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为国操劳白了头
作者:双面盾   文成武德景泰皇帝实录最新章节     
    嘴上说一套,心里想一套,在行动上的迟疑已经体现了朱见深此时的想法。最好是叔皇一家永远离开大明,而且是态度坚决经过自己苦苦哀求仍然不肯留下来的那种。
    朱祁钰只要在大明就会是一个阴影,一个活在大明继任者心中的阴影,永远挥之不去。
    皇帝是不需要承认错误的,就算承认也要冠上为奸人所误的前缀,但是景泰皇帝不用承认错误,因为朱祁钰做的事情就没有什么可以拿来抨击的。
    后宫多?呵呵,先睿皇帝在京外做燕王的时候那王宫里随时褪去罗衫供朱祁镇拱的女人都比景泰皇帝陛下宠幸过的多的多了。
    苛责臣下?呸,指着和尚骂秃子是不是,要说起苛责臣下整个老朱家还有比开国皇帝朱元璋和二杆子皇帝朱祁镇更邪性的吗?至少景泰帝责罚过的都是该罚的人,哪怕是有一些怀有情绪的也是之前犯过大错被留用的人。
    犯过大错,皇帝陛下还能留你,还想干嘛?
    要说坏社稷、祸人民这种鬼话就更没人信了,景泰朝不到二十年的时间里不是在打仗就是在打仗的路上,可每次打仗除了人员死伤之外并没有直接影响到百姓的生活,或者说没有让百姓因为国家发生战争而陷入困境中。
    死伤的官军抚恤能够到位,真金白银再送上牛、羊,百姓们虽有不舍但也并不那么排斥送自家子弟从军。何况有命大的回来能够有机会混上一个吃皇粮的差使脱离了祖祖辈辈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境域,这就是祖上积德报在这一代了。
    一想到自己这个叔父带来的压力,朱见深后背有些凉凉的感觉。回想自己那个走得早的父亲怕是当年这种感觉也没少过,甚至会更强烈才对。明明就是个临时顶班的,干得比正式工好就算了还好的有些过分,居然把这个正式工岗位几代人没干出来的成绩一个人给包了个圆不说还远远甩出了一大截,这叫之后的人还怎么交接呢!
    此时的朱祁钰并没有这种被自己侄儿当成了人傻钱多的地主老财给惦记上的自觉性,还在舆图前指指点点。
    沙漠是中原王朝向西扩张的最大阻碍,在控制了北方草原之后大明有了能够通过北方绕道通过山口进入西域的方式,草原的驻军不仅仅使大明有了稳定的北方疆域还有了另一条控制西域的道路。
    “可惜了了。”朱祁钰看着舆图西边的位置叹道。
    “皇爷可是觉着有什么事情下面办得不够妥当的?”朱祁钰身边的太监待的时间都不算长,汪直终于熬出了头站到了随侍皇帝陛下的排班中。看到皇帝朱祁钰叹息,汪直连忙凑趣上前询问。
    “什么事情办得不够妥当?”朱祁钰转过头看了看这个在历史上曾经让草原上鞑靼大为头疼的太监没好气的说道:“还真是是不妥当,而且是大大的不妥当,就没一个能办事的正经人。”
    才升上来不久的汪直自然不知道这位才近不惑之年的皇帝这是玩的哪一出,对于毫无征兆说变脸就变脸的皇帝也只能抱以嘿嘿一笑缩缩头退两步装聋作哑这一条路来应对。
    “整个大明朝能干事的人太少了,这个时候才明白早些年应该设立专科学堂,不至于让这么多读书人愣是没办法为朝廷所用了。”开疆拓土不仅仅是要武力征服,也需要人去经营,有人就需要有管理者,而大明朝可用来当官作吏的读书人还是太少了。
    “爷爷说的是,咱大明朝读书人是太少了。也就是是爷爷有先见之明,早早就增加了科举考试次数和每次录用人数,不然大明朝的官员早就不够用了。”汪直小心观察,见朱祁钰没有什么变化这才又接着说道:“只是爷爷说的这个‘专科学堂’莫不是指前朝的明经科?”
    三十老明经,四十少进士。都知道明经科好考,但是明经科上来的官员总让人觉得差人一等似的,更重要的是大明朝就没有明经科这么一说。
    皇爷这话说的莫不是要在大明朝开明经科,这可是个大事件呐!
    “不,不不不。”朱祁钰摇着头给否认了。
    哦哦,皇爷没有打算在大明现有的科举制度外再弄一个出来。
    “不是明经科那种,就像是现在民间的一些学堂,传授工、农、商技艺的学堂,只要念过书识字的就能去学,学成了就可以当......当不了官也可以做个吏员的。”朱祁钰想讲解后世的专科学校培养年轻人的那一套。
    特别是中专、职校,没有经过正统的高中知识,但是年纪轻轻就能系统的掌握一门技术。虽然对这一门技术的理解不会很深很精,但是勉强做个基层干部还是够了,实在不行至少可以做个技术工人那种,能够解决人口快速增长下的社会需求。
    至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嘛...总归要吃饱饭才能说其他的。不是有种说,人饿着的时候思想最简单——只想吃的。但人一旦吃饱之后就会有了其他心思,吃的要更精细些、穿得要更华丽些,别人家的女子怎么那么瘦还能那么有肉......好吧,反正要想应对大明扩张的需要就是要大量的增加人口,而随着人口的增长要想维护社会稳定就少不了工、商业的发展。要想维护平衡,就要保证各行各业都能跟得上眼下的发展,否则就会出现失衡的状况。
    可惜,朱祁钰想通这个问题时有些晚了,只能看着地图叹气了。
    “可是爷爷......”
