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古代出租车队
作者:小面包   穿越替嫁流放县,种田发家我最横最新章节     
    “最新一期的县报出来了,林姑娘太敢写了!”
    段衍刚拿到最新一期的《丰耕县报》就迫不及待拿去和好友们分享。
    离六月还有三天,从最新一期的县报可以看出,林宝初开始发力了。
    不止段衍,秦恭在路上看到县报的时候,差点没从马上摔下来。
    他马不停蹄,赶回丰耕县。
    “林姑娘,我才回家半个多月,你就搞出这么大的动静!”
    秦恭看着眼前熟悉又陌生、多彩但整齐,看不到头的美食街,目瞪口呆。
    他回郸州的时候,这街上还什么都没有呢。
    林宝初出门要去木匠铺,她订了一批黄包车框架,不知道做好了没。
    才走出县衙,就被秦恭逮了个正着。
    “秦三公子,好些日子不见你了,你去哪儿了?”
    “我回了趟家。”
    秦家的生意有他负责的一些事儿,他时不时得回去一趟。
    “先别说这个了。”秦恭从后腰抽出一份《丰耕县报》,激动打开,“林姑娘,你这写得也太狠了吧!”
    林宝初不以为意,“怎么了吗?”
    “还怎么了!”秦恭给她念上面的宣传语,“遍历山河,丰耕值得,啧啧……”
    林宝初不明白他的点在哪里,凑过去:“有错别字吗?”
    这是错别字的事儿吗!
    “这句没什么问题,问题是这些。”
    秦恭给她指了其他几句宣传语,“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丰耕县。”
    “还有这句,一路向南,丰耕风景独好。”
    “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前往丰耕县的路上;人生得意须尽欢,七彩丰耕愿君还。”
    “啧啧……”秦恭朝她竖起大拇指,摇头叹道:“你真敢啊。”
    林宝初挑眉,“你就说能不能把人吸引来吧。”
    既然是宣战,当然就不能太客气。
    不然怎么激起这群被规矩磨得没有激情和棱角的古代人出远门游玩?
    秦恭是打心底里佩服她,像个迷弟一样,“何止是能啊,这几句话简直杀疯了。”
    “你怎么也知道杀疯了这种话?”
    “你们县衙不是常说吗?我听过的。”
    林宝初:“……”
    “秦三公子你自便吧,我还有事儿,先走了。”
    林宝初丢下秦恭,转身进一个巷子里。
    在古代实现黄包车不难,只要搞定车身就没问题了。
    车轮用的是缩小版马车的车轮,组装上车身,再在车身上装饰遮阳布、软坐垫就能投入使用。
    “明叔,车子做好了吗?”
    林宝初推开半腰栅栏门,小院里随处可见做好的车身。
    木匠明叔闻声抬头,拍了拍围裙上的木屑,笑着跟林宝初打招呼。
    “小夫人来啦,快来试试,车子做得差不多了。”
    明叔把手头上的活儿交给自家儿子,他亲自招呼林宝初去车上试试。
    林宝初不推脱,直接坐上去感受。
    因为栈桥不算宽,所以车身设计得也不大,是单人座。
    位置最多还能坐个十岁以下的孩子。
    车座的设计是下陷圆弧形的,坐着舒服,还不轻易滑落,保证乘坐人的安全。
    这车子模样看着怪,不过原理跟农用双轮板车差不多,明叔无需言语就知道怎么用它。
    他拉着林宝初在院子里溜达了一圈,亲自感受自己做出来的作品。
    “嗯,拉着一点儿都不费力。”明叔爱惜地摸车头的杆子,一直在点头。
    他对自己做出来的东西甚是满意。
    林宝初把隐藏车顶架拉开,这个架子还只是两根木条,等装上遮阳布就是一个顶棚了。
    “明叔。”她从车上下来,“今天能全部完工吗?要是可以,我一会儿就去布庄叫他们送篷布来。”
    “能完工!”
    明叔指着还在加工的车子,说:“只要把那些铁片全都镶好,就完成了。”
    车身与车轮的连接处需要嵌入一块铁片,防止车轮转动磨损木材。
    只要弄好这里,就全部完工了。
    “好,那就辛苦明叔了。“
    从明叔家里出来,林宝初直奔布庄。
    吩咐好事情,她才回去准备招车夫的事儿。
    其实林宝初早就想好了,这些车子还是她的,她只是出租这些车子给车夫们。
    车夫们拉车,除了给她固定月租钱之外,挣多少都是他们的。
    车队还要接受她的管理,否则进不了她的车队。
    “小夫人,我有一个问题。”
    前来报名拉车的,此次终于以村里百姓居多。
    这种力气活,又不用提前交银子的事儿,他们很感兴趣。
    而且干活自由、灵活,也不耽误种地,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梦寐以求的工作。
    “请尽管问。”林宝初伸手示意。
    “我的问题是,这车子看着不难造,要是有人自己造车子来跟我们抢生意咋办?”
    这倒是问到点子上了。
    “这个问题我也想过。”林宝初说:“请大家放心,我们有我们的优势。”
    她拿出一张二指宽的小纸条,“这是我们车队的发票,但凡乘坐我们车子的乘客,我们都会给这样一张纸条。”
    “纸条上印着我们车队的名字、车号,凭借这个纸条,只要是在乘坐我们的车子时出现意外的,我们报销诊治费。”
    “这,就是我们的优势。”
    林宝初仔细、详细的给报名的车夫们讲述这个纸条的作用。
    车夫们每天拉了多少趟车、多少乘客,她不可能时时刻刻盯着。
    所以这张纸条就派上用场了。
    每辆车都有它专属的车号,一个车号有一张专属纸条。
    乘客出了任何事情,只要手里有纸条,就等于有了一份保险。
    “而且,集齐十张票据,还可以在美食街任何一家小店,换一份免费的吃食。”
    光是保险吸引力还不够,人都存在侥幸心理。
    乘客们觉得自己偶尔乘坐一次‘黑车’无所谓,时间长了,他们的正规车还是会受到影响。
    所以林宝初再加码,把票据换成消费力。
    一来可以拉动内需,二来也能保证百姓们的出行安全,还能让车夫们多赚钱。
    一举多得。
    “太好了!”
    “小夫人,那咱啥时候能拉车啊?”
    “六月一到就开始迎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