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雪上空留马行处
作者:乐从心来   穿越遇李白最新章节     
    安禄山占领了黄河以北大部分地区,奏报到了长安,玄宗非常惊恐。整好赶上安西节度使封常清西征胜利后进长安朝见述职,玄宗就任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到东都洛阳招募六万兵士,迎战征剿安禄山。
    与此同时,玄宗紧急部署了对安禄山的全面防御:他命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卫尉卿张介然为河南节度使,程千里为潞州长史;任命荣王李琬为元帅,高仙芝为副元帅,率飞骑、彍骑及朔方、河西、陇右等兵,又出禁中钱召募了关辅新兵,计五万人。
    十二月一日,高仙芝从长安誓师出兵,玄宗亲自在勤政楼为荣王李琬、高仙芝举行壮行宴会,又到望春亭为他们送行。玄宗任命边令诚为监军,高仙芝进屯陕郡(治陕城,今河南三门峡市西)。
    十二月,安禄山率众从灵昌(今河南滑县东)渡过黄河,进攻东都洛阳。由于叛军皆是精锐部队,所到之处无不披靡。
    封常清虽然善于用兵,但仓卒之下所募之兵皆是市井之徒,未经操练即行迎敌,结果兵败于汜水。
    不久安禄山攻陷了洛阳,封常清率残部退守陕郡,驻守该地的正是高仙芝。
    封常清向高仙芝报告说:“常清连日血战,贼锋不可当,况且潼关无兵,如果叛军攻破潼关,那么长安就危险了,关陕之地就无法防守,不如引兵前往潼关与叛军对抗。”这在当时力量悬殊的情况下,可谓明智之举。
    高仙芝接受了封常清的意见,命令打开陕州太原仓。
    隋开皇三年(583)置常平仓于陕州,设监管理之。唐改为太原仓。位处河阴仓与广通仓之间,为关东漕粮输转长安之中继站。
    高仙芝命令把太原仓中的缯布全部分赐给将士,暂储的粮食随军起运,其余无关紧要的物资都放火焚烧了,率兵向潼关方面撤退。
    不想,官军撤退中途被叛军追及,一触即溃,“甲仗资粮委于道,弥数百里”。
    唐军退到潼关后,高仙芝马上整顿部伍,修完守备,据险抗击,士气也渐渐振作起来。
    安禄山部将崔乾佑率部赶至潼关城下,一时不能攻克,只好退居陕郡。
    战事一缓,唐军内耗就起了。
    唐代建立的监军制度,弊端极多,后世也造成不少祸乱。
    监军祸乱之始,就到了高仙芝、封常清的身上。
    高仙芝率军东征之初,监军边令诚曾向高仙芝建议数事,高仙芝不从,边令诚怀恨在心。
    高仙芝退守潼关后,边令诚入朝奏事,向玄宗奏报了高仙芝、封常清败退之事。
    “封常清说叛军强大,动摇军心,而高仙芝放弃了陕郡几百里地,偷偷克扣士兵的粮食和赏赐。”
    边令诚添油加醋,起到了效果。玄宗听了边令诚的一面之辞,大怒不已,派遣边令诚赴军中,斩杀高仙芝、封常清。
    阵前斩大将,实乃兵家之大忌。失去高仙芝、封常清两员大将,唐军再也无法抵挡安禄山的彪悍之师。
    没多久,安禄山就攻陷了首都长安。玄宗仓皇出奔四川,肃宗在宁夏灵武即位新帝。
    此时,远在西域的岑参焦急地关注着局势。他盼望着自己的两位上司能一举荡平贼逆,然而不幸的是,高仙芝、封常清因为不敌安禄山的骄兵悍将,被边令诚诬陷,竟然被皇帝下令诛杀了!
