户砰的一声砸了过去,只听啪的一声响,玻璃碎了。
    破碎的玻璃声惊醒了正在沉睡的青年,青年睡眼惺忪的起身出来查看。刚走出大门,王大山眼疾手快,一掌敲在了他的脖子上。
    随后,他招呼几人,把人抬进了屋里。
    在老孟的示意下,李德宝三人开始检查屋里的情况。货物还是放在昨天的地方没动过,除了货物,房间里并没有其他特别的东西,更是空无一人。
    赵善已经检查过了箱子里的手表,四个箱子,每个箱子大约1500多块,每块都是用报纸包着的,随手抽查了几块,基本上都能显示时间。
    看来,这就是一座借来或者租来的没住人的民宅,专门用来放这些私货,青年是负责看管货物的。
    几人检查屋里的情况,王大山也没闲着。他掏出银针,对着青年就下了几针,他敢保证,等青年醒了,之前发生的事情什么都记不住了。
    王大山扎完了针,老孟三人也已经把货物装车了。王大山想了想,又让赵善把三轮车上的货物搬回了一箱。
    这一箱,总要留给公安部门,作为他们缴获的赃物。
    弄好了一切,王大山又让李德宝把砸碎的玻璃清理的一下。现场越干净越好,虽然没出人命,但小心谨慎一点也是没错的。
    骑着三轮车,拉着货物,几人也没回小旅馆,而是连夜把货物送到了汽车站,赶明天最早的一班车回广州。
    老孟留了下来,他需要继续盯着阿炳。
    等回到了广州,王大山又让李德宝买了广州到京城的车票,让他第一时间把这些货物运送回去。
    王大山直接让李德宝办理了随车托运,又给邓国锋打了电话,让邓国锋到时候安排人去接站。
    再回到澳头,惠阳县公安局接到群众举报,有人在澳头海边一座民宅中私藏走私货物,还聚众吸毒。
    接到举报的惠阳县公安局禁毒大队与缉私大队当天上午联合行动,在金门塘村一处海边的民宅里发现一名吸毒昏迷人员,并在房间里查获了大量的走私电子表。
    没错,这都是王大山设的局。
    那天晚上王大山在观察这个看守货物的年轻人的时候,就发现这个人是个瘾君子,而且吸食海洛因的量还不少。
    这些海洛因都是阿炳的表哥给他的,等阿炳和他表哥走了以后,这位瘾君子就迫不及待的开始吸食了。
    吸食完毕之后,他把毒品藏在了床底下,王大山让赵善翻了出来,放到了显眼的位置。赵善前一天去买车票,特意去医院想办法弄了一根针管。
    王大山晚上除了用了鬼门针给这个瘾君子扎了几针,还用针管给他加大剂量的来了一管。
    毫无疑问,等他醒了之后,他将什么都不会记得。除此之外,被海洛因刺激的大脑也将变得不再正常,歇斯底里、莫名惊恐、情绪崩溃、大喊大叫都有可能出现。
    一天后,老孟也回来了。
    据他观察,阿炳的表哥听说公安人员突袭了他的仓库,在得到消息的第一时间还过去看了一眼,然后就头也不回的坐船跑了。想必应该是回了香港。
    一下损失了这么多货物,他要回去跟他大佬汇报情况。好在这不是黑吃黑,是公安接到举报突袭了仓库,也算是洗脱了他的嫌疑,回去之后应该不会被家法处置。
    在表哥回香港之后,阿炳也快速的回到了广州,然后躲去了清远的乡下。
    老孟看到阿炳短时间没有回来的想法,就赶回了招待所与王大山他们汇合了。
    两天后,李德宝把货物送到了京城,并传王大山的话,让李红军和小红组织人员销售。一块电子表卖100块钱。
    (此处不要喷我,曾经有一位重庆首富叫张松桥的,1982年从香港以几块钱的价格收购了大量的电子表,运回国内之后,在重庆等周围地区以一块电子表一百多元的价格售出,而且经常还是有价无市。这些都是记者采访他本人,他自己说的。)
    电子表销售火爆,甚至排起了队。小红为了能够使电子表的收益最大化,玩起了饥饿营销。
    每个摊位每天限量供应10块电子表,卖完就不再卖了。不想排队?可以,加价购买就行了。只要多出20块钱,可以私底下卖你一块。
    可谓把后世4s店的嘴脸演绎的淋漓尽致。
    电子表的销售走上了正轨之后,李德宝又去了广州跟王大山他们汇合。李德宝把销售情况给王大山做了汇报,王大山倒并没觉得有什么。
    1981年,电子表在国内基本供不应求,每个人都有看时间的需求,那个年代又没有手机,电子表卖的比机械表便宜,还不用工业券,不卖爆了才怪呢。
    他很淡定,但赵善和老孟就不淡定了。当他们听说王大山把一块电子表卖到100块钱,惊讶的连嘴都合不上了。
    赵善一直算着自己卖一块手表能得到多少钱,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跳,将近5000块手表全卖出去,他能挣十万块钱。十万块钱啊,他可以在京城横着走了。如果他自己单枪匹马的倒卖电子表,赚到10万块钱,得等到猴年马月去?
    李德宝说的真对,王大山神仙的绰号在京城真不是白叫的。论挣钱,谁有王大山挣的快挣得多?
    老孟是脸上没表现出什么,心里却是被惊的一塌糊涂。他在京城知道王大山生意做的大,也看到了几个摊子,以为王大山最多就是手下的摊贩多一些,每天赚一些辛苦钱。
    但是没想到啊,王大山只是随便一出手,就是大几十万的生意。大几十万啊,那得多少钱啊?
    看来,跟着王大山干真是干对了。
    就这样,赵善这个之前处处把自己当成王大山合作伙伴的人,此刻突然看到了他与王大山的差距,他对王大山开始甘拜下风,五体投地了。
    第一次,他把王大山真正当成了老板,当成了大佬。
    老孟则不同,他早就把王大山当成了老板,只是现在对跟着王大山干更有信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