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江湖诡事
作者:风疏竹   我是九世单传的天才幸运糖宝最新章节     
    前文再续,书接上一回。
    前边讲到我们登上了苏东坡《石钟山记》一文中提及的千古奇音石钟山,看到了江湖两色的奇妙景观,听到了“微风鼓浪,水石相搏”石钟声。
    我们站在平台上,听着石钟声有节奏地在耳边响起,不急不缓,钟声给人一种安宁的感觉。
    眼看天色渐渐暗下来,店小二带我们回客栈。
    我们边走边问店小二:这个小镇叫名字?
    店小二说:这个镇叫双钟镇,隶属湖品巡检司。
    我想起了鄱阳湖出了名的“洪水一片、枯水一线”的自然景观。
    我问店小二:鄱阳湖枯水期是怎样的情形?
    店小二说:枯水期,水少就不能行大船,涸水,湖底现出来时,就不能行船。
    我的脑海中,总记得新闻里讲鄱阳湖枯水期,成为了一个大草原,人们行走在半米高的草海中,惊起一群飞鸟的情形。
    我就问:不能行船,那么人们能在湖底随便行走么?
    店小二说:枯水期不是一枯就到底的,先从少水开始,水少尚能载轻舟,还可用轻舟运送货物;到了水不能载舟时,湖底又满布淤泥,人很难在上面行走的。
    我们异口同声地问:那么怎么办呢?
    店小二说:人们在枯水期,抓紧时间想办法在湖上建造设施,便于人们往来。例如在我们双钟镇的另一边,也是在鄱阳湖畔的徐家岭,有一个地方河流较平缓、狭窄;自宋朝开始,人们就在那里打下马桩,水涸时,用两树绑在一起作桥板;而水涨时,人们就在两岸放置小木船,就在两边堤岸架设引绳,人们用小木船装载人和货,自拉着绳索过河;这个地方被叫作劳家渡。
    萧遥剑听了就问道:为什么叫作劳家渡?是岸边地方是劳家的吗?
    店小二说:非也!是当地一个叫劳伯贤的人,最先在这个地方,办义渡,人们为感念他,一直把这个地方叫作劳家渡。
    我想起了现代时,在湖口附近发现的明代五孔桥,就问店小二:湖口的五孔桥在什么地方?
    店小二用奇怪的眼光看着我说:小兄弟,湖口附近没有五孔桥。
    我呆了一呆,心想,原来明代洪武年间,五孔桥还未建成啊!
    店小二接着又说:现在到了明代,彭蠡驿在劳家渡配置了19只站船,不过仅限官差向驿站申请使用;他们用船时,驿站才派人把船驶到劳家渡。
    我们听了,纷纷感叹民生之艰难,也因此明白为什么最初办义渡的劳伯贤,历千古仍受人感恩的原因。
    中国民间传说:人生有三大功德,就是修路、造桥和建庙。
    修桥铺路能给人直接的便利,只要有人在上面行走,就可以为建造者带来功德,这种功德修得非常善巧;而建庙的功德在于,让人入庙礼拜的时候,心生反省从而导人向善。
    在现代,湖口有座网红的劳家渡五孔桥,古时是两岸往来的交通要道。
    传说五孔桥是明代所建,实际上并非如此。
    一如我穿越回明代洪武年间所见,并无此桥。
    既使到明代末期,还是未有这五孔桥;不过早在宋代时,人们做好了前期勘探工作,为后期建桥,选择了最佳的建桥位置。
    明代的桥,就如店小二说的打下马桩,水涸时,用两树绑在一起作桥板,人们走在上边,需要小心提防脚下打滑。
    直到清代的康熙年间,才用石作桥梁,上边铺设两三条石板,搭建成石桥;这样的桥,比树干绑在一起的桥安全性和稳定性高了许多,可供两岸的人们轻松地在涸水期,挑担而过,互通有无。
    到了清代乾隆二年,即公元1737年,人们才发起众筹,废除梁桥建成了石拱桥。
    乾隆七年,乡里公募维修了桥梁;又因为桥会在涨水时,会被水淹过,还专款恢复了义渡,在北岸建有屋三间,专供渡夫们居住。