    岑参闻此噩耗,不仅为朝廷忧心忡忡,再一次为自己的前途感到悲观,他战战兢兢地等着朝廷的命令。
    或许这个时候任命书已经下来了,但就算是昼夜星驰,任命最快也得二十多天才能达到北庭都护府。
    结果,岑参没有等到自己的任命,却等来了同僚武就的任命。
    至德元年(756年)七月,肃宗任命李岘为扶风郡太守。扶风是长安西北门户,地理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李岘上任后就开始罗致人才,他上表荐武就为兵曹掾。
    大约一个月后,朝命即到达北庭治所。此时还是八月初秋时节,纷纷扬扬的大雪就已将西域笼罩得密不透风了。
    岑参为好友武就迁升感到由衷的高兴,同时也明白,自己再一次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
    唐制规定,接到朝命必须即刻动身,不得耽误。岑参强颜欢笑,在中军帐中为武就置酒送行。
    觥筹交错之间,胡琴声、琵琶声、羌笛声交响于耳,至于奏的是什么乐曲,岑参已无心去辨。因为,别人的欢歌,是自己的哀鸣。
    国家有难,曾经的上司被陷害,自己无法建功立业,一腔热血最终化为冰冷,同这胡天八月即飞雪的天气。
    借着酒劲、借着离愁、借着失意,岑参写下了最有名的那首《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岑参这首诗,以奇丽多变的雪景,纵横矫健的笔力,开阖自如的结构,抑扬顿挫的韵律,准确、鲜明、生动地制造出奇中有丽、丽中奇的美好意境,不仅写得声色宜,张弛有致,而且刚柔相同,急缓相济,是一乎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全诗不断变换着白雪画面,化景为情,慷慨悲壮,浑然雄劲。抒发了诗人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因友人返京而产生的惆怅之情。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新奇的比喻更是千古绝唱,脍炙人口,称得上神来之笔。
    第二天清晨,岑参和武就营门话别,再多的话语也道不尽离愁。
    岑参看着武就的坐骑逐渐消失在茫茫雪原,雪地上只留下深深浅浅的马蹄印。
    “自怜弃置天西头”,在这大漠雪域,他就像一个天涯弃子。
    那一年,岑参40岁。
    胡天这场大雪,从初秋下到了第二年春天,厚重得就像岑参的心情。
    在扶风那一边,武就自从到了李岘麾下,成绩斐然。据《武就碑》云:“宣皇在岐,供待有劳,改永乐令,历河中府户曹。毂下求吏,转万年丞。建陵复土,推择充奉,拜醴泉令。朝廷嘉其才,擢为殿中侍御史。”武就死后,被追赠礼部侍郎。
    而这边,岑参在安史之乱前寂寂无闻,在安史之乱后也久处下僚。
    那个时候,老友杜甫从长安一路逃跑去追随新皇肃宗,见到肃宗时已是“麻鞋见天子,衣袖漏两肘”,让皇帝大为感动,被封为左拾遗,潦倒半生似乎终于等来自己迟到但并未缺席的成功。
    杜甫牵挂着远在西域的岑参,深知他仍怀着建功报国、振兴家业的理想,便极力向肃宗举荐岑参:“识度清远,议论雅正,佳名早立,时辈所仰。”
    肃宗正欲招揽人才,让岑参填补了右补阙的空缺。
    至德二年(757年),岑参被任命为右补阙,回到长安,与杜甫两人同仕于朝。
    岑参任右补阙,属中书省,居右署;杜甫任左拾遗,属门下省。“拾遗”和“补阙”都是谏官,是天子的近臣,主要工作是负责记录皇帝和国家大事。
    当时,唐朝官军已经收复长安,玄宗已经彻底成为了太上皇,肃宗也已掌握全国军政大权,朝廷的平叛形势在郭子仪、李光弼的带领下正逐渐占据主动。
    安庆绪(安禄山之子,此时安禄山已被安庆绪所杀)率领残部退守邺城(今河南北部接近河北一带),安史之乱已经看到了平息的曙光。
    但是,唐肃宗却并没有在这样的形势下显现出中兴之主的气象,他任用宦官李辅国、鱼朝恩,宠幸后宫张皇后。
    后来,九大节度使围攻邺城,却以大败告终,河洛一带重新被叛军血洗。
    郭子仪很快便被鱼朝恩所谤,副元帅李光弼也被宦官处处掣肘,平叛的形势,在大好局面下急转直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