    “换个称呼。”对于汪直的称呼朱祁钰总感觉有些掉鸡皮。
    “是,皇爷。”汪直吓了一个哆嗦。
    之前皇爷表达过对于被称为“爷爷”的不满,自己今天居然连续几次又叫错了。幸好是景泰皇爷,换一个皇爷只怕自己肩膀上已经不扛脑袋了。
    虽然不理解皇爷为什么对近侍表达亲近的称呼这么敏感,汪直还是乖乖改了口“皇爷,您刚才说的那个不是在景泰二年就已经开始在做了吗,这可都有十几个年头了。各地衙门办别的差使不敢说,这教化子民的事情上可没人敢马虎的。”
    “这是传统意义的教化子民吗?”朱祁钰对于这种说法不以为意。“严格来说应该是景泰三年甚至景泰五年才开始在大明开始推行,而各地衙门能够真正执行好的也就是两江、两广还像个样子。”
    两江有繁荣的商业为基础,对于工、商业的需求特别强,愿意来这种不伦不类的官办学堂求学混个差使的人还多一些。反观中原地区甚至中、西部地区就更为保守。家里有点余财的更愿意送上束修礼交给私孰先生教授走科举才是正经出路。只有眼皮子短到只顾得上眼前的穷人家孩子才会交到封闭式的学馆中谋前程,说是谋前程也不过是求着学徒出师后能到哪个铺子、坊间谋个活计养活自己而已,哪有几个真指望靠批量授徒出来个什么好差使的。
    普通小老百姓也不求什么大富大贵,只求这一辈子安安稳稳没灾没病也就是了。这要是往年间,连这点要求只怕都不敢奢望,能够一家人吃饱穿暖就是不得了的事情了。
    听了朱祁钰明显不满地态度后汪直也只能嘿嘿陪着干笑几声,实在不知道说什么好。
    要说事情都是这么一回事情,老百姓认知有限,没有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之前哪里还会肯轻易相信朝廷。除非动用圣旨,否则一边要讲人权一边还想让百姓完全按照朝廷的意思行事还真有些难。
    这事要放在之前也不是个什么事情,朝廷一纸公文不肯就范的百姓也只能逃进山林这一条路可走。大明前几代君王可不都是这么干的吗,连“为军、为民”这种事情都可以按照迁徙时间来决定,还有什么是不能够一言而定的呢!
    想到这里,汪直壮着胆子试探着问道:“皇爷...莫不如下一道圣旨直接让百姓们把家里的孩子都送到学堂里不就得了,瞧您为了朝廷操心的龙发都白了好几根了...”
    “啊...这怎么行?”朱祁钰听到汪直的话反应明显有些过激。“你说这话是认真的吗?”
    “啊...不...是...回皇爷,奴婢就是随口一说,违了祖制奴婢该死。”被朱祁钰这个反应吓到的汪直腿一软直挺挺就跪了下来,还没反应过来的身体仍然支撑着大脑袋惊恐地看着朱祁钰不知所措。
    “我真的有白头发了?”朱祁钰态度很严肃,看着满脸凶神恶煞明显有要杀人的冲动。
    “嗯...啊?!”汪直一愣,不是因为自己评价朝政鼓捣皇爷下圣旨而发火吗?这位皇爷的关注点还真是特别啊!
    “不行啊,怎么就能有白头发了呢?我才不惑之年就开始有白头发了,那再有几岁可不就成了白头翁了?”朱祁钰的话让汪直有些无语了,咱们这位皇爷前面聊的不是百姓家的孩子肯进职业学堂的人不多的问题吗?这就扯到白头发上了?
    “老汪啊...”朱祁钰满脸痛心的模样让汪直看着有些恶寒。
    “老汪啊,要知道这人是不能白头的...咱们中医讲头发是连着肾水的,肾水干涸了头发也就白了。要是头发都白了,那活儿也就没用了,彻底成了摆件,你懂我的意思吗......”朱祁钰自顾自的说着话,像是突然看到汪直那满头银发一般嘎然而止“那啥...你那是为国事操劳,为国事操劳啊!”
    “奴婢不敢。”汪直的脸丧成了苦瓜一样满是褶子,还大小重叠在了一起,满是深沟宽壑。
    宦官为国事操劳白了头发,这话要是搁在正统朝没准能得了先睿皇帝的赏赐,可如今在景泰朝汪直可不敢认这个功劳。
    再者话说回来了,前一刻不是还在恭维皇帝陛下为国操劳累到白头发都长出来几根了吗,怎么就扯到自己头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