    乾隆二十年,专门对桥梁进行了精心设计整修,建成了五孔卷拱桥,中孔洞深8米,宽5.6米,小孔宽3米,深6米许。
    乾隆末年,石桥塌了,一直到嘉庆年间才得以集资修复。
    石桥在丰水期隐于湖水,在枯水期才会露出;长期浸在湖水中,久受冲涮、历经沧桑,桥体难免日渐老损;人们每年都会对它小修大补。
    传说在清代同治年间,人们又筹集了资金对桥进行加固大修,但在修桥期间,却屡修屡坠,事故频出。
    有经验的工匠说,这是因为压不住桥下精怪所致。
    古代风水学,把江河湖海等自然活水称为“真水”,因为有龙和蛟等妖精怪藏身;甚至认为住宅不可以太过接近江河湖海,怕不能蒙福,反受其害。
    在江河湖海上建的桥,在风水学上,如同锁、剪、叉,会让游水而过的精怪备受制阻,亦因此在建造过程中,工程期间会发生许多灵异事件:或是桥墩难立,或是中间不接,更甚是工程事故,人员伤亡等。
    在《鲁班经》中曾记载了如果建桥时,化解犯煞的方法,其中就有阴邪的“以命填桥”。
    “以命填桥”包括“打人桩”或“借魂桩”,都是邪术,使用的人,即使有修桥的功德,但如此阴损毒辣,建桥的功德都消融而尽。
    “打人桩”人们早有听闻,我们就讲一讲少有听闻的“借魂桩”。
    在桥修成之前,桥头立一红头牌匾,由法师进行祭拜。
    遇不知情的路人经过桥头时,候在一旁的人,对其喊话,路人如果回首并接话,就应了“借魂桩”的法术。
    工匠立即赶工,以便赶在被施法术的人死亡前完工通行。
    被施法术的那个人,魂魄已被困于桥中,回家后不久就会离世。
    在《鲁班经》中,更有记载用童男童女作桥守护神的法术,同样残忍非常。
    相传在建桥前,捉来一对童男童女,把男童活埋在桥头的桥墩内,而女童则生葬在桥尾的桥墩中,当桥建成后,他们就会成为了该桥的守护神。
    人们为了保住桥梁堤坝,更有一种鲜为人知且惨无人道的方法,与广东称呼小朋友的一句口头禅有关。
    这句口头禅,就是“塞豆窿”。
    塞豆窿实际是一种非常残忍的法术!
    古代时,洪水泛滥,人们为防洪水冲毁桥梁和堤坝,便会捉来一些小孩,把他们塞到桥或堤坝的孔洞中,噫想用年轻无邪的生命献祭来保住这些设施。
    以后千万不要叫小朋友做“塞豆窿”了,那是牺牲品的一个叫法啊!
    话说回来。
    清代同治年间,人们在修劳家渡桥期间,却屡修屡坠,事故频出。
    有经验的工匠说,这是因为压不住桥下精怪所致。
    此时,恰好当地的罗县令到来巡视,工匠们向罗县令说明原因,申请用其名讳来压胜桥梁。
    罗县令同意了,说来也怪,自从桥以罗县令姓名命名后,桥就顺利修好了!
    为了纪念此事,人们就将此劳家渡改称为:罗家渡。
    所以到了现代,五孔桥有两个名字:劳家渡、罗家渡;叫着叫着,人们以讹传讹,又口误成坨家渡,此是后话。
    这座五孔桥,是湖口内湖最大的渡口与周边偏远乡镇通往湖口县城的主要通道;在水运为重要运输载体的年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在现代,人们能看到的五孔桥,全长91米、宽4.85米、高4.5米,桥身用石灰石、青石、花岗石块券砌而成,古桥是五个单孔相连在一起,故又被称为\\\"五眼桥\\\"。
    到了现代,五孔桥失去了联通两岸的作用,但是仍然以网红的身份,霸占着人们的眼球。
    当鄱阳湖枯水期来临时,五孔桥下波光粼粼,而四周湿地长满或黄绿色草丛、或粉红蓼花,五孔桥横跨两岸,走在桥上的人,仿佛一瞬间穿越到了明清时代,与古人在桥上对话。
    正是:
    借问谁家舟,孤横劳渡水。
    一蓑晓月清,满载暮烟紫。