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请放过的
作者:团子的胖麻麻   就这张胡最新章节     
    最终这群人还是被李氏给撵走了,包括文师傅在内的所有人,都被李氏给撵到胡家去了。
    年算是过完了,家里的活儿也该捡起来了。
    胡老汉带着儿子们去本家那边儿了,年前说好的,初六要继续给袁铮骋那边送菜的。不过之前只是他自己吃,这次说是要给附近的酒楼也要送。
    年前因为王家母女那事儿,小五在各本家都种菜了,既然袁铮骋那边要的多,那就干脆带着大家一起弄呗。
    胡二伯主动请缨留在家里看家,胡老汉就只留了个小五在家帮忙。
    家里人一走,三个老头儿就往一块儿凑,根本没有把小五这个半大孩子放在眼里。
    “我说你们俩怎么在我家?”
    胡二伯可算是逮到机会跟这俩老头儿说话了,六弟一家就是纯得不能再纯的庄稼汉子,怎么就跟这俩人扯上关系了?
    这俩,一个是曾经的太医,一个是往日的御厨后人,哪个是能在这种小破村儿待着的主儿?
    “我是村里的大夫。”老田说。
    “我是小四的师爷爷。”文师傅紧随其后。
    堂堂太医院正做村医就算了,师……爷爷?是个什么鬼?
    “你儿子不是被……你怎么就成我侄子的师爷爷了?”
    “哎~~我可是你们家里人请来的。不过你那四侄子确实有几分天赋,是个好苗子。”
    胡二伯:老子明明是和你们同辈!着莫名其妙被降了一辈算是怎么回事儿?
    “拜师就拜师,拜个师爷爷算是怎么回事儿?占便宜?”
    “占便宜?我能占……”文师傅忽然转过弯来了。
    以往在京城的时候,三个老头儿也算是臭味相投,也算是称兄道弟的交情。胡二伯岁数最小,那也是同辈不是?文师傅这是收了个徒弟,直接给自己涨了一辈儿。
    “咳咳,那什么,那我也不知道他是你侄子啊。”文师傅摸摸肚子,十分不好意思。“我这不是听木匠说你家小子们都不赖,想着万一小点……这辈分上论不清楚嘛。”
    文师傅也不想让小点跟着他整天四处逃命,偶然遇见唐木匠的时候才会选择求助,为的就是给孙女儿找个不错的人家。
    胡二伯语塞,别说文师傅不知道,他亲弟弟不也是大年初三才知道的?
    行吧,先放过他。
    “那你呢?你是村医,应该有自己的地方住吧?为啥住我家?”
    老田:这会儿想起我来了?
    “我来看病的。”老田说着起身招呼胡二伯。“你跟我来看看就知道了。”
    去就去!几个人又去了东边的“病房”。
    七哥,正坐在炕桌前盯着桌面发呆。桌子上干干净净的,连杯水都没有。大概是许多天没见过日头了,总觉得他苍白无力。
    “七七七七……七爷?”
    胡二伯看着炕上的人,面色青白交加,后背更是嗖嗖冒凉风……
    怎么,就招惹上了这么一号人物?胡家现在可真是一脚踩进泥泞里,拔不出脚了啊。
    “胡家二伯不用多礼,小五喊我声七哥,您自然也算是我的长辈,对吧小五弟弟?”
    小五嘴里咬着柿饼,含糊不清的说了声是。
    “小五,你先出去玩会儿, 二伯跟客人说说话。”
    小五说着就要出去,老田却不慌不忙的开了口。
    “不用,五小子知道的怕是比你还多。”
    胡二伯身体一僵,好啊,这是一点活路都不给啊。胡二伯看看小五,小五咧开嘴巴笑笑。
    “我弟弟一家就是普普通通的农户,你们的事儿他们帮不上忙,请爷三思。”
    胡二伯开门见山。
    “二伯,不必这般客气,我与您子侄年纪相仿,您又与我父亲私交甚好,要是不嫌弃的话,您喊我小七就是了。”
    这下不止是胡二伯了。连文师傅和老田都不禁坐直了身体,屋里的气氛瞬间紧张起来。只有小五还吧唧吧唧的嚼柿饼。
    “二伯应该知道的,我对那个位置是半点兴趣都没有的,不管是父亲还是兄弟甚至连我娘都跟着一起昭告天下,但是他们还是不肯放过我。”
    “所以,现在有兴趣了?”
    “没兴趣,但是,我也要自保。”
    “既然没有兴趣,那就放手吧,换个身份过自己喜欢的生活,不是很好?”
    “那,先前的人岂不是白白牺牲了?就算我不要那个位置,也要报仇不是?”
    “不管您是要位置也好,要报仇也罢,我们胡家都不想卷进来。”
    “我说打杂的,从小五救了爷那刻起,你们就是不想也卷进来了。”
    老田实话实说。文师傅也在一边一边点头表示同意,夺位的事情就是错杀一千不放过一个。
    即便是爷昭告天下不会参与争权,不还是被人害到如今的地步?
    “既然小五救过您的命,还请您看在有救命之恩的份上,给胡家留条活路吧。”
    一时之间,屋子里只剩下小五呱唧呱唧吃东西的声音。
    都说拂尘先生一身傲骨,如今这样的恳求怕是老皇帝都没有过的待遇。
    老皇帝说老,也就是年纪大了一些,在位爷不过七八年的时间,他自己的位置都还没坐稳,儿子们倒是争得不可开交。
    “二伯,您知道为何父亲一定要将您留在身边,时时要与您辩论?”
    胡二伯不说话。
    “他曾与我说过,胡家分支众多,几乎每一代都是人丁兴旺,可是三代以内都不曾有过因为分家而又什么纠纷。他说,这样兄友弟恭,父母慈儿孙孝,是他一生都渴望不可求的。”
    “不过是农家常态罢了,几亩薄田几间草屋,怎么分都是不够生活。怎么敢和您家大业大的相比较?”
    “小五前两天还说,村东头那家人因为分家的事儿闹得不可开交,大过年的把父母赶出家门互相推诿……”
    “这,也是常态,儿孙是父母教的,父母是儿孙的比照,都是自作自受而已。”
    这个道理胡家的每一个人都懂,毕竟祖上作下的孽,他们现在都还没有还清。
    不管是最开始横生变故之后的寻求安心,还是后来为了改变命运的惺惺作态,最后,都是成就如今的胡家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